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394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SOTL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95例老年Ⅳ型CS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63例;年龄60~85岁[(67.4±6.5)岁]。损伤节段:T1117例,T1237例,L130例,L211例。患者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后是否发生PJK,将患者分为PJK组(30例)和非PJK组(6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吸烟史、致伤原因、合并症、损伤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交界性后凸角(PJA)、矢状垂直偏移(SVA)、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等术前影像学资料;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近端固定椎(UIV)位置、远端固定椎(LIV)位置、固定节段数等手术基本资料与术后PJK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术后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BMD、术前PJA、术前SVA、术前PI-LL、PLC损伤、UIV位置、LIV位置、固定节段数与术后PJK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P均<0.05),而性别、吸烟史、致伤原因、合并症、损伤节段、ASIA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PT、术前SS与术后PJK发生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70岁(OR=32.28,95%CI 3.83~272.29,P<0.01)、BMI>28.0 kg/m2(OR=7.88,95%CI 1.63~37.99,P<0.01)、BMD T值<-3.5 SD(OR=20.84,95%CI 2.36~183.93,P<0.01)、术前PI-LL>20°(OR=13.30,95%CI 1.54~113.87,P<0.05)及PLC损伤(OR=13.98,95%CI 1.37~142.34,P<0.05)与术后PJK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年龄≥70岁、BMI>28.0 kg/m2、BMD T值<-3.5 SD、术前PI-LL>20°及PLC损伤是老年Ⅳ型CSOTLF患者行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重视软组织保护和脊柱矢状位平衡恢复,术后应注意控制体重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针对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hronic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CSOTF),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骨折影像学特点的分型体系,并对其可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368例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CSOFT患者,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CT和MRI。根据影像学上伤椎是否存在失稳、椎管是否合并狭窄和有无后凸畸形三个关键特征,将CSOTF分为I型(动态稳定型)、II型(动态不稳型)、III型(椎管狭窄型)、IV型(后凸畸形型),V型(混合型)。随机抽取40例患者,由10名医生按照上述分型体系对患者进行分型评估,并在初次评估1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评估,计算测量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与测量者内信度(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结果]在368例CSOTF患者中,I型最多,占55.71%;V型最少,占5.99%。对40例CSOTF患者的分型评估,测量者间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34,表明CSOTF影像学分型一致性好;测量者内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53,表明两轮评估的重复性好。[结论]本研究表明CSOFT影像学分型,分类简单,一致性与重复性好,有利于临床评估与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5.
目前,腰痛在人群中非常常见且病因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致残、降低预期寿命,同时也加重了经济社会负担,而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约占40%。椎间盘退变是在椎间盘自然老化、退化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及病理过程,是导致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病理基础,可引起椎间盘突出、脊柱失稳、椎间盘源性腰痛等一系列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研究表明,在<30岁群体中40%的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而在>50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则高达90%。由于社会老龄化加速及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针对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众多,但这些治疗方法仅可以部分改善症状,不能从根本上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变病理过程。因此,在分子水平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胞水平阻止或逆转其病理改变,修复椎间盘结构,恢复其生物学功能,是目前国际骨科乃至医学界发展的重大挑战及研究的热点。哺乳动物绝大多数的基因组通过转录产生大量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这些ncRNA无开放阅读框或有一个保守性差的短开放性阅读框,且不编码蛋白质,包括长度为19~24个核苷酸的微小RNA(micro 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 coding RNA,lncRNA)等多种RNA。大量研究证实,内源性ncRNA包括mi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参与基因调控及细胞代谢等过程,并且在ID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将目前对ncRNA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研究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为寻求IDD的生物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颈髓损伤常见于颈椎外伤,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据估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每100万人口中约有750人遭受创伤性脊髓损伤[1];而1/3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是由颈椎外伤造成的[2]。由此造成的患者严重残疾和经济负担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脊髓组织极易受损伤,且其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其治疗至今仍是医学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目前学界普遍认可手术减压和固定重建稳定是治疗颈髓损伤的重要手段,但何时手术才是最佳的手术时机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椎体内固定术与经皮椎体内固定术在治疗青中年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探讨哪一种术式更加微创。