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基于“肠-脑”轴探讨化痰通络汤(HTTLD)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和肠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TTLD高、中、低剂量组(28.66,14.33,7.16 g·kg-1),依达拉奉(4 g·kg-1)+丁酸梭菌(5.0×108 cfu·mL-1)组,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灌胃给药HTTL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2,3,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组织损伤,小肠推进率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对肠道动力的影响,十二指肠黏膜的病理形态学检测评价肠黏膜细胞损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细菌内毒素(LPS)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十二指肠的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闭锁小带蛋白-1(ZO-1)蛋白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HTTLD中、高剂量组能显著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脑梗死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1),以HTTLD高剂量组的效应最佳,且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小肠推进率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能显著升高小肠推进率(P<0.01),以HTTLD高剂量效应最佳,且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十二指肠黏膜可见明显损伤,各给药组黏膜损伤情况明显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ZO-1,Occludin,Claudin-5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HTTLD低、中、高剂量组能不同程度上调ZO-1,Occludin,Claudin-5蛋白表达(P<0.05,P<0.01),以高剂量组的效应最为显著。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D-LAC,DAO,LPS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D-LAC,DAO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HTTLD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LPS含量(P<0.05,P<0.01),且HTTLD高剂量组的作用最明显。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受损、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同时肠道黏膜损伤、肠道蠕动减弱和肠道黏膜屏障破坏。HTTLD能减少脑组织和胃肠道黏膜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胃肠道动力、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和毒物的释放,从而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肠”轴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龙生蛭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造血管性痴呆模型,并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喜得镇组(0.54 mg·kg-1)、龙生蛭胶囊高、中、低剂量组(2.16、1.08、0.54 g·kg-1),同时设置假手术组(灌胃生理盐水),每组大鼠15只,连续灌胃给药4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的认知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考察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炎症蛋白、凋亡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黏附分子-1(ICAM-1)的蛋白表达。结果 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明显延长,且穿越平台次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龙生蛭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和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龙生蛭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龙生蛭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TNF-α、IL-6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HE染色发现,龙生蛭胶囊能够改善VD大鼠海马区病理损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Bax、NF-κB、MMP-9及ICAM-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Bcl-2、Akt和p-Akt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龙生蛭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明显降低Bax、NF-κB、MMP-9及ICAM-1蛋白表达(P<0.05,P<0.01),明显提高Bcl-2蛋白表达(P<0.05,P<0.01),龙生蛭胶囊高、中剂量组Akt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龙生蛭胶囊高剂量组组p-Ak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龙生蛭胶囊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人参败毒散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采用TNBS诱导法造模,人参败毒散各剂量(31.2、15.6、8 g·kg-1)连续7天灌胃。检测各组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含量;结肠组织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5)与闭锁蛋白(ZO-1)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与空白(Control)组比较,模型(Model)组的血清IL-1β、IL-6、TNF-α、以及IFN-γ含量明显增高(P < 0.05),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5与ZO-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 < 0.05)。经治疗后,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RH、RM、RL)组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IFN-γ含量均有降低,RH组干预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5以及ZO-1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有上调,且RH组干预效应明显优于其他给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逆流挽舟法”代表方人参败毒散能有效改善UC大鼠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FN-γ释放,上调结肠黏膜Occludin、Claudin-5与ZO-1 mRNA和蛋白表达,促进肠上皮紧密连接修复,改善肠黏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黄连粗多糖与小檗碱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5组,除正常组6只外,其余在小鼠日常饮水中给予5%葡聚糖硫酸钠建立结肠炎模型。