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scoliosis)是继发于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的成人结构性侧凸。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进展,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Lonstein估计,在美国约有50万成人存在大于30。的脊柱侧凸;而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选择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手段。尽管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但术后出现的一系列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仍是困扰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成人脊柱侧凸(AS)是指进入成年期后在冠状面上形成或存在Cobb角〉10°的脊柱侧凸。根据发病时机可将AS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成年期前已经存在的脊柱侧凸,以特发性脊柱侧凸(IS)最常见;另一类是成年后由于脊柱结构,尤其是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导致的脊柱侧凸,称为退变性脊柱侧凸(DS)。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由于椎间盘及双侧椎间小关节等严重退变引发非对称性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侧凸,在矢状面上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1].  相似文献   

4.
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是成人脊柱侧凸中常见的类型之一, 患者临床表现为长期腰痛、下肢放射痛, 保守治疗无效而诉诸手术治疗。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LIF)利用腹部血管和腰大肌之间的解剖间隙处理责任椎间盘, 避免了截骨对脊柱后柱的损伤。本文对OLIF手术入路安全范围、适应证和禁忌证、OLIF联合不同固定方式在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应用进行综述, 为DLS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给予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随访记录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前凸角、Cobb角情况,并统计其术后12、18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和腰腿部疼痛情况。结果手术12个月后患者的腰椎前凸角、Cobb角、ODI指数及腰腿部VA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的ODI指数及腿部VAS评分情况均优于术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期疗效较好,可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减轻腰腿部疼痛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Li CD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34-1736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可以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定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包括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侧弯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目前的研究认为腰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为首先发生变化的结构,继而引发关节突,周围韧带的变化,引起节段性不稳定。而关于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King首先尝试应用骨皮质螺钉对脊柱进行稳定性重建。在上世纪50年代时,Hanington通过改进,在侧凸矫形手术中使用具有撑开作用的钩棒结构内固定器械,并取得了成功。20世纪80年代时将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脊柱畸形和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手术治疗成年人的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脊柱脊髓病医院2013年4月~2014年1月期间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凸,共28人.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最后的回访治疗的效果. 结果: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ODI评分为61.37 ±8.36分,JOA评分为10.37 ±2.08分:影像学资料:矢状位腰椎前凸角15.36 ±3.05°,冠状位Cobb为20.38 ±5.29°;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评分:ODI评分为35.73 ±4.34分,JOA评分为22.04 ±3.34分;影像学矢状位腰椎前凸角28.95 ±5.26°,冠状位Cobb为8.64 ±1.45°,经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P<0.05). 影像学资料也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 对患者实施为期最少半年的随访,28名患者均未出现矫正角度明显丢失,无假关节形成,无螺钉移位、断钉、松动、拔出现象. 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经过手术治疗在近期内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得到显著的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十分重要。经全国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制定本共识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32例老年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经手术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融合矫形手术,术后随访1-2年.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后脊柱平衡的重建及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进行分析,并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是否缓解.结果:所有患者外观矫形效果满意,C7中点铅垂线距骶骨中点距离由术前平均±7.2 c...  相似文献   

10.
