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前期雌性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雌性老年前期大鼠性腺轴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阴道细胞形态学检查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法观察18月龄雌性SD大鼠动情周期和组织中性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18月龄雌性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LH和FSH含量升高;下丘脑和血浆GnRH水平上升,垂体GnRH含量减少.结论:18月龄雌性老年前期SD大鼠动情周期停止,下匠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明显衰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自然衰老大鼠血清MDA及血清ALT、AST、Scr、BUN含量变化,观察不同时序艾灸肾俞穴延缓大鼠衰老的生物学效应及长期艾灸肾俞穴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6月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艾灸1组、艾灸2组、24月龄对照组和18月龄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饲养至相应月龄后开始艾灸肾俞穴。采用TBA法检测血清中MDA含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ALT、AST、Scr、BUN水平。结果与18月龄对照组比较,24月龄对照组大鼠血清MDA、ALT、BUN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24月龄对照组比较,艾灸1组、艾灸2组血清MDA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1);血清ALT及AST表达与24月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2组大鼠血清BUN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序艾灸肾俞穴均可降低衰老大鼠血清MDA含量,且对衰老大鼠肝肾功能无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老龄大鼠尿动力学及膀胱逼尿肌结构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龄后膀胱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 以24月龄大鼠为老龄组,6月龄大鼠为青龄组,通过充盈期膀胱测压和膀胱逼尿肌组织Masson法染色,对两组大鼠的尿动力学指标和膀胱逼尿肌的不同组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充盈期膀胱测压老龄大鼠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漏尿点压无明显差异。老龄大鼠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较青龄组高;逼尿肌组织结构老龄大鼠逼尿肌中纤维组织显著增加;平滑肌成分显著减少。结论 老龄可引起大鼠膀胱结构功能改变,其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为研究老年人排尿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脑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及PPARγ与PPARβ阻断剂对上述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12只雄性衰老SD大鼠(24月龄),分衰老组(6只)和衰老-替米沙坦组(6只)(5mg/kg/d,灌胃给药,1月),并以6月龄SD大鼠(6只)作为对照组。观察替米沙坦对大鼠血压、心率、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分离大鼠脑基底动脉进行体外培养,以PPARβ的阻断剂GSK0660(1μM,24h)、PPARγ的阻断剂GW9662(1μM,24h)为工具药物,分析上述药物对替米沙坦(10μM,24h)介导的衰老大鼠模型脑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作用的影响。结果 24月龄衰老大鼠的血压、心率与6月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大鼠比较,衰老模型大鼠乙酰胆碱诱导的脑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下降,而硝酸甘油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未见明显改变。在培养血管组织中,替米沙坦孵育可显著改善衰老大鼠模型脑基底动脉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PPARγ的阻断剂GW9662可显著阻断替米沙坦的作用,但PPARβ的阻断剂GSK0660对替米沙坦的作用则无显著影响。结论替米沙坦介导的脑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依赖于PPARγ。  相似文献   

5.
大鼠衰老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目的 探讨D 半乳糖皮下注射法致大鼠衰老的合适剂量 ,复制可靠的大鼠衰老模型。方法 实验分为D 半乳糖 0 0 75g kg组、0 1g kg组、0 12 5g kg组、3月龄对照组、2 4月龄对照组 (n =10 )。前 3组每天给予D 半乳糖皮下注射 ,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40d后观测脑中B型单胺氧化酶 (MAO B)活性、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血清脂质过氧化物 (LPO)含量 ,脑、心肌、肝中脂褐素含量 ,血清溶血素水平 ,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体重增长率 ,血糖、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 各致衰组和 2 4月龄组的脑中MAO B活性、血清LPO含量均较 3月龄组显著增高 (P <0 0 1) ;血清SOD活性较 3月龄组降低 (P <0 0 1) ;脑、心肌、肝中脂褐素含量均较 3月龄组增高 (P <0 0 1) ;血清溶血素水平、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仅 0 12 5g kg组和 2 4月龄组较 3月龄组显著降低 (分别 :P <0 0 5 ;P <0 0 1;P <0 0 1) ;各致衰组的血糖与 3月龄组间无显著差异 ;血清胆固醇仅 0 1g kg组显著增高 (P <0 0 1) ;体重增长率较 3月龄组显著降低 (P <0 0 1)。