建模成功后,每组分别进行灌胃给药4 d,每日1次,小檗碱组(100 mg·kg-1 BBR)、小檗碱+低剂量粗多糖组(100 mg·kg-1 BBR+22.8 mg·kg-1 CCP)、小檗碱+高剂量粗多糖组(100 mg·kg-1 BBR+45.6 mg·kg-1 CCP),模型组和正常组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提取结肠,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闭锁连接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闭合蛋白(Occludin)蛋白的表达。以正常组为对照,评价各治疗组模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形态和结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ZO-1、Claudin-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Claudin-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黄连粗多糖联合小檗碱组Claudin-1、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小檗碱组比较,黄连粗多糖联合小檗碱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强于小檗碱单独给药(P<0.05)。结论 黄连粗多糖协同小檗碱给药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溃疡性结肠炎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中的作用及芍药汤的干预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2 g·kg-1),芍药汤组(11.1 g·kg-1),抑制剂组(2-甲氧基雌二醇,0.015 g·kg-1),芍药汤+抑制剂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组分别对应给予生理盐水,美沙拉嗪,芍药汤,抑制剂及芍药汤+抑制剂治疗7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疾病活动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17,IL-23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叉头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肠黏膜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的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7和IL-23显著升高(P<0.01),结肠RORγt及HIF-1α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FoxP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DAI评分,肠黏膜病理学评分降低(P<0.05,P<0.01),血清中IL-10水平升高(P<0.01),IL-17,IL-23降低(P<0.01),结肠RORγt及HIF-1α蛋白水平降低(P<0.01),FoxP3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抑制剂组比较,芍药汤组及芍药汤+抑制剂组RORγt,FoxP3及HIF-1α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芍药汤可以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来调节Treg/Th17的重新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抑郁大鼠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高、中、低剂量组,NLRP3抑制剂(MCC950)组。除正常组外,其余采用孤养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 21 d,制备抑郁大鼠模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高、中、低组分别灌胃13,6.5,3.25 g·kg-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溶液,MCC950组腹腔注射1 mg·kg-1,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21 d期间持续追加造模。采用糖水偏好实验(SPT)和新奇摄食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行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中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及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P<0.01),新奇摄食时间显著延长(P<0.01);海马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IL-1β和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高、中组糖水偏好率显著提高(P<0.01),新奇摄食时间显著缩短(P<0.01);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P<0.01),IL-1β和IL-18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减轻CUMS诱导的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为模型,探究脑心安胶囊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其导致的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5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造模组(130只)和假手术组(20只),以双侧颈动脉结扎法(2-VO)造模,制成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经筛选,将造模组中VCI造模成功的87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安理申,0.5 mg·kg-1),脑心安胶囊低、中、高剂量组(0.18、0.36、0.72 g·kg-1),每组17~18只大鼠。经灌胃给予脑心安胶囊8周后,采用大鼠新物体识别和Y迷宫实验测定脑心安胶囊对VCI大鼠学习记忆和工作记忆的影响。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大鼠脑组织8-氧鸟嘌呤(8-OxoG)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和Ⅳ的活性、线粒体的肿胀度、线粒体膜电位、丙酮酸脱氢酶(PDH)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KGDH)活性,电镜观察大鼠脑组织线粒体亚显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环磷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水平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蛋白表达水平,光化学法测定大鼠线粒体状态Ⅳ H2O2生成和脑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新物体辨别指数和Y迷宫自发交替反应率显著下降(P<0.01),脑组织ROS生成量明显增加(P<0.01),线粒体膜电位和肿胀度A值显著下降(P<0.01),线粒体明显肿胀,电镜观察显示脑组织线粒体出现显著的空泡、嵴断裂等亚显微结构结构损伤,CREB磷酸化水平和PGC-1α、NRF-1和mt-TF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脑组织中PDH、KGDH活性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和Ⅳ活性均明显下降(P<0.01),线粒体状态Ⅳ H2O2生成显著增加(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SOD及GSH-Px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心安胶囊各剂量均能够明显提高VCI大鼠新物体辨别指数(P<0.05,P<0.01)和自发交替反应率(P<0.05,P<0.01),减少脑组织ROS生成量(P<0.01),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和肿胀度A值(P<0.05,P<0.01),减少线粒体肿胀程度和线粒体亚显微结构损伤,提高CREB磷酸化水平和上调PGC-1α、NRF-1和mt-TFA蛋白表达(P<0.05,P<0.01),提高PDH、KGDH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Ⅳ的活性(P<0.01),降低线粒体状态Ⅳ H2O2生成量(P<0.01),降低MDA含量(P<0.05,P<0.01),提高SOD及GSH-Px活性(P<0.01)。