退行性脊柱侧凸和骨质疏松的患者都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群,且两者均可导致严重的脊柱病变.早期研究发现骨质疏松可能在椎体不对称性退变和躯干肌力下降等方面参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但也有少数研究表明两者在致病机制上无明显联系.本文就此对骨质疏松如何参与退行性脊柱侧凸发病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明确骨质疏松是否会对患者脊柱产生影响,从而为预防和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长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短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椎间融合情况、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1)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长节段组患者的融合率高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的ODI评分低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手术创伤虽然较大,但是有助于改善远期疗效,提高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degenerativelumbarspinalstenosiswithscoliosis,DLSSS)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DLSSS患者15例。结果术后随访3~4年6个月(平均3年5个月),术后1年、3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3%。结论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腰椎椎旁肌退变程度、术后未恢复理想Roussouly分型对后路长节段脊柱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MC)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1月于鼓楼医院接受长节段脊柱矫形的72例女性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后矢状面是否恢复至理想的Roussouly分型进行分组, 即术后矢状面恢复至理想Roussouly分型的患者为R组(n=51), 未恢复则为N组(n=21)。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MC分为MC组(n=24)和NMC组(n=48)。R组中发生MC的为RM组(n=14), 未发生为RN组(n=37);N组中发生MC的为NM组(n=10), 未发生为NN组(n=11)。影像学评估包括脊柱及骨盆矢状面参数、各腰椎间盘平面的标准化椎旁肌横截面积(SCSA)和脂肪浸润率(FI%)。采用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DS患者术后发生MC的危险因素。结果 DS患者年龄(61.4±6.2)岁。DS患者MC的发生率为33.33%(24例)。R组中患者MC发生率为27.45%(14例), N组中患者MC发生率为47.62%(10例)。MC...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采用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近期治疗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70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检查对其近期疗效(6个月)进行评定,分析比较病变临床特点、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等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3、6个月患者腰腿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ODI评分降低,与术前比较,P均0.05,差异显著。术后CT检查示:腰椎侧凸Cobb角度、顶椎偏移、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下降,腰椎前凸角角度增大,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疼痛主要发生在胸腰段或腰部,弯度大部分未超过20°;伴椎体的旋转、滑移等;术后患者脊柱恢复生理弯曲和功能,CT检查对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近期疗效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患病率逐年升高, 如何进行合理的临床诊疗逐渐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就退变性脊柱畸形诊疗中的症状鉴别、脊柱序列平衡重建、融合节段选择、临床疗效评价等焦点问题进行论述, 旨在进一步推动退变性脊柱畸形的精准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后外侧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后路手术治疗7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年,下腰痛、神经根病症状、间歇性跛行、直腰困难等明显缓解,腰椎前凸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植骨生长满意.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已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微创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与微创侧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上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00例,按术式分为XLIF组(56例)、OLIF组(44例)。XLIF组行XLIF术,OLIF组行OLIF术。对比2组临床指标、脊柱侧凸Cobb's角、PI-LL、功能恢复、疼痛、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OLIF组术后6个月侧凸Cobb's角、PI-LL分别为(5.00±1.10)°、(13.52±2.13)°,低于XLIF组的(5.12±1.09)°、(13.68±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4、0.371,P=0.587、0.712)。OLIF组术后6个月DOI、NRS评分分别为(8.00±0.50)分、(1.13±0.02)分,低于XLIF组的(11.27±0.68)分、(2.49±0.10)分(t=26.710、99.277,均P<0.001);OLIF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25.66±3.58)分,高于XLIF组的(19.68±2.46)分(t=9.884,P<0.001)。OLIF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7%,低于XLIF组的17.86%(χ2=4.625,P=0.032)。 结论 与XLIF术相比,OLIF术可减轻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腰椎疼痛症状,促进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设计3D打印导板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9月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3D打印导板置入椎弓根螺钉患者24例(智能导板组),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8例,退变性脊柱侧凸6例。且均在术前应用SurigiPlan V1.0辅助规划螺钉型号及路径。42例采用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徒手组),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退变性脊柱侧凸13例。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量、术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和安全性、术前规划与实际置入应用螺钉的符合率以及治疗前后脊柱影像学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共置入1 34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智能导板组与徒手组分别置入468枚和874枚螺钉。智能导板组置钉安全性高于徒手组(98.29%vs 92.33%,P<0.05),置钉准确性高于徒手组(94.23%vs 82.95%,P<0.05)。智能导板组468枚螺钉中,术前规划螺钉的长度及直径与实际应用螺钉的符合率分别为97.01%(454枚)和95.5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和不同病因分型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0年2月- 2014年6月110例脊柱侧凸患者,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11例)4组.分别行自然站立位全脊柱骨盆侧位X线和平卧位低剂量三维CT重建检查,分别测量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后凸角(Cobb T5-T12,TK)、胸腰段后凸角(Cobb T11-L2,TLK)、腰前凸角(Cobb L1-S1,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各组站立位与平卧位参数差异.结果 从站立位到平卧位,4组TK和PT均减小(P<0.05),SS均增大(P<0.05).退行性脊柱侧凸组SVA、LL、PI和PT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从站立位变换为平卧位时,退行性脊柱侧凸组LL增大(P<0.05),而特发性脊柱侧凸组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组LL均减小(P<0.05);先天性脊柱侧凸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柱侧凸患者的站立位与平卧位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存在差异.无论站立位还是平卧位,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与特发性、先天性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是引起颈肩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尤以颈、腰段脊柱为多见,单纯药物治疗临床疗效不甚满意。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