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10年临床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旨在研究本院400 例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10 年的临床经验。 方法:采用改良的Inoue 方法。 结果: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即刻成功率98.3% (344/350),术后二尖瓣面积明显增加,达(1.11±0.29)~(2.19±0.40)cm 2。105 例随访9个月~8 年6 个月,二尖瓣再狭窄率为11.4% (12/105),死亡率为2.9% (3/105),二尖瓣置换术为3.8% (4/105)。 结论: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近、远期疗效均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研究本院350例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的远期疗效及再狭窄。 方法:采用改良的Inoue 方法。 结果: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即刻成功率为98.3% (344/350),术后二尖瓣面积明显增加,为(1.11±0.29)~(2.19±0.40)cm 2 。105例随访9个月~8 年6 个月,二尖瓣再狭窄率为11.4% (12/105),死亡率为2.9% (3/105),二尖瓣置换术为3.8% (4/105)。 结论:研究提示,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近、远期疗效均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总结135例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的成功率、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采用改良Inoue单球囊技术对135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行PBMV。结果术后血液动力学显著改善,左心房平均压(MLAP)从23.5±6.2降至10.7±5.1mmHg(P<0.001),跨二尖瓣压力阶差(MVPG)从19.4±6.8降至3.8±2.9mmHg(P<0.001),二尖瓣口面积(MVA)从1.03±0.32cm2扩大到2.14±0.28cm2(P<0.001),左心房内径(LAD)从47.7±6.8mm缩小至40.2±6.5mm(P<0.01);有1例手术未成功,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表明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仔细操作,PBMV已成为治疗风湿性MS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0例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结果。从心脏的解剖、病理等角度,结合PBMV的机制和操作过程,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严重下的发生率:心包填塞2.9%;二尖瓣反流9.4%;脑栓塞4%;室颤0.3%;急性心功能不全1.1%,1例合并主动脉狭窄术后因循环衰竭死亡。结论:心包填塞、二尖瓣反流和心律失常是PBMV中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成形术(MVP)后心脏及瓣膜功能,总结风湿性MVP的经验。方法1995年9月至 1997年12月,我院施行风湿性MVP30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术后3~6月、术后9~12月的Doppler心脏彩色超声检 查结果及心功能情况。结果随访一年无死亡。术后3~6月、术后9~12月心功能Ⅰ~Ⅱ级比率分别为87%、94%。术后 3~6月、术后9~12月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二尖瓣口面积、二尖瓣返流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改善。再次手术 2例,分别为术后残留重度关闭不全,重度狭窄病人。残留中度返流4例。结论风湿性MVP后1年内心功能及瓣膜功 能有明显改善,但仍有少数患者疗效差。二尖瓣前瓣病变严重者,术后残留瓣膜功能障碍发生率高;风湿活动明显者,术 后瓣膜风湿病变仍可进行性发展,再手术率高,施行成形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人工瓣膜置换术10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麦明杰  吴若彬 《广东医学》1997,18(12):793-794
自1986年1月~1996年12月,对100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的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单独行二尖瓣置换术(MVR)54例,MVR+三尖瓣成形术(TVP)28例,MVR+主动脉瓣成形术(AVP)2例,MVR+AVP+TVP3例,MVR+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3例,MVR+AVR+TVP4例;早期病死率2%,二尖瓣再狭窄时,腱索的增粗,融合,缩短均较严重,87例(87%)出现明显钙化,92例(9  相似文献   

7.
何德沛  李正恭 《重庆医学》1995,24(3):132-133
本文报道1993年10月至1995年1月共作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54例。成功50例,失败4例。50例病人平均手术前后血液动力学检查资料表明:1.二尖瓣口面积由术前的1.1cm^2增加到术扣的2.4cm^2;2.二尖瓣跨轵压差由术前的18mmHg降至术后的8.8mmHg;3.肺动脉平均由术前的36mmHg降至术后的27mmHg;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首次和多次心脏手术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从1994年8月到1998年8月,共对57例老年患者(60~75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包括13例(22.8%)二尖瓣行“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患者和6例(10.5%)二尖瓣膜再狭窄行“双径闭式分离术”后再-再狭窄患者。结果 手术死亡4例(7.01%)其中有1例再狭窄和2例再-再狭窄患者。随访3个月到4年,晚期死亡4例,3例(5.8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69例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后28~72个月,平均(45.91±12.86)月的患者进行门诊随访,以确定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69例超声心动图的术前、术后3~7d,随诊的二尖瓣面积(MVA)、左房大小(LA)、二尖瓣跨瓣压力阶差(PG)分别为(130.12±20.29)mm2、(45.48±6.22)mm、(12.14±3.49)mmHg;(246.89±60.85)mm2、(42.04±6.72)mm、(4.39±2.00)mmHg;(192.12±61.25)mm2、(40.30±5.63)mm、(6.88±4.05)mmHg。术前与术后3~7d相比P<0.001,术前与随访相比P<0.001,有24例(35%)发生再狭窄。检查结果说明:PBMV术后远期疗效良好。术前二尖瓣瓣膜及瓣下结构的病变程度、房颤、随访时间、风湿活动等因素对PBMV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12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包括伴单纯房颤68例,房颤伴左房血栓36例,近期内有脑或其它部位栓塞病史者8例人溶栓结法令口服2周、4周、6周、期间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用量,然后进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手术成功率98%,术中及术后11例发生脑或其它部位栓塞,轻度出血合并症为2.8%。结果显示,华法令在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心血栓近期内有栓塞史病人的抗凝治疗中疗效确切,出血合并症少,病人  相似文献   

11.