结论 脑心安胶囊通过激活CREB/PGC-1α通路,保护线粒体结构、功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慢性脑缺血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其氧化损伤,改善慢性脑缺血导致的大鼠血管性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十大功劳叶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经HPLC-MS/MS手段鉴定分离十大功劳叶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通过小鼠行为绝望实验初步探究十大功劳叶提取物的潜在抗抑郁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氟西汀组(10 mg·kg-1)、十大功劳叶提取物组(10、2.5 g·kg-1),连续灌胃给药12 d,于末次给药1 h后,测定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进而采用利血平(0.5 mg·kg-1)腹腔注射诱导大鼠抑郁模型探究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分组如下,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1.8 mg·kg-1)、十大功劳叶提取物组(10、2.5 g·kg-1),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10 d,末次给药1 h后,做行为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IL-6和IL-1β蛋白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 从十大功劳叶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得到7种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小鼠行为绝望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十大功劳叶提取物高剂量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1)。大鼠抑郁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大鼠上睑下垂现象明显增加(P<0.05),圈内保留时间显著延长(P<0.01);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大鼠脑组织中IL-6、IL-1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大鼠海马组织中NF-κB、NLRP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十大功劳叶提取物高剂量明显缩短大鼠在圈内保留时间(P<0.05),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P<0.05,P<0.01),降低大鼠脑组织中IL-6、IL-1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率(P<0.01);降低大鼠海马组织中NF-κB、NLRP3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 十大功劳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且能改善利血平诱导的抑郁大鼠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NLRP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从60只SD大鼠中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自由饮用5%硫酸葡聚糖(DSS)溶液7 d复制UC大鼠模型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0.3 g·kg-1)组和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54.4、27.2、13.6 g·kg-1)组,连续给药14 d。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给药前后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结肠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一般状态相对较差,DAI评分显著增高(P<0.01),结肠出现病理学改变,血清IL-1β、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益肠散各剂量组的一般状态明显好转,DAI评分明显减小(P<0.05,P<0.01),HE染色显示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肠NLRP3、Caspase-l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P<0.01);健脾益肠散高、中剂量组血清IL-1β、IL-18含量、结肠ASC的蛋白表达及NLRP3、ASC、Caspase-l的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健脾益肠散中剂量组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健脾益肠散低剂量组ASC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健脾益肠散能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减少结肠免疫炎症损伤发挥治疗UC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肺不藏魄型不寐大鼠相关脏器中白细胞介素(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差异的影响,研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改善不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10只。造模方法选用长平台浅水环境法剥夺大鼠睡眠,造模共计42 d。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05 mL·kg-1生理盐水灌胃,将西药组、中药组大鼠在继续造模的同时给予干预,西药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0.105 mg·kg-1灌胃,中药组给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7 600 mg·kg-1灌胃,共干预28 d。