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伟  吴波  毛伯镛 《四川医学》2012,33(10):1703-1705
目的探讨输血对脑动脉瘤破裂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脑动脉留破裂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输血与否、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CT、TCD、DSA结果、吸烟状况等,对患者入院时情况进行Hunt和Hess分级,对CT结果行改良Fisher分级。患者预后情况通过查阅临床病历、电话和信访等获得。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输血和未输血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和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同时进行脑动脉瘤破裂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及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①接受输血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高(P=0.000);②接受输血治疗和未接受输血治疗的动脉瘤破裂后,SAH患者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治疗是一个影响脑动脉瘤破裂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经颅多普勒(TCD)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0年3月~2007年6月间234例脑动脉瘤破裂术后的患者在3d内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行人工脑脊液脑池冲洗,对照组114例常规腰穿引流血性脑脊液,所有患者术后第1、3、5、7、10d应用TCD进行监测,根据TCD监测到的脑血管痉挛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比疗效。结果:TCD可及时发现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判断痉挛的程度,追踪其发展过程并指导治疗,治疗组患者中重度脑血管痉挛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CD监测可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指导医师及时调整治疗,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 方法 以尼莫地平为对照,探讨法舒地尔的疗效.选取20~50岁初次动脉瘤破裂,术前Hunt&Hess Ⅰ~Ⅳ级,动脉瘤破裂7天内手术者,每组18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用药前、用药后第14天、3个月以及行CT观察用药前、用药后1个月头部有无新的脑梗死病灶;用药前、用药后14天行脑血管造影(DSA);用药后14天、3个月行Glasgow预后评分(GOS),用药14天后检查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情况. 结果 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近期的Glasgow预后评分、CT、DSA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法舒地尔在预防脑血管痉挛方面可能比尼莫地平好,远期随访预后较尼莫地平好(P<0.05). 结论 法舒地尔用于预防和改善脑血管痉挛方面与尼莫地平疗效相当,但副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早期手术联合抗脑血管痉挛药物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某院经手术治疗的6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估预后.结果 患者早期手术后有9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术后3个月随访56人,脑动脉瘤无复发及再破裂迹象,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生活自理(4~5分)者51例,不能生活自理(2~3分)者4例,死亡(1分)者1例.结论 早期手术联合抗血管痉挛药物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致残率及致死率,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茂  陈健龙  彭浩  符传艺 《重庆医学》2018,(12):1625-1627,1631
目的 探讨脑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行栓塞术治疗的脑破裂动脉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常规行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统计住院期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并分析脑破裂动脉瘤裣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2.73%.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与出现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年龄、BMI、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有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GCS.结论 脑破裂动脉瘤裣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且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GCS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峰  刘建峰  李鹏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78-2380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围术期的监测及处理,降低动脉瘤处理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以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文就aSAH后SCVS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压的影响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脑动脉瘤术后平均收缩压低于130 mmHg的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40%参麦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7 d.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对比参麦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平均动脉压情况,手术前及术后第3 d和7 d的大脑中动脉流速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指标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以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COS)情况.结果:治疗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程度、意识障碍的恢复及预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可以通过升高脑动脉瘤患者术后的平均动脉压水平提高脑灌注压,促进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对4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SA等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临床进行DIND的早期诊断;对动脉瘤性SAIl患者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并对已形成DIND者早期应用钙拮抗剂以及升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的"3 H"治疗.结果 全组41例均被诊断为DIND.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5例;死亡率12.2%.结论 动脉瘤性SAIl后DIND是多因素造成的,尤其与脑血管痉挛有密切关系,只有当脑血流量下降到引起脑缺血的临界水平以下时才能形成DIND;采用CT、TCD及DSA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DIND进行早期诊断;早期进行病因治疗、提高脑灌注压、降低血黏稠度、解除脑血管痉挛以及逆转脑缺血半暗区等早期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后DIND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罗谊  鲍遇海  买买提  艾力 《中外医疗》2009,28(27):153-154
