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桡动脉掌浅支(superficial palmar branch of the radial artery,SPBRA)腕横纹部flow-through皮瓣修复伴动脉缺损的拇指创面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8例伴双侧动脉缺损的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19~51岁,平均30.5岁。致伤原因:挤压伤4例,撕脱伤3例,绞勒伤1例。致伤部位:掌指关节3例,近节掌侧2例,指间关节掌侧3例。软组织缺损范围3.5 cm×1.5 cm~6.5 cm×2.0 cm。指动脉缺损2.5~8.5 cm,平均5.3 cm。受伤距手术时间2.0~4.5 h,平均3.2 h。采用SPBRA腕横纹岛状皮瓣逆行移位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0 cm×2.0 cm~7.5 cm×3.0 cm。供区直接缝合。结果除1例因血管变异改变术式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供区无明显瘢痕,腕部功能正常。末次随访时,患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6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87.5%。结论 SPBRA腕横纹部flow-through皮瓣修复伴动脉缺损的拇指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血运可靠、术后手部功能及外观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BCT成像技术在涎腺造影诊断涎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51例患者行涎腺造影术后,进行传统曲面体层摄影(traditional pantomography,TPAN)和CBCT扫描;利用CBCT容积数据重建多平面图像(multi-planar reconstructed ,MPR)、合成曲断面图像(synthetic pantomography,SPAN)及3D图像,并与TPAN影像对比。  结果  51例涎腺造影后的CBCT- 3D图像,能360°立体展示涎腺全貌,对涎腺导管扩张、狭窄及末梢导管“点状扩张”等病变特征的显示优势明显;其MPR三维图像对涎腺占位性病变(如阴性涎石、肿瘤)形成的充盈缺损显示更为清晰和准确。  结论  CBCT成像在涎腺造影检查中能以多种重建技术(MPR、SPAN、3D)立体展示涎腺导管系统及腺体形态改变,更有利于涎腺疾病诊断,加之体位舒适、操作简便,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在涎腺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移植在有动脉缺损的指尖再植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腕部静脉血管移植桥接指尖再植时动脉缺损25例25指,无静脉可供吻合的再植指体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出院后对再植指体恢复情况每1~3个月门诊随访一次。再植指体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分。结果25指中24指顺利成活,成活率96%,早期1例1指术后反复动脉痉挛,第3天坏死。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对再植指体外形、功能较满意,指端感觉S3~S4级,部分患者2-PD达4~11 mm。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0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采用腕部静脉血管移植治疗伴有动脉缺损的指尖离断再植可以不短缩指骨,有利于术后外观、功能恢复,是再植伴有动脉缺损的指尖离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植骨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方法治疗外固定未愈合的不稳定型舟骨骨折9例,9例患者均为舟骨骨折不愈合,无合并舟月分离及舟骨近极塌陷。所有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舟骨骨折移位情况,骨折端硬化和骨质吸收缺损情况。术中从腕中关节入路刨除硬化骨后复位植骨内固定。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Mayo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4)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之时均获得骨性愈合,Mayo腕关节评分(89.4±5.8)分,与术前(52.2±6.7)分相比(t=19.8,P<0.001),优8例,良1例。VAS评分由术前(5.2±0.7)分降至(1.6±0.7)分(t=15.6,P<0.001)。 结论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不稳定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采用腕关节镜技术去除硬化骨,取髂骨碎屑植骨内固定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桡动脉掌浅支( SPBRA)腕横纹部逆行岛状皮瓣在虎口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8例虎口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5~63岁。开放伤5例,虎口挛缩松解术后创面3例。创面范围2.5 cm ×3 cm~3.5 cm ×7 cm,平均3.1 cm ×4.8 cm。开放伤均在一期创面彻底清创止血后行负压封闭引流(VSD),二期行创面修复。8例患者均采用大小为3.0 cm ×3.5 cm~4.0 cm ×7.5 cm的SPBRA腕横纹岛状皮瓣带蒂逆行转移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伤口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质地、虎口功能及供区功能情况。结果本组8例,术中1例因血管变异改行其他术式,其余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外形满意,皮瓣恢复部分浅感觉,拇指可完成外展及对掌功能,供区瘢痕轻微,无功能影响。术后6个月7例患者虎口宽度距离为5.2~6.1 cm,平均5.8 cm,虎口宽度为健侧的72%~96%(平均87%),拇指可完成外展及对掌功能。重建虎口功能评定:优5例,良1例,中1例。腕部供区功能评定:优6例,良1例。结论 SPBRA腕横纹部逆行岛状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简便、血运可靠、术后功能、外观恢复好等优点,是修复虎口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改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5分为切换点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呼衰)患者早期拔管改换无创机械通气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COPD并呼衰患者,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以2007年3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0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方式行机械通气,待改良GCS评分达15分并稳定2 h的窗口期拔除气管导管,改用经鼻面罩PSV+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以后逐渐减小压力支持(PS)水平直至脱机;以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9例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机械通气及传统脱机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结果 两组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有创通气时间(d:3.2±1.1比10.5±3.2)、总机械通气时间(d:4.8±2.5比10.5±3.2)、总住院时间(d:17±3比22±7)均明显缩短(均P<0.01);VAP发生数减少(例:0比5,P<0.01),再插管数稍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例:3比1,P>0.05).结论 对COPD合并呼衰的机械通气患者,以改良GCS评分达15分稳定2 h窗口期为时机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icacy of early extubation and the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 in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ith the improved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 of 15 as the switching point. Methods By a prospective control study, 20 patients with COPD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who had undergone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and MV from March 2007 to November 2009 were enrolled as treatment group.Invasive MV with synchronous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and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SIMV+PSV) pattern were given to these patients. When the period of "improved GCS score of 15 standard" window period appeared and being kept for 2 hours, endotracheal tube was extubated, and nasal mask with PSV±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 was used, followed by gradual decrease of the level of pressure support till weaning of MV. Ninetee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MV with ordinary way of weaning from March 2005 to March 2007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Prior to the MV, the 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 index, the length of invasive MV, total MV time, total hospital stay, re-intubation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occurred in the number of case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 index prior to the MV.