造模成功后,第42天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运动及空间记忆能力;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IL-10及TNF-α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脑组织的IL-10及TNF-α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脑组织的IL-10及TNF-α的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分期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期和快速眼球运动(REM)期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1),觉醒期时间显著增加(P<0.01),平台探索总时间及总距离显著增加(P<0.01),目标象限(第三象限)探索时间百分比及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降低(P<0.01),ELISA结果显示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鼠脑、肺组织IL-10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鼠脑、肺组织IL-10表达显著降低(P<0.01),TNF-α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中药组大鼠睡眠分期NREM期和REM期时间明显增加(P<0.05,P<0.01),觉醒期时间缩短(P<0.05),平台探索总时间及总距离显著降低(P<0.01),目标象限(第三象限)探索时间百分比及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P<0.01),ELISA结果显示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示脑、肺组织IL-10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TNF-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示脑、肺组织IL-10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能够通过改善肺不藏魄型不寐大鼠脑、肺组织IL-10及TNF-α的表达,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达到改善失眠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柴胡清肝汤(CHQGT)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龙组(0.001 8 g·kg-1)、柴胡清肝汤低、中、高剂量组(4.5、8.9、17.8 g·kg-1),采用GLM病变组织与弗氏佐剂混合后的组织匀浆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药物干预组均给予相应的处理因素,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4 d后肉眼观察小鼠乳腺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取材的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NLRP3、Caspase-1、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肉眼可见乳房明显红肿,且乳腺炎症指数显著升高(P<0.01),病理学改变包括形成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伴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中的NLRP3、Caspase-1及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乳房红肿均有改善,柴胡清肝汤中、高剂量组及泼尼松龙组经治后炎症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乳腺的炎症程度明显改善,病理学方面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柴胡清肝汤高剂量组、泼尼松龙组均能够明显下调NLRP3、Caspase-1及IL-1β mRNA的表达(P<0.05,P<0.01),降低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 柴胡清肝汤能够抑制炎症,治疗大鼠GLM,其可能机制与抑制NLRP3/IL-1β信号通路有关,这为“清消法”防治GLM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六味地黄汤对糖尿病抑郁(DD)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加尾静脉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随后糖尿病大鼠予28 d慢性不可预测的轻度应激(CUMS)的方法建立DD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氟西汀组(氟西汀10 mg·kg-1·d-1)、六味地黄汤低、中、高剂量组(3.375、6.75、13.5 g·kg-1·d-1),每组10只。另取正常组10只,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4周后,强迫游泳实验用于评估大鼠的抑郁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前扣带回皮层(AC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ACC区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小胶质细胞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共定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CC区MBP、髓鞘脂蛋白(PLP)、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和Beclin-1、LC3、p62及小胶质细胞(MG)表型相关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游泳时间下降、不动时间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汤中、高剂量组不动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CC区MBP、PLP、MOG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六味地黄汤中、高剂量组MBP、PLP、MOG蛋白表达不同程度上调(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CC区MBP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汤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MBP荧光表达强度不同程度地增加(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NOS表达增加(P<0.01),Arg1蛋白的表达轻度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六味地黄汤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iNOS表达下调,Arg1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氟西汀组与六味地黄汤中、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CC促炎因子IL-1β、TNF-α表达显著增加(P<0.01),抗炎因子IL-4、IL-10水平轻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六味地黄汤中、高剂量组IL-1β、TNF-α表达下调(P<0.05,P<0.01),IL-4、IL-10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eclin-1和LC3 Ⅱ蛋白的表达降低(P<0.01),p62蛋白的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汤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Beclin-1和LC3 Ⅱ表达上调(P<0.01),p62表达下调(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CC区LC3+Iba1+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六味地黄汤中、高剂量组LC3+Iba1+细胞数不同程度地增加(P<0.05,P<0.01)。结论 六味地黄汤改善DD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MG自噬,调控MG表型变化,增加MG对髓鞘碎片的清除;同时MG表型转换还抑制DD大鼠ACC炎症水平,改善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分化的局部微环境,并最终促进受损髓鞘修复及再髓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 “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松萝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与回肠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40只,采用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建立AS模型。