心脏不停跳下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心脏不停跳下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4年7月至1997年12月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对15例患者行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与同期不保留二尖瓣结构的12例比较。结果 术后病情较稳定,心功能恢复较快,全部存活出院。两组相比,保留组SVI、EF改善明显,左房、左空小显著。结论 在二尖瓣替换术中保留二关瓣结构有维持左心室舒缩功能作用;在浅低温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二尖瓣脱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方法。方法: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二尖瓣脱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9.2岁(13~63岁)。术前血培养阳性率为42.5%。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方法。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5例,Ⅲ级21例,Ⅳ级4例。手术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35例,均选用机械瓣。结果:早期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出院检查体温均正常。长期存活39例,术后随访6个月~8年(平均2.7年),无晚期死亡,未见心内膜炎复发及瓣周漏。结论:对二尖瓣脱垂出现中到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且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早期治疗,术中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和围术期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是提高手术效果和防止术后心内膜炎复发的关键。术中根据瓣膜情况,决定施行二尖瓣修复术还是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选用机械瓣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 根据病史、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和外科手术记录,分析15例不同类型先天性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畸形超声心动图特征,11例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1例进行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结果 降落伞二尖瓣畸形6例,超声心动图特征是发育不良的二尖瓣通过短的腱索附着到单组左心室乳头肌上,二尖瓣活动受限.双孔二尖瓣畸形4例,表现为左侧房室瓣倍增,显示两个分开的瓣口和各自的瓣下支持结构,合并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先天性二尖瓣狭窄表现为两组乳头肌,前外侧乳头肌为优势乳头肌,后中乳头肌较小.1例显示左心室两组乳头肌和二尖瓣口旋转.3例显示左心室明显的三组乳头肌和三个联合部位的二尖瓣畸形.结论 超声心动图评价先天性二尖瓣畸形有显著优越性,可以清晰地显示瓣膜厚度和腱索的附着情况,乳头肌的位置、数量、大小和相互关系,对先天性二尖瓣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chocardiographic features of a wide spectrum of congenital mitral valve anomalies.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echocardiograms,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studies, and surgical reports were reviewed. The mitral valve anomalies evaluated in the study included parachute mitral valve, double orifice mitral valve, congenital mitral stenosis with 2 papillary muscles, anomalous papillary muscle rotation, and 3 commissures and papillary muscles in 15 cases. Surgeries were performed in 11 patients, and 1 patient underwent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the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Results The echocardiograms of 6 cases of parachute mitral valve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hypoplastic mitral valve with short chordal attachments to a single posterior medial papillary muscle. The mitral valve demonstrated restricted motion. The double orifice mitral valve were featured by two separate mitral valve orifice, with each suborifice supported by its own tension apparatus in 4 patients. Asymmetric hypoplastic mitral valve stenosis with two papillary muscles was found in 1 patient with short and unbalanced chordal attachments to the anterior lateral major papillary muscle. Anomalous papillary muscle rotation was found in 1 patient. Mirtal anomaly with 3 major commissures and 3 papillary muscles was found in 3 patients. Conclusions Echocardiography offers clear demonstration of the mitral valve thickness and chordal attachments, and allows visualization of the position and the number of the papillary muscles and interpapillary spaces for evaluation of the mobility of the valve leaflets, therefore can be a valuable diagnostic modality for congenital mitral valve anomalies, especially congenital mitral sten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置换或修补两种处理方式(瓣膜置换或修补)的临床疗效(近期及远期生存率)有无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有关中外文献 ,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搜集二尖瓣修复/置换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的已经发表以及尚未发表的灰色文献,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处理相关的研究文献(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筛选后行meta分析,对比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的近期与远期死亡率有无差异?