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半ⅣF/ICSI(half-ICSI)在有受精失败风险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8月于我科行half-ICSI共36周期,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比较不同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并与同期接受常规IVF的连续312个周期作为对照.结果 Half-ICSI周期中ICSI受精率(81.38%)明显高于IVF受精率(41.28%),IVF完全受精失败率(19.44%)及受精低下率(27.78%)明显高于ICSI完全受精失败率(0)及受精低下率(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和ICSI的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alf-ICSI周期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同常规IVF周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存在受精失败风险患者应用half-ICS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受精率,减少取消移植的风险,增加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短时体外受精(IVF)或短时IVF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与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ICSI)两种授精方式在首次助孕周期对预防IVF受精率低下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初次助孕周期中因存在精卵结合障碍高危因素而接受短时IVF(或短时IVF联合联合早期补救ICSI)或half-ICSI预防IVF受精率低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授精方式分为短时IVF助孕组(A组,n=192)和half-ICSI助孕组(B组,n=8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受精情况、胚胎发育以及接受新鲜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为进一步分析受精情况,筛选A、B两组中IVF受精率低下周期(受精率≤30%)的患者,分别设为A1组(n=20)和B1组(n=9),比较A1、31两组的卵子受精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A组不存在过度ICSI(0.0% vs89.8%,x2=479.888,P<0.01).A组正常受精率低于B组(73.3% vs 79.6%,x2=14.780,P<0.01),但两组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以及接受新鲜胚胎移植后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VF受精率低下周期中,短时IVF联合早期补救ICSI可提高正常受精率(A1组77.9%,B1组49.4%,x2=28.833,P<0.01).结论 相比half-ICSI,短时IVF联合早期补救ICSI可避免过度ICSI、提高IVF受精率低下周期的正常受精率,预防IVF受精率低下更加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VF)失败患者后续性治疗时行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ICSI)以及ICSI治疗的结局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l2月在我中心进行辅助生殖技术,选取前次IVF受精失败(包括完全受精失败和受精低下,即受精率为0和低于25%),在随后周期中行Half-ICSI治疗的8个周期作为研究组,简称后续性half-ICSI组,同时因前次IVF受精失败在随后治疗周期采取全部卵行ICSI方法受精的16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治疗结局作为对照组。 结果: 后续性half-ICSI组总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后续性ICSI组(51.79% vs 67.81%,P<0.01),后续性half-ICSI组卵裂率,优胚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与后续性ICSI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妊娠率两组分别为50%,25.0%,流产率分别为0,6.2%。后续Half-ICSI组中IVF受精率显著低于ICSI的受精率(29.82% vs 74.55%) (P<0.001)。结论: IVF受精失败将影响后续性IVF治疗的受精率,但是IVF受精失败并不是ICSI治疗的绝对指征,考虑到安全性,Half-ICSI治疗优于ICSI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IVF)失败患者后续性治疗时行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ICSI)以及 ICSI 治疗的结局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进行辅助生殖技术,选取前次 IVF受精失败(包括完全受精失败和受精低下即受精率为 0 和低于 25%),在随后周期中行 half- ICSI 治疗的 8 个周期作为研究组(后续性 half-ICSI组),同时因前次 IVF 受精失败在随后治疗周期采取全部卵行 ICSI 方法受精的16个周期(后续性 ICSI 组)的治疗结局作为对照组.结果 后续性 half-ICSI 组总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后续性 ICSI 组(51.79% vs 67.81%,P<0.01),后续性half-ICSI 组卵裂率、优胚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与后续性 ICSI 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率两组分别为 50%、25.0%,流产率分别为0、6.2%.后续 half-ICSI 组中 IVF 受精率显著低于 ICSI 的受精率(29.82% vs 74.55%)(P<0.001).结论 IVF 受精失败将影响后续性 IVF 治疗的受精率,但是 IVF受精失败并不是 ICSI 治疗的绝对指征,考虑到安全性,half-ICSI 治疗优于ICSI 治疗.  相似文献   

5.
