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冰  崔丹  闫惠平  赵秀英 《北京医学》2010,32(3):190-193
目的探讨AIDS患者胃黏膜CD4^+T淋巴细胞的丢失、重建与HI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35例AIDS患者胃黏膜组织冰冻切片和PBMC涂片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方法及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观察CD4^+T淋巴细胞的HIV感染情况。结果①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1~4年后,AIDS患者胃黏膜单个核细胞(MMC)中CD4^+T细胞计数仍然低于对照组[(37.44±18.00]%vs(50.35±3.41)%](P〈0.01);但PBMC中CD4^+T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42.70±10.66)%vs(51.00±6.60)%](P〉0.05)。②未治疗组与治疗〈1年组胃黏膜MMC中CD4^+T细胞HIV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2.76±1.92)%vs(1.88±1.56)%](P〉0.05);治疗1~4年组则明显低于未治疗组[(0.54±0.49)%vs(2.76±1.92)%(P〈0.01);三组AIDS患者PBMC中CD4^+T细胞HIV感染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19.44±8.17)%vs(9.76±6.98)%vs(4.95±8.26)%](P〈0.05)。结论相对于外周血,AIDS患者胃黏膜免疫重建可能是不完全的。AIDS患者胃黏膜CD4^+T细胞HIV感染在胃黏膜CD4^+T细胞的丢失与重建延迟过程中可能并非发挥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BCG-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CA患者在BCG-PSN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在BCG-PSN治疗前,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O.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1),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后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O.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结论 BCG-PSN可通过调节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亚群,纠正患者Th1/Th2模式及Tc1/Tc2模式失衡现象,起到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及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胃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6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例。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Ⅲ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PCEA组。三组分别于麻醉前(TO)、术毕(T1)、术后1天(T2)、术后3天(T3)、术后5天(T4)及术后7天(T5)六个时间点取外周静脉血2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结果 三组术毕及术后1天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1天下降较为显著,与诱导前比,Ⅰ组P〈0.01,Ⅱ、Ⅲ组P〈0.05。术后3天,Ⅲ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基本恢复(P〉0.05),术后5天,Ⅱ Ⅲ组各项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7天三组数据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及术后硬膜外镇痛能减轻胃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抑制,缩短免疫抑制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ANIH)和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直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直肠癌根治术(Mile’s)患者45例,年龄38~67岁,体重50~78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对照组(Ⅰ组,常规输液组),ANIH组(Ⅱ组),AHH+CH组(Ⅲ组).分别于麻醉前1 h(T)1、术毕即刻(T)2、术后第1天(T)3、第4天(T)4抽取静脉血,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正常人群比较,T1时三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降低(P〈0.05),CD8+增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Ⅰ组T2、T3时CD3+、CD4+、CD4+/CD8+均显著降低(P〈0.05);Ⅱ组、Ⅲ组仅T3时降低,与Ⅰ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三组CD3+、CD4+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但Ⅰ组CD4+/CD8+显著低于Ⅱ组、Ⅲ组(P〈0.05).结论术前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NIH)与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均可改善围术期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从而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26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病例资料,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流式细胞分析测定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百分率;按简化MDRD方程计算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按eGFR将患者分为2组,Ⅰ组eGFR〈90mL·(min·1.73m^2)^-1,Ⅱ组eGFR≥90·(min·1.73m^2)^-1。结果I组外周血中CD4^+、CD4^+及CD4^+/CD8^+,与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及Ⅱ组CD4^+T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存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影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辅助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6.