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4 mg·kg-1)和松萝醇提物低(0.7 g·kg-1),中(1.4 g·kg-1),高剂量组(2.8 g·kg-1),每组8只。干预治疗4周后,收集各组大鼠血液、主动脉、回肠及回肠内容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回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斑块沉积明显,血清LPS,TNF-α,IL-6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回肠组织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松萝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主动脉的斑块沉积,降低血清LPS,TNF-α,IL-6的含量(P<0.05,P<0.01),同时提高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发生显著变化,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B/F)明显降低(P<0.05)。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表示模型组肠道菌群物种总数较高,但丰度较低且分布不均(P<0.05,P<0.01),且富集大量致病菌。与模型组比较,松萝醇提物可显著升高B/F值,改善模型大鼠回肠菌群结构的紊乱,降低致病菌、提高益生菌的相对丰度。结论 松萝对AS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增强肠黏膜屏障,降低血清LPS及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JAK1/STAT1)信号通路研究流感“肺脑传变”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探讨麻杏石甘汤(MXSGT)的干预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奥司他韦组、抗病毒颗粒组和MXSGT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常规饲养外,其余4组以A型流感病毒(IAV)滴鼻感染构建小鼠IAV肺炎模型,造模24 h后,各药物治疗组分别予以奥司他韦(21.63 mg·kg-1·d-1)、抗病毒颗粒(3.9 g·kg-1·d-1)、MXSGT(6.05 g·kg-1·d-1)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3、7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脑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脑组织中IAV核蛋白(NP)及JAK1、STAT1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脑组织中JAK1、STAT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脑组织中磷酸化(p)-STAT1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及大脑皮质出现明显病理变化;肺部IAV N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肺组织和脑组织中JAK1、STA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肺组织和大脑皮质中p-STAT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血清中IL-1β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MXSGT组小鼠肺组织及大脑皮质病理损伤减轻;肺组织IAV N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和脑组织中JAK1、STA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 JAK1/STAT1信号通路异常活化可能是流感“肺脑传变”的分子机制之一,MXSGT作为有效的抗流感病毒中药复方,可通过调控该通路介导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缓解IAV肺部感染小鼠的脑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加味升降散对免疫球蛋白(Ig)A肾病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微小RNA-148b(miRNA-148b)、白细胞介素-6(IL-6)、核心1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C1GALT1)、分子伴侣Cosmc(core1β3-Gal-T特异性分子伴侣,C1GALT1C1)、半乳糖缺乏IgA1(Gd-IgA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加味升降散治疗IgA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42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34只,将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采用联合牛血清白蛋白(BSA)灌胃+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蓖麻油的免疫复合的方法建立实验性IgA肾病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随机选取2只大鼠取材,检测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中药低剂量(加味升降散,6.27 g·kg-1)组、中药高剂量(加味升降散,12.54 g·kg-1)组、贝那普利(10 mg·kg-1)组各8只,进行药物灌胃,1次/d,治疗4周。于实验第1周末、第9周末、第13周末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第14周各组大鼠麻醉后取材,股动脉取血后离心取上清检测白蛋白(AL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IL-6、Gd-IgA1表达水平变化;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碘酸六胺银(PASM)法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IL-6、C1GALT1、C1GALT1C1表达情况;免疫荧光观察肾小球系膜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观察miRNA-148b、IL-6、C1GALT1、C1GALT1C1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L-6、C1GALT1、C1GALT1C1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UTP、SCr、ALT、IL-6、Gd-IgA1含量水平明显升高(P<0.05),ALB含量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增厚、足细胞足突融合,大量颗粒状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IL-6在系膜区、足细胞表达增强,C1GALT1、C1GALT1C1在系膜区、足细胞表达减弱;IL-6 mRNA、miRNA-148b表达增强(P<0.01),C1GALT1 mRNA、C1GALT1C1 mRNA表达减弱(P<0.01);IL-6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C1GALT1、C1GALT1C1蛋白表达显著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升降散干预后,24 h-UTP、SCr、ALT、IL-6、Gd-IgA1含量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LB含量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损害减轻;基底膜IgA免疫复合物沉积明显减少;IL-6在大鼠肾小球系膜区、足细胞的表达减弱,C1GALT1、C1GALT1C1在系膜区、足细胞表达增强;IL-6 mRNA、miRNA-148b表达减少(P<0.01),C1GALT1 mRNA、C1GALT1C1 mRNA表达增加(P<0.01);IL-6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P<0.01),C1GALT1、C1GALT1C1蛋白表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药组表现出明显的量效趋势。