以上变化中 0 12 5g kg组与 2 4月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D 半乳糖 0 12 5g·kg- 1 ·d- 1 皮下注射 40d可以复制出与 2 4月龄大鼠衰老程度近似的大鼠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月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内GLUT3的表达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不同月龄组(3、18、24、30月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内GLUT3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内GLUT3的表达随月龄增加呈抛物线改变.由3月组至18月组,GLUT3的含量随月龄增加而增加(P<0.01);由18月组至30月,GLUT3的含量随月龄增加而减少(P〈0.01).结论 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内GLUT3的表达随月龄增加呈抛物线改变,中年期以前呈增加趋势,中年期以后呈减弱趋势,提示GLUT3在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过程和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3、18和24月龄雄性大鼠下丘脑NE、DA、5-HT、5-HIAA和下丘脑、垂体LRH;垂体、血LH;血E_2、T的测定,研究了老龄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及性腺轴机能的增龄性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补益中药对老龄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机能的作用。结果提示:老龄大鼠下丘脑机能的衰退可能是性腺轴机能衰退的主要原因;补益中药对老龄大鼠性腺轴机能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改善”或“延缓”下丘脑或更高中枢调控机能的老年性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标记法,结合肾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并比较3个月与24个月大鼠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损伤所激发的细胞凋亡现象。结果发现肾缺血再灌注12、48h后,各年龄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P<0.001);且于正常和缺血再灌注各时相组,24月龄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均明显高于3月龄大鼠(P<0.01)。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注后肾小管细胞死亡的一种主要方式,随年龄增长机体可通过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增加细胞凋亡水平,达到清除损伤、衰老细胞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ALT711干预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活性的影响,探讨ALT711影响年龄导致的EPCs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及在细胞移植治疗损伤性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3~4月龄、10~12月龄、18~20月龄3个年龄段大鼠,每个年龄段20只随机分为ALT711喂养组和对照组(n=10),从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分化.培养7 d后检测各组EPCs迁移、黏附、增殖能力.提取3个年龄段大鼠血清,分为ALT711干预组和对照组培养年轻大鼠骨髓EPCs,培养7d后检测培养的各组EPCs迁移、黏附、增殖能力.结果 随供体大鼠年龄增加,骨髓EPCs迁移[(30.5±2.0) vs (18.8±2.3) vs (12.9±1.6)EPCs/视野(×400),P<0.01]、黏附[(52.2±2.3) vs(31.5±3.3) vs (23.9±2.0)EPCs/视野(×400),P<0.01]、增殖[(0.522±0.031) vs (0.349±0.022) vs (0.272±0.020),P<0.01]能力降低,使用ALT711干预可恢复因供体年龄增加导致的骨髓活性减弱;随供体大鼠年龄增加其血清对培养的年轻供体骨髓EPCs迁移[(26.8±1.8) vs (20.2±1.5) vs (16.0±1.3)EPCs/视野(×400),P<0.01]、黏附[(45.6±2.1) vs (30.1±3.0) vs (22.8±1.6)EPCs/视野(×400),P<0.01]、增殖[(0.466±0.023) vs (0.360±0.019) vs(0.303±0.015),P<0.01]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加入ALT711干预可以拮抗这种效应.结论 EPCs生物学功能随机体年龄增加而减退,ALT711干预可以改善供体增龄导致的EPCs活性减退,拮抗老年供体血清对EPCs活性的负性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和波形蛋白3种细胞骨架要份指标,研究了6、12、18和24月龄大鼠肝脏枯否细胞(KC)骨架成份的改变,并分析了这种改变与吞噬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月龄的增加,KC内架成份的分布明显改变,含量明显降低了以24月龄组为显著,3种骨架成分分别降为6月龄前的68.0%,84.9%和75.5%,而且这种降低与吞噬功能改变呈明显的正相关,结果提示,KC老化时细胞骨架呈明显的老化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Wistar大鼠心脏自发性病变发病情况,为长期致癌性研究、老年病学研究及毒性病理学提供背景资料.方法 采用16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常规饲养,分别在9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时处死40只大鼠,HE及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心脏的病理改变.