丁佩佩  何纲  谭雅仪  吴兴柳  甄沛林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93-1393,1420
目的观察黄芪联合HAART治疗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动态。方法收集62例艾滋病患者分为黄芪联合HAART治疗组30例和常规HAART治疗组32例,各治疗24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6个月时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经1、3、6个月治疗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经3、6个月治疗后黄芪联合HAART治疗CD4+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常规HAAR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单纯HARRT治疗而言,黄芪联合HAART治疗能更有效提高CD4+T淋巴细胞数量,增强艾滋病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对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两组均行放化疗,并给予自然饮食,观察组同时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CD3^+、CD4^+、CD8^+、CD19^+、CD4^+/CD8^+、CD16^+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CD16^+56^+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CD3^+、CD4^+、CD4^+/CD8^+、CD16^+56^+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行放化疗鼻咽癌患者同时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有效抑制HIV复制下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强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持续有效抑制HIV复制下AIDS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动态变化。方法45例AIDs患者予以2年以上HAART治疗,在治疗前(D0),治疗第3、6、12、18和24个月(M3、M6、M12、M18和M24)时用bDNA病毒定量检测仪检测血浆病毒载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D4+、CD8+ T淋巴细胞及其相关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45例患者中有24例(53.3%)在治疗6个月后血浆病毒载量持续低于500copies/ml,按M24时(与D0相比)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量分为A组(〈100/mm^3)、B组(100—200/mm^3)和C组(〉200/mm^3)。与D0时相比,所有患者M3、M6、M12、M18和M24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纯真细胞计数和CD4+CD28+亚群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CD8+CD38+激活亚群的比例则下降。3组相比,C组变化最显著,其D0时血浆病毒载量最高而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低,经过24个月治疗后,不仅CD4+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最明显,CD4+纯真细胞数量和CD4+CD28+功能亚群比例的增加也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HAART能有效地重建AIDS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CD4+CD28+和Naive CD4+亚群的不同动态变化可能对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上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结核病病人(AIDS/TB)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06例AIDS/TB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实施HAART后1年内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及CD4+T细胞计数上升水平,分析其发生毒副作用与基线CD4+T细胞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HAART 1年内106例患者中出现毒副作用症状39例,占36.8%,其中24例在HAART后3个月内出现,占61.5%,主要表现为食欲改变、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绝大多数病人在接受HAART后CD4+T细胞均显著上升(P〈0.01)。基线CD4+T细胞〈50/μl者72例,基线CD4+T细胞≥50/μl者34例,两组HAART后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CD4+T细胞上升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TB患者HAART后1年内毒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大多发生于HAART后3个月内毒副作用与基线CD4+T细胞计数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60例健康人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数百分率及CD4/CD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CD8^+细胞数百分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HBVDNA(+)组与HBVDNA(-)组相比,CD3^+细胞数百分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细胞数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CD8^+细胞数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将HBVDNA(+)组按高、中、低病毒载量分组进行比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4^+/CD8^+在数值上呈下降趋势,CD8^+呈上升趋势。结论HBV感染后可导致乙肝病毒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HBVDNA复制进一步加重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过程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并追踪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患者转归,评价好转组与未恢复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百分率差异。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分别为(5.14±1.03)%、(9.86±1.72)%、(7.93±1.67)%及(7.06±1.61)%,慢加急肝衰竭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Treg百分率明显高于慢加急肝衰竭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reg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百分率与患者血清HBVDNA呈正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组与未恢复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病可能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过低有关,Treg细胞表达水平不能预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数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数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CINⅢ患者2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20例,正常宫颈健康妇女2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4+ CD25+ Foxp3+Trregs数量.[结果]宫颈浸润癌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及CD4+/CD8+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和CINⅢ组(P<0.05),正常宫颈组和CINⅢ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浸润组CD4+CD25+Foxp3+Tregs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和CINⅢ组(P<0.05),正常宫颈组和CIN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浸润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存在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中乙肝患者外周血的HBV抗原抗体的表达及病毒载量情况,并分析其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2月间的80例乙肝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对象为对照组,然后采取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HBV原抗体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HBV抗原抗体含量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例数分别为50例、30例,对照组的CD3^+、CD4^+、CD8^+含量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及HBeAg阴性组的CD3^+、CD4^+、CD8^+的含量(P〈0.05)。