结论 加味升降散可能通过降低IgA肾病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miRNA-148b、IL-6表达,使C1GALT1、C1GALT1C1表达恢复,减少Gd-IgA1的生成,从而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减少蛋白尿,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并且随剂量增加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淫羊藿苷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OCK)信号通路的作用,并探讨其改善神经元和树突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对大鼠双侧侧脑室注射β样淀粉蛋白1-42(Aβ1-42 2.5 g·L-1)建立AD模型,并将大鼠分为模型组,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0.03、0.06、0.09 g·kg-1),另设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组按10 mL·kg-1的剂量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的认知功能。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和树突长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海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RhoA、ROCK1和ROCK2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中TNF-α、IL-1β、IL-6、RhoA、ROCK1和ROCK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P<0.01),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驻留时间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中、高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减少(P<0.05,P<0.01),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驻留时间增加(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树突棘密度和树突长度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树突棘密度和树突长度增加(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中TNF-α、IL-1β、IL-6、RhoA、ROCK1、ROCK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中TNF-α、IL-1β、IL-6、RhoA、ROCK1、ROCK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0.01)。结论 淫羊藿苷改善AD认知功能、神经元和树突损伤可能与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温胆汤对肥胖痰湿证大鼠脂肪细胞炎症因子、自噬活性标志物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肥胖痰湿证炎症状态形成的物质基础及温胆汤的干预机制。方法 将126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即空白组16只和造模组110只,空白组喂养基础饲料,造模组喂养高脂饲料建立肥胖痰湿证动物模型,共8周。造模成功后,视体质量情况,按顺序淘汰体质量过轻者,遴选出48只肥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奥利司他组(32.40 mg·kg-1)、雷帕霉素组(2 mg·kg-1)、温胆汤低、中、高剂量组(4.45、8.90、17.80 g·kg-1),每组8只;另在空白组大鼠中随机选取8只设为正常组,各用药组按剂量(以生药量计算)给予灌胃,模型和正常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共6周。检测或计算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脂体比和肥胖率,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脂肪细胞自噬活性标志物动物自噬启动蛋白1(ULK1)、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人自噬相关蛋白5(Atg5)、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Ⅱ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脂肪细胞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IL-4、IL-10、IL-13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分子classⅠ-PI3K、磷脂酰肌醇三磷酸(PIP3)、Akt、mTORC1、ULK1、结节性硬化症(TSC)1、TSC2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体质量和Lee''s指数显著升高(P<0.01),肥胖率>20%,有形体肥胖、活动度下降,食欲下降,皮毛无光泽、蓬松,便溏,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饮水量减少等痰湿证表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Lee''s指数、脂体比、脂肪细胞自噬活性标志物蛋白表达、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脂肪细胞classⅠ-PI3K、PIP3、Akt、mTORC1、TSC1、TSC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但ULK1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质量、脂体比、脂肪细胞自噬活性标志物蛋白表达、TNF-α、IL-6、IL-1β、MCP-1、IL-4、IL-13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且雷帕霉素组、温胆汤中、高剂量组IL-10、TGF-β水平显著降低(P<0.01),奥利司他组TGF-β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但ULK1显著降低(P<0.01)。与雷帕霉素组比较,温胆汤各剂量组脂肪细胞所有自噬活性标志物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温胆汤低剂量组炎性因子(除TNF-α外)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温胆汤中剂量组炎性因子(除IL-16、MCP-1、IL-10外)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温胆汤中、高剂量组信号通路各关键分子蛋白除PI3K外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奥利司他组比较,温胆汤低、中剂量组脂肪细胞自噬活性标志物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温胆汤低剂量组IL-6、IL-4、TGF-β含量显著升高(P<0.01),所有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温胆汤中剂量组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蛋白除PI3K外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温胆汤高剂量组体质量、自噬活性标志物ULK1、LC3Ⅰ/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IP3、mTORC1、TSC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而自噬活性标志物Beclin1、Atg5蛋白、炎性因子TNF-α、IL-13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肥胖痰湿证炎症状态的形成与PI3K/Akt/mTOR通路介导的脂肪细胞自噬密切关联,且温胆汤可有效干预肥胖痰湿证大鼠的慢性炎症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该信号通路进而改善脂肪细胞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通过药理学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尾部注射牛Ⅱ型胶原及弗氏佐剂建立胶原诱导性(CIA)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0.9 