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n treatment group, the length of invasive ventilation (days: 3. 2±1.1 vs. 10. 5± 3. 2),the total duration of MV (days: 4. 8±2. 5 vs. 10. 5±3. 2),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days:17±3 vs. 22±7)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all P<0.01), and the incidence of VA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cases: 0 vs.5, P< 0. 01), while the number of re-intubation was slightly higher but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ases:3 vs. 1, P>0. 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GCS score of 15 as the switching point with 2 hours as window period for early extubation and non-invasive nasal mask ventil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OP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早期拔管改换无创机械通气策略的技术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例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20例以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十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方式行机械通气,待"改良GCS评分达15分标准"稳定2h窗口期出现,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改用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十呼气末正压(PSV+PEEP)通气,以后渐减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对照组16例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时判为"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改无创通气直至脱离呼吸机。动态观察两组病例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两组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重新插管率、VAP发生例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各指标相仿(P〉0.05);两组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3.2±1.1)和(5.4±2.3)d,P〈0.05;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例数分别为0和3例,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7士3)和(21士5)d,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插管上机病例,以"改良GCS评分达15分标准"窗口期为时机,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在手指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9例手指创面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3~68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4例,压砸伤4例,热压伤1例。致伤部位:均为手指,其中拇指1例,示指4例,中指3例,环指1例,小指2例,指掌侧创面5例,指背侧创面4例,创面范围1.5cm×3cm~3.0cm×7cm,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其余均伴指骨骨折、肌腱损伤、血管神经等损伤,急诊一期手术5例,延迟手术4例;然后采用大小为2.0cm×3.5cm~3.5cm×7.5cm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月。皮瓣不臃肿,颜色及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手指外形满意。手指恢复部分浅感觉,术后6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7例,良1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88.89%。结论: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具有术后功能、外观良好的优点,是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血液灌流联合二巯基丙醇救治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液灌流(HP)联合二巯基丙醇救治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β-内非肽(β-EP),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了(TNF)在病程中的变化。方法将湖南省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1996年6月-2004年12月收治的56例患者分为A、B、C三组。①C组(常规+药物+HP)(n=20)与B组(常规+药物)(n=19)急性毒鼠强中毒39例患者,分别在入院后即刻、HP或入院后1、3、5、7、9、11d从外周静脉抽血2ml,测定β-EP、ET、NO与TNF。②A组(常规组)(n=17)为既往采用安定、苯巴比妥抗惊厥等一般救治措施;B组采用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巯基丙醇治疗: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采用HP联合治疗。结果①C组和B组35例治愈者中,β-EP、ET、NO与TNF在C组均于入院后即刻达高峰,在B组均于入院后1d达高峰,随后均缓慢下降。C组和B组35例治愈者治疗后B—EP、ET、NO与TNF对应指标比较,C组较B组均有显著性降低。②C组和B组患者治愈率比A组均有显著性提高。C组中的安定和苯巴比妥用龟、止惊时间比B组、A组均有显著性减少;B组中的安定和苯巴比妥用量、止惊时间比A组均有显著性减少。结论HP联合二巯基丙醇救治急性毒鼠强中毒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二巯基丙醇和常规救治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患者B—EP、ET、NO与TNF水平,可作为治疗急性鼠毒强中毒的一种较为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Krackow分型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中期效果。方法 选取聊城市中医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共98膝。根据改良版Krackow分型将80例患者的膝内翻膝关节分为Ⅰ型34例(40膝)、Ⅱ型26例(36膝)、Ⅲ型20例(22膝)。所有患者均接受TKA,比较不同Krackow分型患者手术前后的内翻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前Ⅰ型、Ⅱ型、Ⅲ型3组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不同分型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得到改善(P <0.05);且I型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高于Ⅱ型、Ⅲ型患者(P <0.05),Ⅱ型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高于Ⅲ型患者(P <0.05)。3组不同分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Ⅱ型和Ⅲ型患者中各有1例在TKA术后发生感染,其余患者未发生血栓、关节腔积血等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KA治疗不同Krackow分型的膝内翻畸形均有良好效果,可改善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应及早进行手术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