结果 9月龄Wistar大鼠心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12月龄Wistar大鼠月龄心脏病变的发病率为2.5% (1/40),表现为少数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伴少量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18月龄大鼠心脏病变的发病率为57.5%(23/40),表现为轻至中度心肌病,雄性发病率高于雌性.24月龄大鼠100% (40/40)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病,并有2.5% (1/40)发生心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Masson染色显示9月龄大鼠心脏血管周围及心脏瓣膜环下有少量胶原纤维,随年龄增长,血管周围及心脏瓣膜环下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并延伸入心肌细胞间.结论 随年龄增长,大鼠心脏自发病变比率升高,主要病变为心肌病,偶尔可发生心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胶原纤维沉积首先发生于血管周围及心脏瓣膜环下,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可能与大鼠心肌病的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法琦  李万玉  陈运贞  丁敏 《重庆医学》2003,32(10):1337-1339
目的 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血小板胞浆游离钙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心脏重塑的关系。方法 将 1 7只SHR分为 3组 :1月龄SHR组 (n =6 )、1 0月龄SHR组 (n =6 )和 1 8~ 2 0月龄SHR组 (n =5 )。每组均等数按鼠龄、体重及雌雄配对配予Wistar大鼠 (WKY)作对照。SHR和WKY的血小板胞浆游离钙、血小板聚集率、收缩压和左心室肥厚指数被测定。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确定血小板胞浆游离钙、血小板聚集率与左心室肥厚指数的关系。结果  (1 ) 1 0月龄SHR组和 1 8~ 2 0月龄SHR组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同龄WKY组和 1月龄SHR组 (P均 <0 .0 1 ) ,1 8~ 2 0月龄SHR组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还显著高于 1 0月龄SHR组 (P <0 .0 1 )。 (2 ) 1 0月龄SHR组和 1 8~ 2 0月龄SHR组左心室肥厚指数均显著高于同龄WKY组和 1月龄SHR组 (P均 <0 .0 1 )。 (3)SHR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与左心室肥厚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P均 <0 .0 1 )。结论 血小板内钙代谢异常和血小板功能改变可能在SHR心脏重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u SW  Wang JW  Li W  Wang Y  Zhao GF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4):1205-120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  84只 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去卵巢骨质疏松 (OP)组和假手术对照 (SO)组 ,两组各 4 2只。去势后 10周骨质疏松模型建立后 ,各大鼠建立胫骨骨折内固定模型。骨折后 2、4、6、12、18周取胫骨标本行骨组织形态学、骨矿物质密度 (BMD)、生物力学等检测 ,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与SO组比较 :( 1)OP组骨折愈合过程中软骨内成骨过程延缓 ,骨小梁结构疏松、排列紊乱 ,可见大量破骨细胞 ;( 2 )骨折后 6、12、18周OP组骨痂BMD比SO组分别小 12 8%、18 0 %、17 0 % ,差异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5 ) ;( 3)骨折后 4、6、12、18周OP组骨痂最大载荷比SO组分别小 2 4 3%、31 5 %、2 6 6 %、2 8 8% ;最大应力比SO组分别小 2 3 9%、33 6 %、19 1%、2 4 9% ,两指标在各时点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5 )。结论 骨质疏松影响大鼠胫骨骨折中晚期愈合质量 ,主要表现为软骨内成骨过程缓慢、破骨细胞骨吸收活跃、骨矿物沉积减少和力学强度恢复障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3月龄、18月龄、24月龄雄性大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和下丘脑垂体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垂体、血甲状腺释放激素(TSH)、血甲状腺激素(T_3、T_4)的测定,研究了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与甲状腺轴机能的增龄性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补益中药对老龄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机能的作用。结果提示:老龄大鼠下丘脑机能的减退是甲状腺轴机能减退的重要原因;补益中药可能改善了老龄大鼠下丘脑的调控机能,进而延缓了甲状腺轴机能的老年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和比较老龄(18月龄)和年轻(3月龄)SD大鼠脑干Caspase-3阳性凋亡细胞的分布,研究脑干神经元在自然老化的过程中出现凋亡的分布规律。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18月龄与3月龄2组,每组3只,处死后取脑干部分行石蜡包埋和连续冠状面切片,片厚6 μm,每隔33张取一片,共取3套(每套30张)切片,分别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TUNEL检测。并将获得的Caspase-3阳性结果标记到图谱上后进行三维合成。结果 与3月龄大鼠相比,18月龄大鼠脑干相关区域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尤其在孤束核和脑桥网状核增加明显。结论 随着大鼠年龄的增长,脑干发生细胞凋亡的区域增大、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6.
