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6例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及常规综合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不适症状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明显降低(P〈0.05),HBV—DNA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早期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黄疸的消退,加速转氨酶的复常,缩短病程,经济方便,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短程冲击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倾向患者的近期疗法.方法 将我科2009年6月~2011年11月收治的58例急慢性病毒性重型倾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保肝、退黄、抗病毒等常见方法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短程冲击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2周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住院天数、重型肝炎发生率及病死率情况,并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 治疗组2周时患者的Tbil明显下降,Alb、PTA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AST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重型肝炎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慢性病毒性重型倾向患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短程冲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早期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4例早期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评价治疗2周后两组的疗效,并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浆置换前后血清胆红素(TBil)、ALT、明显下降,血清ALB及CHE升高,PT明显缩短。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早期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抗病毒基础上应用强的松治疗早期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早期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强的松30mg,晨起顿服,待胆红素下降至一半时,每周减量5mg直至停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适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但8周后两组的转氨酶复常率、凝血酶原活动度和HBV-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基础上应用强的松能明显改善患者早期不适症状,促进黄疸的消退,阻止早期重型肝炎进一步发展,安全性较好,但不能明显提高患者转氨酶的复常率、凝血功能和HBV-DNA阴转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2周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9例,使用恩替卡韦口服,每日0.5mg,同时使用常规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方案.对照组47例仅使用常规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方案.治疗前、治疗期间每两周及治疗结束时,分别检测HBVDNA、TBIL、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腹部彩超、无创瞬时弹性检测等,共观察12周.结果:治疗组血清HBVDNA的下降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血清HBVDNA阴转率为83.67%,而对照组仅为8.51%.治疗组ALT、TBIL下降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水平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死率2.04%,对照组8.51%,治疗组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的几率为2.08%,而对照组有34.88%的患者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可以降低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及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与未经人工肝血浆置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新鲜冰冻血浆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选取同期135例仅用内科综合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的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终末期肝病计分标准(MELD)评分.结果 与血浆置换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白蛋白无明显变化,总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降低(P<0.05), 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 (P<0.05),MELD评分R值降低(P<0.05).出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除血氨(P0.05)外,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在住院期间,10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病死率为39.00%,135例对照组的总病死率为55.56%;治疗组有效53例(53.00%),对照组有效51例(37.78%),两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有明确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HA型血液灌流器对31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液灌流66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清内毒素、细胞因子、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和血常规的变化以及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结果血液灌流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降低(P<0.01),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血液灌流组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减少(P<0.05),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血液灌流能吸附重型肝炎患者血液中胆红素、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是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早、中期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的支持疗效。方法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48例患者。观察重型肝炎的病死率、总胆红素(TIBL)、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提高。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明显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一般状态,对于降低胆红素及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乙型重型肝炎病人63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恩替卡韦,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生物化学、病毒学指标变化.结果 (1)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下降,TBIL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2)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增加较对照组显著(P<0.05);(3)HBV-DNA阴转率和负荷载量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4)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重型肝炎可使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抑制HBV复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口服鲜地黄汁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给予重型肝炎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鲜地黄汁,每日60ml分服;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细胞因子(TNF、IL-1β)变化。结果治疗前慢性重型肝炎口干发生率高达81.40%,腹胀发生率为67.44%,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100%。经治疗,两组症状均有所好转,胆红素、内毒素、细胞因子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回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胆红素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回升、内毒素下降及细胞因子下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鲜地黄可促进排便,有效降低血清内毒素及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胆红素下降,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减少严重出血的危险,并可改善口干舌燥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邱平  林锋  贾杰  曾丽花  李晖 《中国热带医学》2005,5(3):412-413,471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治疗时期和临床疗效。方法47例重型肝炎为治疗组,应用ALSS治疗;94例重型肝炎为对照组,仅用综合疗法治疗。结果经ALSS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总治愈好转率为59.5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0.42%(P<0.05);而早、中期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为100.00%,与对照组(51.66%)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但晚期重型肝炎中,ALSS治愈好转率为20.83%,对照组为6.00%,两组无显著差异(P>0.1)。结论ALS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可靠,在早、中期重型肝炎进行ALSS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2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64例,两组均给予同样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增加恩替卡韦和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清HBV—DNA转阴率为91.5%(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率为67.2%、62.5%,总有效率为85.9%,病死率为14.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素E1脂微球注射液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进一步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注射液 (LipoPGE1)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重型肝炎患者按病程分成早、中、晚期。重型肝炎 10 3例随机分二组 :治疗组综合基础治疗加LipoPGE1,对照组仅用综合基础治疗。主要观察指标 :患者存活率和血清胆红素、TBA、PTA。结果 总体存活率两组差别不显著 ;但早期重型肝炎患者 ,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后血清胆红素、TBA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PTA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LipoPGE1对早期重型肝炎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对4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1个月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乙肝病毒定量明显下降(P<0.05),早、中、晚期患者有效率分别为73.3%、73.7%和33.3%,总有效率为63,0%.早中期有效率高于晚期患者(P<0.0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HBV DNA水平,且早中期患者的疗效较晚期好.  相似文献   

15.
王林  胡容  张鸿  张人风  陈莉  王亚娟  王丽 《四川医学》2010,31(8):1108-1110
目的评估目前临床开展的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总体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507例,其中内科综合治疗124例,人工肝治疗组383例,结果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时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治疗后72h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72h黄疸(TB)均存在不同程度反弹(P〈0.05)。不同术式人工肝对不同类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远低于急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P〈0.05)。对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的远期疗效,早期存活率为88.3%,较中期及晚期高(P〈0.05),晚期疗效最差为37.5%(P〈0.05)。进行人工肝的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率高于未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P〈0.05)。2次及以上人工肝治疗患者存活率高于1次人工肝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能提高急性重型肝炎及早期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68例重肝倾向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肝功能能水平。结果:68例患者经过治疗均有好转,实验组患者的TBIL低于对照组患者,ALT、ALB和PTA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医生在治疗时要重视对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2例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早、中、晚期有效率(治愈或好转)分别为88.2%、64.3%、23.5%。随着年龄的增加、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及治疗后胆红素反弹率升高、治疗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血清白蛋白下降疗效逐渐下降。并发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预后差。治疗前无效组血清中LPS、TNF—α、IL-18、NO水平高于有效组;有效组治疗后病情好转时细胞因子水平下降,而无效组病情加重时无变化。结论年龄、临床分期、血清白蛋白、PTA、总胆红素、胆红素反弹率、细胞因子水平、并发症是影响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安全性及早、中、晚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2例早、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临床症状、血氨及不同时期存活率的变化.结果 13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及谷丙转氨酶(ALT)下降,PTa上升(P<.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轻,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的存活率分别为90.0%、53.3%、14.9%.结论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副作用小,对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有较好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用SPSS软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发病基础、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因素对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结果治愈好转67例,有效率61.47%;PE的次数以3次为宜,随着次数增加,疗效无明显提高;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早期、中期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者有效率只有41.38%,低于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重肝者(P<0.05);治疗前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活力(CHE)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的程度与PE的疗效有关(P<0.05)。结论PE为重型肝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大大提高了疗效,但应把握治疗时机和治疗次数,及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应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保肝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早期好转率85.71%,中期好转率33.33%,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浆置换是慢重肝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宜在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