同源卵母细胞在输卵管性不孕患者行IVF和ICSI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分析同源卵母细胞分别实施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因输卵管因素不孕的夫妇的48个治疗周期,将同胞卵和同一份精液行常规IVF和ICSI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8例,ICSI均受精,完全受精失败率为16.7%;IVF、ICSI均受精组中ICSI受精率(78.6%)高于常规IVF(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常规IVF受精胚胎17例,临床妊娠7例,临床妊娠率41.2%;移植ICSI受精胚胎15例,临床妊娠6例,临床妊娠率40.0%;混合移植IVF+ICSI受精胚胎16例,临床妊娠6例,临床妊娠率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输卵管性不孕且可疑或高危IVF受精障碍人群在首次IVF助孕治疗时,可选择将部分卵行ICSI,减少取消移植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Half intracy toplasmic sperill injection,half-ICSl)的适应征及half-ICSI对于挽救试管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失败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2005年7月364周期half-ICSI中IVF受精失败(受精率为0)和受精率低下(受精率<30%)的指征half-ICSI中IVF受精率正常(受精率>65%)的指征进行比较.结果:half-ICSI组IVF受精率低于常规IVF受精率.受精率低下组和受精率失败组中男性边缘因素占51.2%和63.3%.与受精率正常组比较,其指征有显著性差异(P<0.05).30例IVF受精率为0的患者中11例由于采用Thalf-ICSI的方式,获得ICSI受精的胚胎,进行了移植,而获得妊娠,占30例患者中36.7%.结论:男性边缘因素是half-ICSI的适应征.half-ICSI可以做为疑IVF受精困难者的选择,很好地预防IVF受精失败,以及低受精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熊露  林德伟  谢妍  于妍  郭新宇  张金玉 《广东医学》2012,33(14):2074-2076
目的探讨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half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half-ICSI)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共139个周期,按体外授精(IVF)受精率≤50%和>50%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情况;分析IVF受精失败12周期的相关情况。结果 IVF受精率≤50%组的女方年龄较大,男方因素比例高,ICSI受精率低,获卵数及冷冻胚胎均少于受精率>50%组(P<0.05)。IVF受精失败的12周期与IVF受精率>50%组比较也得出相似结果。结论对于继发不孕患者,女方年龄大,男方精液为临界值,若为原发不育者,行half-ICSI可能帮助其减少受精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half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half-ICSI)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共139个周期,按体外授精(IVF)受精率≤50% 和>50%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情况;分析IVF受精失败12周期的相关情况.结果 IVF受精率≤50%组的女方年龄较大,男方因素比例高,ICSI受精率低,获卵数及冷冻胚胎均少于受精率>50%组(P<0.05).IVF受精失败的12周期与IVF受精率>50%组比较也得出相似结果.结论 对于继发不孕患者,女方年龄大,男方精液为临界值,若为原发不育者,行half-ICSI可能帮助其减少受精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和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授精方式对受精效果、胚胎发育潜能及助孕结局的影响,为明确ICSI指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220个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将其分为IVF组(151例)和ICSI组(6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过程中卵巢反应性指标、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完全受精失败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完全受精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但IVF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呈增高趋势;完全受精失败率呈降低趋势。结论 ICSI即无法改善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患者的受精情况,对提高其胚胎发育潜能及改善最终妊娠结局也无益处,不建议对该部分患者常规行ICSI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体外助孕治疗周期中存在不受精可能且上游有效精子数量不低于500万的夫妇分半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探讨是否存在分半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指征选择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3月~2007年6月接受体外助孕的夫妇中选取符合指征周期,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IVF与ICSI治疗。卵裂球≥5个且卵裂球碎片<50%的胚胎为可用胚胎。结果共有94周期进入分半治疗周期,其中常规IVF受精失败或低下(LFR)22周期(23.40%);同期常规IVF治疗530周期,其中LFR 36周期(6.79%);两者有显著差异(P=5.26×10-6)。94分半周期共获1 596枚卵子,其中行常规IVF 781枚,受精率55.19%;行ICSI 815枚,MⅡ616枚,受精率72.02%;两者有显著差异(P=2.59×10-12)。94周期卵裂983枚,可用胚胎554枚,临床妊娠率为35.71%。结论存在同一治疗周期分半进行常规IVF与ICSI的指征和必要性,可明显减少不受精情况的出现;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体外助孕治疗周期中存在不受精可能且上游有效精子数量不低于500万的夫妇分半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探讨是否存在分半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指征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3月~2007年6月接受体外助孕的夫妇中选取符合指征周期,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IVF与ICSI治疗.