方法 纳入2018.1-2019.1我科收治的58例22-57岁青中年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组、经皮两组,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每组透视暴露时间、置钉错误率、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Wiltse组患者平均年龄41.7(±8.6)岁,经皮组的平均年龄为43.2(±8.3)岁(p=0.69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分数要低于经皮组。其他如BMI、性别、抽烟、术中出血量、椎体高度、cobb角组间无明显差异。经皮组辐射量远远大于wiltse组。结论 Wiltse与经皮都是胸腰椎椎体骨折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而wiltse则在手术时间、VAS、并发症等方面优于经皮,且大大的降低了辐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4例,女779例;年龄57~90岁[(71.4±6.3)岁]。骨密度T值为-5.0~-2.5 SD[(-3.1±-0.4)SD]。根据临床症状和骨折影像学特征,将ASOTLF分为4型:Ⅰ型(隐匿型)、Ⅱ型(压缩型)、Ⅲ型(爆裂型)和Ⅳ型(不稳定型),其中Ⅱ型分为ⅡA型、ⅡB型、ⅡC型3个亚型,Ⅲ型分为ⅢA型、ⅢB型2个亚型。其中Ⅰ型75例(5.8%),ⅡA型500例(38.7%),ⅡB型134例(10.4%),ⅡC型97例(7.5%),ⅢA型442例(34.2%),ⅢB型27例(2.1%),Ⅳ型18例(1.4%)。首先,对3名观察者共计3000次评估分型的可信度进行检测;其次,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Ⅱ型采用体位复位+PVP治疗,ⅢA型、ⅢB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Ⅳ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总体患者及各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Cobb角及椎体后凸角(椎体角),并记录Framkel分级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3个月[(29.9±5.1)个月]。观察者间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3,观察者内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8。总体患者术前VAS、ODI分别为(5.8±0.7)分、72.5±6.6,术后1个月分别为(1.8±0.6)分和25.0±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6)分和19.5±6.2(P均<0.05)。总体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体角分别为13(7,20)°和7(5,10)°,术后1个月分别为8(4,11)°和4(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5,12)°和5(4,8)°(P均<0.05)。各分型末次随访时VAS、ODI、Cobb角及椎体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1例Ⅳ型、5例ⅢB型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为E级(P<0.05)。3例Ⅳ型、22例ⅢB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给予椎管减压、椎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在浅感觉减退,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本研究提出了ASOTLF分型,其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该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透视与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与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采用MIS-TLIF手术方式治疗的52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采用脊柱机器人辅助MIS-TLIF治疗(A组);28例患者采用透视下辅助MIS-TLIF治疗(B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通过CT平扫采用Gertzbein-Robbins对螺钉精准度进行评级。其中A级和B级被评估为满意置钉,C、D、E级被评估为置钉错误,采用Babu等方法评估螺钉对上关节突的侵犯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B组(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VAS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置入螺钉分别为96枚和112枚。术后3 d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法评估两组置钉精准度,A组中A级90枚,B级5枚,C级1枚,无D、E级置钉;B组中A级84枚,B级16枚,C级8枚,D级4枚,无E级置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09,P=0.000)。A组满意置钉率为98.96%(95/96);B组满意置钉率为89.29%(100/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4,P=0.004)。术后3 d根据Babu等方法评估椎弓根螺钉对上关节突关节侵犯情况,其中A组0级90枚,1级4枚,2级2枚,3级0枚;B组0级86枚,1级12枚,2级10枚,3级4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33,P=0.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因置钉失误造成的严重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2(9.06±1.60)个月。术后神经症状均改善良好,随访期间未见症状复发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的情况。结论:与透视下辅助MIS-TLIF相比,脊柱机器人辅助MIS-TLIF术式不仅更具有微创性与安全性,而且置钉精准更高,侵犯上关节突的发生率更低,明确减压靶点更精准,可用于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和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19例上胸椎OVCF患者(20个椎体)资料(机器人组)和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徒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21例上胸椎OVCF患者(21个椎体)资料(徒手组)。机器人组男5例,女14例;年龄62~88岁;徒手组男6例,女15例;年龄64~83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感染和血管栓塞),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AH)和伤椎后凸角(KA)观察疗效。结果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中19例患者(20个椎体)和徒手组中21例患者(21个椎体)均顺利完成单侧穿刺入路椎体成形术。40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37.9±8.2)min]、骨水泥注入量[(2.3±0.9)mL]、骨水泥渗漏发生率(10.0%,2/20)均少于或低于徒手组[(46.2±9.4)min、(4.2±1.3)mL、42.9%(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和血管栓塞发生。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ODI、AH和K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T1~T4)OVCF临床疗效满意,可减少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并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