HBeAg阳性组及HBeAg阴性组的CD3^+、CD4~.CD8^+的含量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HBV—DNA含量分为三个亚组,〈104IU/mL组、(104--106)IU/mL组和(107--10。)IU/mL组,例数分别为20例、25例、35例。对照组、〈104IU/mL组和(104—10‘)U/mL组以及(10’~10。)U/mL组的CD3^+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107~10s)U/mL组的CD4^+含量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10^4—10^6)IU/mL组以及(10^7-10^8)IU/mL组的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10L106)IU/mL组和(10^7-10^8)IU/mL组的CD8啥量均明显高于〈104IU/mL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乙肝患者的HBV抗原抗体和病毒载量均与T细胞亚群之间存在联系,并且其不同含量的T细胞亚群也存在差异,均异于常人。因此,临床中可以通过测定病毒载量与T细胞亚群,并有效了解患者的机体免疫状况,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COPD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COPD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的状态及Treg细胞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ECOPD和COPD稳定期患者各30例,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AECOPD组和COPD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9.52±0.95)%和(9.72±0.97)%均低于对照组(10.22±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8,P=0.093)。3组间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7,P=0.0),AECO.PD组(4.50±0.83)%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5.22±0.64)%和对照组(5.61±0.67)%,而COPD稳定期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降低,存在免疫内环境的失衡,Treg细胞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病和急性加重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感染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以单克隆免疫荧光法检测2型糖尿病伴感染病人23例(感染细)和2型糖尿病无感染病人20例(无感染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对照组)。结果2型糖尿病伴感染组较健康对照组CD3^+、CD4^+、NK细胞明显降低(P〈0.01);2型糖尿病无感染组较健康对照组CD3^+、CD4^+、NK细胞显著下降(P〈0.05);2型糖尿病伴感染组与无感染组比较CD3^+、CD4^+、NK细胞显著下降(P〈0.05,P〈0.05,P〈0.01);2型糖尿病病人CD8^+、CD4^+/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存在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这可能是糖尿病病人易合并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CD4^+)、T抑制细胞(CD8^+)和白细胞(WBC)检测结果。方法CD4^+和CD8^+计数通过免疫荧光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细胞(WBC)计数采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118例HIV/AIDS住院患者,WBC降低组(3.00±0.61)×10^9/L的CD4^+和CD8^+分别为(68.60±38.98)个/ul和(266.89±126.52)处/ul,WBC正常组(7.13±5.12)×10^9/L的CD4+和CD8+分别为(104.39±61.37)个/ul和(380.17±134.06)个/u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8,守3.62,t3=5.35,P均〈0.01);两组别CD4^+/CD8^+比值比较均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AIDS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CD4^+、CD4^+/CD8^+、WBC有密切相关,建议HIV感染者尽早进行医学咨询并做CD4^+、CD8^+和血常规的检测,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及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及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住院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人员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及患者胸腔积液中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Th17细胞的表达。结果: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组中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CD4^+T细胞值明显低于健康正常外周血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中外周血PBMC的CD4^+CD25^+T细胞值较健康正常外周血组高;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外周血高(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中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升高;患者胸腔积液中检测到Treg细胞,与患者外周血呈正相关;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胸腔积液中检测到Th17细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规则治疗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组中PB—MC的CD4^+T细胞值逐渐增加,而CD4^+CD25^+T细胞和CD4^+CD25^+CD127^-Treg细胞逐渐降低;患者外周血中的Th17细胞表达逐渐增加;胸腔积液中Th17细胞的含量逐渐降低。结论: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Th17细胞可作为判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免疫功能的指标,其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参与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生、发展;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Th17细胞可能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它们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免疫状态、指导用药、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爱磊  张学明 《四川医学》2009,30(5):636-638
目的研究UC大鼠的免疫功能的变化,包括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以TNBS/L醇方法制备UC大鼠模型,检测UC大鼠细胞因子TNF-α、IL-2、IL-4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TNF-α、IL-2含量及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比在1、3,7周3个时间段均升高(P〈0.05)。而血清IL-4含量在1、7周时UC大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时出现降低,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3^+细胞百分比较正常组降低(P〈0.05);CD;/CD8^+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说明UC大鼠存在的细胞免疫功能亢进,进而引发肠粘膜局部的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高海拔地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以便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2012年收治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例共30例为观察组(A组),2012年我科收治的单纯肺结核病例30例为对照组(B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发热、体重减轻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1),而咳嗽、咯血及盗汗病例所占比例,低于B组(P〈0.01或P〈0.05);A组PPD试验阳性率及血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P〈0.01或P〈0.05);A组痰找抗酸杆菌、痰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P〈0.01);A组影像学表现纵膈淋巴结肿大、弥漫性浸润、粟粒性阴影病例所占比例多于B组(P〈0.005),而合并空洞率显著低于B组(P〈0.01);A组外周血CD3^+T细胞值低于B组(P〈0.05),CD8^+T细胞值高于B组(P〈0.05),CD4^+T细胞值、CD4^+/CD8^+比值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合并肺外结核例数多于B组(P〈0.01),且A组合并肺外结核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结论:高海拔地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临床特征不典型,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