Regeneration of nNOS-containing nerve fibers in rat corpus cavernosum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avernous nerve injury on the nNOS-containing nerve fibers in corpus cavernosum. Methods Thirty-three male Sprague Dawle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sham-operated controls (n=5) underwent pelvic exploration without transection of the cavernous nerve; unilateral injury group (n=14) had their cavernous nerve cut on one side; and bilateral injury group (n=14) underwent neurotomy on both sides. Corpora cavernosa were harvested at the 3rd week and 6th month after surgery. nNOS-positive nerve fibers were examined with streptavidin-peroxidase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s (SP method). Results After bilateral ablation, the nNOS-positive nerve fiber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the 3rd week (17±4) and remained so at the 6th month (16±4). For the unilateral injury group, the nNOS-positive nerve fibers were similarly decreased on the side of the neurotomy at the 3rd week (18±6), but by the 6th month, the numb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61±9) and approximated the level o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81±13). Conclusion Following unilateral cavernous nerve ablation in rats, nNOS-containing nerve fibers regenerate 6 months after surgery. This regeneration process does not occur in animals with bilateral cavernous nerve injury, suggesting that during radical pelvic surgery, the cavernous nerve has to be preserved at least on one sid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apacity for penile erection.  相似文献   

17.
静力训练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老年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增龄性变化特征及静力训练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与机理。SD大鼠分为6月龄对照组、18月龄对照组及18月龄治疗组。治疗组采用倒置悬吊法训练.并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共6周。测定治疗前后骨骼肌蛋白质、尿肌酐(CRE)和尿3-甲基组氨酸(3-MH)的含量。结果:老年大鼠骨骼肌蛋白含量降低.24h尿CRE及3-MH排出量增高;治疗后老年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含量升高。CRE及3-MH排出量降低。结论:大鼠骨骼肌蛋白随着年龄而合成减少、分解加快;静力训练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可以逆转这种增龄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阴茎海绵体神经(CN)侧支对阴茎勃起的作用及对建立CN损伤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 36只3~5月龄雄性SD大鼠,其中6只在外科显微镜下详细解剖盆腔神经节及其分支;另30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Ⅰ假手术组,Ⅱ双侧CN主支切断组和Ⅲ双侧CN主支和侧支均切断组.分别于术后7d和30 d皮下注射阿朴吗啡,观察0.5 h内阴茎勃起情况.然后,在大鼠阴茎海绵体内注射神经示踪剂荧光金,5d后取大鼠盆腔神经节,冰冻切片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在前列腺背侧叶表面,盆腔神经节向尿道膜部方向发出CN主支和数根极为细小的分支.术后7d,Ⅰ组勃起次数为2.0±0.7,而Ⅱ、Ⅲ组大鼠无勃起反应;术后30d,Ⅲ组仍无勃起反应,Ⅱ组大鼠勃起次数0.9±0.7,但仍低于Ⅰ组(2.8±0.6)(P<0.05).荧光显微镜下计数,Ⅱ组盆腔神经节中可见较多荧光金阳性着色细胞,而Ⅲ组只可见极少数荧光金阳性着色细胞(P<0.01).结论 大鼠盆腔神经节发出的细小分支中含有对阴茎勃起有部分支配作用的CN侧支,建立大鼠CN损伤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动物模型时应考虑CN侧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取30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青年组(3~4月龄),中年组(12~15月龄)和老年组(24~28月龄),每组10只。观察其肾上腺皮质组织化学的年龄变化。观察到AKP、ATPase、3β-HSD和LDH活性随增龄下降;脂滴减少;球状带ACP活性增强而NSE活性下降;网状带细胞内脂褐素增多、增粗。上述结果可能与衰老大鼠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类固醇激素的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0.
肾小管基底侧钠/二羧基转运蛋白随增龄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大鼠及人类肾小管基底侧钠/二羧基转运蛋白(NaCD3)随增龄的表达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肾脏衰老变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Northern杂交、Western印迹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从基因及蛋白质水平观察大鼠出生后1d、7d、1个月、3、12、24个月及少年、中青年、老年正常人肾组织NaDC3表达变化趋势,并利用生化方法测定大鼠血、尿枸椽酸。结果:(1)大鼠血及尿枸椽酸浓度随鼠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大鼠肾组织Northern杂交及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随鼠龄增长NaDC3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增强的趋势。(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aDC3表达于大鼠及人肾脏近端小管基底侧,从大鼠出生后7d开始表达,后随鼠龄增长表达逐渐增强;在人类随年龄增长也呈现表达逐渐增强的趋势。结论:NaDC3可能通过枸椽酸等物质的能量代谢机制参与了机体的衰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