卵裂球≥5个且卵裂球碎片<50%的胚胎为可用胚胎.结果 共有94周期进入分半治疗周期,其中常规IVF受精失败或低下(LFR)22周期(23.40%);同期常规IVF治疗530周期,其中LFR 36周期(6.79%);两者有显著差异(P=5.26×10-6).94分半周期共获1 596枚卵子,其中行常规IVF 781枚,受精率55.19%;行ICSI 815枚,M Ⅱ616枚,受精率72.02%;两者有显著差异(P=2.59×10-12).94周期卵裂983枚,可用胚胎554枚,临床妊娠率为35.71%.结论 存在同一治疗周期分半进行常规IVF与ICSI的指征和必要性,可明显减少不受精情况的出现;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胚胎移植受精失败后再次助孕治疗转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27例因女方输卵管因素行常规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再次助孕治疗转为ICSI(A组),并与同期57例因男方因素而用射出精液直接行ICSI(B组)进行临床结局的比较.结果 A组ICSI前、后的受精率分别为(32.3±30.3)%和(80.4±16.6)%(P<0.01);A组平均每周期正常受精率、优良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7.14±15.98)%、(28.68±23.86)%和48.1%,B组平均每周期正常受精率、优良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0.59±21.53)%、(27.18±23.97)%和54.4%,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胚胎分裂率、移植胚胎数分别为(96.66±6.55)%、(2.67±0.56)个,而B组胚胎分裂率、移植胚胎数分别为(92.33±19.41)%、2.12±0.57个,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常规IVF受精失败后再次助孕治疗转ICSI可显著提高受精率,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胚胎移植受精失败后再次助孕治疗转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27例因女方输卵管因素行常规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再次助孕治疗转为ICSI(A组),并与同期57例因男方因素而用射出精液直接行ICSI(B组)进行临床结局的比较.结果 A组ICSI前、后的受精率分别为(32.3±30.3)%和(80.4±16.6)%(P<0.01);A组平均每周期正常受精率、优良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7.14±15.98)%、(28.68±23.86)%和48.1%,B组平均每周期正常受精率、优良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0.59±21.53)%、(27.18±23.97)%和54.4%,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胚胎分裂率、移植胚胎数分别为(96.66±6.55)%、(2.67±0.56)个,而B组胚胎分裂率、移植胚胎数分别为(92.33±19.41)%、2.12±0.57个,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常规IVF受精失败后再次助孕治疗转ICSI可显著提高受精率,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无明确原因原发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如何选择合适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无明
确原因原发不孕患者行IVF-ET 321周期,按不孕年限分为A组≥5年共165周期,B组不孕年限<5年共156周期,各组中又按受
精方式分为体外受精(IVF)、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ICSI),部分ICSI组,以同时期输卵管因素行常规IVF受精周期和男性因
素ICSI受精周期作为对照。分析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受精低下发生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A组IVF受精率低于ICSI与部分
ICSI受精率(分别为67.5%,82.0%和77.7%,P<0.05),且低于同期IVF对照组(76.3%);A组IVF受精低下发生率明显高于ICSI
与部分ICSI(33.3%,8.3%与15.8%,P<0.05),B组IVF受精低下发生率为12.3%,低于A组IVF受精方式,但与同组ICSI与half
ICSI间受精低下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IVF临床妊娠率21.1%,低于同期IVF对照组与同组ICSI与部分ICSI受精
方式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8%,43.3%与40.0%,P<0.05),且低于B组IVF妊娠率(50.0%,P<0.05)。结论无明确病因原发不孕
患者行ICSI可改善受精率,对于不孕年限长患者,存在受精障碍的可能性高,行half ICSI或全部ICSI可以改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明确原因原发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如何选择合适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无明确原因原发不孕患者行IVF-ET 321周期,按不孕年限分为A组≥5年共165周期,B组不孕年限<5年共156周期,各组中又按受精方式分为体外受精(IVF)、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ICSI),部分ICSI组,以同时期输卵管因素行常规IVF受精周期和男性因素ICSI受精周期作为对照。分析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受精低下发生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 A组1VF受精率低于ICSI与部分ICSI受精率(分别为67.5%,82.0%和77.7%,P<0.05),且低于同期IVF对照组(76.3%);A组IVF受精低下发生率明显高于ICSI与部分ICSI(33.3%,8.3%与15.8%,P0.05);A组IVF临床妊娠率21.1%,低于同期1VF对照组与同组ICSI与部分ICSI受精方式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8%,43.3%与40.0%,P<0.05),且低于B组1VF妊娠率(50.0%,P<0.05)。