目的探讨3D-CTA与3D-DSA对比在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针对已行开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的30例病人的30个破裂的动脉瘤进行研究。所有病人术后同期行3D-CTA及3D-DSA检查。由两组观察者分别对3D-CTA与3D-DSA影像进行评判,评判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载瘤动脉是否通畅。结果3D-CTA影像检查出6例动脉瘤瘤颈残余和1例血管影像异常,经3D-DSA影像证实。3D-CTA漏诊1例瘤颈残余。3D-CTA评价动脉瘤瘤颈残余的灵敏度85.6%,特异度100%;评价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6%。结论当使用纯钛动脉瘤夹时,3D-CTA可以替代3D-DSA常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3D重建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颅脑CT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照破裂动脉瘤的3D-CTA影像表现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所见,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3例患者中,142例手术证实为破裂动脉瘤,1例为假性动脉瘤。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125个破裂动脉瘤,17例行DSA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60个,占40.54%,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43个,占29.05%,大脑中动脉瘤37个,占25%,椎-基底动脉瘤8个,占5.41%。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影像所见大小、形态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及3D重建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及无创的优点,CTA-VR、MPR显示瘤体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临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75例患者中3D-CTA检出63例动脉瘤,后经介入栓塞或手术证实63例动脉瘤患者中61例为动脉瘤,2例为血管扭曲。12例3D-CTA检查阴性,后经DSA检查后1例确诊为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1.7%。结论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D-CTA诊断准确率高,且可提供许多有用的治疗信息,在基层医院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移动式床旁CT(Portable Bedside CT,PBCT)-CereTom在导航引导下锁孔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upratentorial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5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前使用PBCT-CereTom行CT导航扫描。19例为床旁CT检查,37例为常规CT检查。手术后行CT扫描,了解血肿清除效果。结果 用mRS、GCS以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术前GCS平均9分(范围:3~15分),mRS平均4分(范围:2~5分);出院时GCS平均14分(范围0~15分),mRS平均3分(范围0~6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总体生存率:94.64%(53/56)。GOS评分:57.1%(GOS 4~5)恢复良好,28.57%(16/56)合并(GOS 3)重残,8.6%(GOS 2)植物生存,5.7%(GOS 1)死亡;影像学评价:血肿清除率96.9%(范围:77.9~99.4%),血肿清除率〉90%的病例数52例(92.86%)。结论 PBCT-CereTom的导航可以快速实施,并可保证图像质量,其导航引导下的锁孔手术快速、精准、安全和有效;术后实时了解血肿清除程度、血肿腔渗血情况,并可连续追踪观察;特别适合于危重患者的床旁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前循环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12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均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11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12例患者均采用翼点入路、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术中瘤体破裂出血7例。出院时按GOS评分:恢复良好者9例;2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1例重度病残者生活不能自理。随访3~12个月,全组均无再出血发生、无死亡。结论:动脉瘤的确诊主要依靠DSA检查,但其阴性者应结合CTA综合判断,一经确诊尽早手术。目前,显微镜下选择翼点入路手术夹闭瘤颈仍是前循环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经验及体会。方法4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采用罂粟碱溶液冲洗,术后采取腰大池持续引流、尼莫地平经深静脉持续泵入、适度的3H治疗等综合措施。结果48例患者,术后6例(12.5%)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34例(70.8%),轻残11例(22.9%),重残3例(6.3%),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病例。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断、血管内栓塞的适应症、方法及并发证的防治.方法 对40例(46个动脉瘤)床突旁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21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8例,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进行CT、3D-CTA、MRI和/或3D-DSA随访检查,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 33例患者(38个动脉瘤)成功栓塞,7例患者放弃治疗.随访35例患者,5例失访.3个月至2年GOS评分,5分2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1分3例.2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未见动脉瘤新生或再通及出血症状发生.7例未治疗的患者中,未破裂的患者4例未发生出血,破裂的患者3例均发生再次出血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3D-DSA的应用能为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治、复查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Hunt&Hess分级Ⅲ-V级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早中期显微手术夹闭的疗效,并探讨其积极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急诊入院,且手术前Hunt&Hess分级Ⅲ--V级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手术夹闭,脑压高者同时去骨瓣减压(0~12d),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结果随访出院后3月,35例患者(76%)预后良好(mRS 0~3分)并返院行颅骨修补术,7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结论 Hunt&Hess分级Ⅲ~V级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积极手术夹闭动脉瘤并去骨瓣减压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