【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无中文文献入选?瓣膜置换组和瓣膜修补组患者术前一般特征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平均射血分数及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率相似,瓣膜置换组近期死亡率(院内死亡率)较瓣膜修补组高,OR = 1.92 (95% CI 1.37 ~ 2.21);两组远期死亡率(随访5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OR = 1.20 (95% CI 0.95 ~ 1.5)?【结论】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修补术的近期疗效较瓣膜置换术要好,但是远期疗效(随访5年)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二尖瓣前瓣病变成形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二尖瓣前瓣脱垂施行成形术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分析 1993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前瓣病变患者 4 3例 ,其中二尖瓣前瓣退行性变 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6例、先天性二尖瓣前瓣裂或穿孔 5例、其他 2例。术前NYHA心功能Ⅱ级 18例、Ⅲ级 2 3例、Ⅳ级 2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中度反流 17例 ,重度反流 2 6例。采用前瓣叶三角形切除 2 5例、腱索缩短 14例、腱索转移 2 0例、人工腱索 11例、乳头肌缩短 4例、瓣叶游离缘重塑 6例、自体心包片修复 4例及瓣叶裂隙缝合 4例。 结果 :术中改行二尖瓣置换术 4例 ;术后早期死亡 1例 (2 .32 % )。随访 38例 ,无晚期死亡 ;术后 6个月心功能恢复Ⅰ级 11例 ,Ⅱ级 19例 ,Ⅲ级 6例 ,Ⅳ级 2例 ;术后 3年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二尖瓣瞬时反流量少于 3.0ml者占 82 .76 % (2 4 / 2 9) ;术后 5年免于再次手术和血栓栓塞的比率分别为 (90 .4± 1.9) %和 (97.4± 1.2 ) % ;5年的实际生存率为(85 .7± 1.3) %。 结论 :二尖瓣前瓣病变往往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形技术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手术中注意恢复二尖瓣几何形态上的对称性对成形术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尖瓣脱垂(MVP)与急性风湿性心脏炎(ARC)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风湿热并ARC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MVP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MVP76例,发生率为70%,其中前叶脱垂57例(53%),后叶脱垂13例(12%),前后叶均脱垂6例(6%)。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1)。ARC所致MVP中74例(97%)并发二尖辫关闭不全(MI),且MVP与MI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ARC是MVP,尤其是二尖瓣前叶脱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MVP是ARC所致M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探讨二尖瓣成形术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问题 .[病例报告 ]对从 1999年 2月至 2 0 0 2年 5月期间施行的 14例二尖瓣成形术进行临床分析 ,其中二尖瓣交界部切开 4例 ,乳头肌切开及腱索切除 2例 ,二尖瓣前叶切除并交界部折叠术 1例 ,二尖瓣后叶切除并瓣环成形术 3例 ,腱索缩短术 2例 ,人工腱索形成术 1例 ,切除腱索及钙化灶 1例 .全组无 1例手术死亡病例 .1例成形术后改做二尖瓣置换术 ,2例瓣膜病变较重 ,术后仍有Ⅰ~Ⅱ级收缩期杂音 .[讨论 ]手术方法不同 ,术后效果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29例行二尖瓣重建术者,超声心动图上二尖瓣环大小、瓣膜在对合区的形态和手术方法的选择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二尖瓣重建术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可分为四型。超声分型与二尖瓣重建术方法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本研究为二尖瓣返流的木前诊断提供了一个逻辑判断法,并增加了外科医生选用二尖瓣重建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修复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5例二尖瓣脱垂行修复术的病人进行动态三维重建,并作术前和术后对照。结果术前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二尖瓣脱垂的部位、范围和瓣下结构的改变情况;术后三维重建能够显示瓣膜修复术后的形态改变,评价修复术的效果,同时可见软质瓣环不会改变二尖瓣环原有的生理特性,对左心基底部的活动影响较小。结论动态三维超声重建技术能够用于二尖瓣修复术术前挑选病人、术后及时观察效果,本研究为人工二尖瓣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对治疗二尖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改良Inoue 法对二尖瓣狭窄进行分离。结果:32 例二尖瓣狭窄经皮球囊成形术(PBMV) 全部成功,随访6 个月至2 年显示心功能及二尖瓣口面积持续改善。结论: PBMV 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安全疗效高及康复快的非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