mg·kg-1)组、黄芪桂枝五物汤低、高剂量(5.13、20.52 g·kg-1·d-1)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通过观察大鼠关节肿胀程度、记录大鼠体质量、测定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评分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大鼠踝关节病理形态变化明确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以明确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29天起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第15天起足肿胀度及关节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1),踝关节形态功能受损,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下降(P<0.01),膝关节滑膜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桂枝五物汤低、高剂量组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大鼠足肿胀度与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下降(P<0.05,P<0.01),踝关节功能形态明显好转,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显著下降(P<0.01),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膝关节滑膜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可通过负性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从而缓解CIA大鼠体内炎症反应,显著缓解关节炎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清肺化痰逐瘀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肺肠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体现肺肠同治的深层次机制。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组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急支糖浆组(10 g·kg-1·d-1)、清肺化痰逐瘀汤低、中、高剂量组(10、15、20 g·kg-1·d-1)。以脂多糖气管滴注合并烟雾吸入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急支糖浆组与清肺化痰逐瘀汤组分别以相应剂量浓度药液灌胃给药,其余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对照,末次给药后监测大鼠肺功能和血气指标。镜下观察大鼠肺、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结肠组织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表达;测定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丙二醛(MDA)等生化指标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测定大鼠肺组织F4/80阳性肺泡巨噬细胞、α-肌动蛋白(α-SMA)、结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 p65)、NF-κB p65和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以及结肠组织Occludin和ZO-1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功能障碍,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肺动态顺应性(Cdyn)降低(P<0.01),肺、肠病理学改变明显,血清IL-6、TNF-α、DAO、D-乳酸、MDA表达增高(P<0.05,P<0.01),肺组织p-NF-κB p65/NF-κB p65和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比值升高,肺组织F4/80阳性巨噬细胞表达增强,结肠组织IgA、Occludin、ZO-1表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急支糖浆和清肺化痰逐瘀汤各剂量组大鼠肺功能明显改善,FVC、PaO2、SaO2、Cdyn升高(P<0.05,P<0.01),肺、肠组织病理学改善明显,血清IL-6、TNF-α、DAO、D-乳酸、MDA表达降低(P<0.05,P<0.01),肺组织F4/80阳性巨噬细胞表达减少,肺组织p-NF-κB p65/NF-κB p65和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比值降低(P<0.01),结肠组织IgA、Occludin、ZO-1表达增高(P<0.01)。结论 清肺化痰逐瘀汤可以有效减轻COPD大鼠症状,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肺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金香丹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模型心肌组织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金香丹对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金香丹高、低剂量组及地奥心血康组,每组10只。造模前7 d开始,金香丹组给予金香丹片高、低剂量(0.72,0.18 g·kg-1)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地奥心血康组给予地奥心血康(1.29 g·kg-1)灌胃。末次灌胃12 h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电图检测ST段升高评价模型;比色法检测心脏组织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IL-1β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电图ST段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CK和LDH活性显著增加(P<0.01),心肌组织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0.01),NLRP3,IL-1β,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金香丹高、低剂量组及地奥心血康组心电图ST明显降低(P<0.05,P<0.01),心肌组织CK和LDH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1),心肌细胞凋亡明显改善(P<0.05,P<0.01),降低NLRP3,IL-1β,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0.05,P<0.01);与地奥心血康组比较,金香丹低剂量组心电图ST段明显升高(P<0.05),金香丹高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金香丹高、低剂量组和地奥心血康组心肌组织绿色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P<0.01),金香丹高剂量NLRP3,IL-1β,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金香丹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机制为抑制炎症小体NLRP3,降低IL-1β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