结论无明确病因原发不孕患者行ICSI可改善受精率,对于不孕年限长患者,存在受精障碍的可能性高,行halfICSI或全部ICSI可以改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两种补救性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不受精及受精率低的情况下,应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进行补救后获得胚胎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IVF周期中发生完全不受精及受精率<30%的病例97个周期,其中57个周期行晚期补救ICSI,40个周期行早期补救ICSI,两种补救ICSI在完全不受精组和受精率低组中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在不受精组中,早期补救的2PN受精率、种植率和妊娠率分别为69.44%、28.00%、30.77%,明显高于晚期补救ICSI的56.23%、1.00%、2.50%(P<0.05或P<0.01),在低受精率组中两者的累计妊娠率、种植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冷冻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早期补救ICSI较晚期ICSI的2PN受精率、胚胎种植率高,能更好地改善补救ICSI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非男性因素性不孕同胞卵母细胞行IVF和ICSI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胞卵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和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受精、受精后胚胎的影响并寻求ICSI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2月间非男性因素性不孕的夫妇采用同胞卵和同一份精液行常规IVF和ICSI的受精情况、受精后胚胎的发育潜能,并分析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患者不孕原因.结果 114例患者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率为14.9%,IVF、ICSI均受精组ICSI受精率(72.3%)高于常规IVF(61.4%),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均受精组和仅ICSI受精组处理后精液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比较移植不同受精方式的胚胎的着床率、妊娠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对于非男性因素性不孕的夫妇选择ICS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受精率,避免完全受精障碍.受精后胚胎的发育潜能不受受精方式的影响.对于可疑或高危IVF受精障碍人群首次行IVF时,如获卵数多可选择将部分卵行ICSI,减少取消移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和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授精方式
对受精效果、胚胎发育潜能及助孕结局的影响,为明确ICSI指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220
个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将其分为IVF组(151例)和ICSI组(6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过程中
卵巢反应性指标、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完全受精失败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
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完全受精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但IVF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呈
增高趋势;完全受精失败率呈降低趋势。结论ICSI即无法改善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患者的受精情况,对提高其胚
胎发育潜能及改善最终妊娠结局也无益处,不建议对该部分患者常规行ICSI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非男性因素的卵巢反应不良患者受精情况及临床结局,探讨这类患者合适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获卵数≤4个周期共103个,按受精方式分为常规IVF组(46周期)与ICSI组(57周期),分析比较两组间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受精失败发生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IVF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78.7 %、72.6%和95.1 %,ICSI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72.0 %、66.4 %和96.8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VF组受精失败发生率为15.56%,高于ICSI组的1.75%(P<0.05);IVF组获卵周期妊娠率为27.27%,移植周期妊娠率为33.33%,均高于ICSI组的9.09%与11.11%(P<0.05)。 结论:对于无明确男性因素的卵巢低反应IVF周期,行ICSI并不能提高其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 【关键词】IVF-ET;卵巢反应不良;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同周期同胞卵分别实施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结果和临床预后. 方法:选择我中心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43个治疗周期,将同周期同胞卵分成IVF组和ICSI组,使用相同的精液标本分别实施IVF和ICSI (IVF ICSI), 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ICSI组受精率为64.5%, 高于IVF组52.8%的受精率(P<0.01); 完全受精失败的IVF组占11.6%, 而ICSI组无一例完全受精失败; ICSI组的优良胚胎率为60.8%, 显著高于IVF组30.1% (P<0.01); 卵裂率分别为97.1%和96.7%, 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于移植的胚胎数ICSI组为120个占总移植胚胎数的63.5%, IVF组为69个占36.5%; IVF ICSI总的植入率17.5%, 显著高于同期单纯实施IVF 10.4%和单纯实施ICSI 9.8%(P<0.01);取卵周期临床妊娠率同我中心同期单纯实施IVF和单纯实施ICSI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分别为41.9%, 26.2%和28.1%; 抱婴回家率为77.8%. 结论:同周期同胞卵分别实施常规IVF和ICSI总体上能改善胚胎质量增加受孕机会并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