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s)伴侧裂区血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 同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1例MCAAs伴侧裂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MCAAs伴侧裂区血肿的经验. 结果 本组患者中12例行单纯动脉瘤夹夹闭,8例行动脉瘤重新塑形并多枚动脉瘤夹夹毕,1例行动脉瘤孤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架桥术;患者出院时GOS评分:4~5分16例;3分3例;2分1例;1分1例,其中神经功能障碍好转者15例,神经功能障碍无变化4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1例,死亡1例. 结论 MCAAs伴侧裂区血肿,应防止误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显微外科手术中行载瘤动脉血流监测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刺激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迷走神经,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对脑缺血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6只,根据体质量大小编号,计算机随机分成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10只)、VNS治疗组(1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VNS治疗组于模型建立30 min后开始刺激颈部右侧迷走神经,刺激强度0.5mA,间期0.5ms,频率20Hz,在1h内每隔5min刺激1次,每次持续30s。模型组重复VNS治疗组步骤,但不予刺激。假手术组重复实验步骤,但既不栓塞血管也不刺激神经。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变化。24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及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IL-6、caspase-3阳性细胞数、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增加[(20.7±5.0)个/高倍镜(HP)比(2.3±1.0)个/HP,(44.5±9.5)个/HP比0,(30.9±9.0)个/HP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相比,VNS治疗组的IL-6阳性细胞数[(10.9±3.7)个/HP]、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18.9±6.7)个/HP]及神经细胞凋亡计数[(14.0±5.2)个/HP]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模型组与VNS治疗组在造模前及造模后各个时期的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NS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与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减少炎性反应有关,可能与皮质脑血流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CT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7月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20例。在动脉瘤处理前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PCT)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根据两次PCT灌注参数及CTA情况指导手术操作,并将其与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及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MDU)等常规术中监测手段作比较。结果手术共处理动脉瘤23个,按GOS标准:好19例(95%),差1例(5%)。共行PCT扫描41次,CTA扫描20次,图像质量良好57次(93.4%),差4次(6.6%)。术中CT确认脑灌注异常1例,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恢复;CTA提示无动脉瘤残颈及载瘤动脉闭塞。2例SSEP有明显变化,3例MDU有变化。术后CT平扫均未见术区出血,2例颅内血肿者术后CT平扫提示血肿清除满意。结论术中CT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中评价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是否狭窄或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替拉扎明(tirapazamine,TPZ)化学名称:3-氨基-1,2,4苯并三唑-1,4-二氮氧化物(3-Amino-1,2,4-benzotriazine-1,4-dioxide),又名SR4233,是一种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高龄冠心病并房颤患者100例(时间所选为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简单化分组,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抗栓方案治疗,实验组则实施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抗栓方案治疗,分析两组高龄冠心病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结果。结果两组高龄冠心病并房颤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栓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栓发生率(16.00%),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并房颤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抗栓方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用药安全性较高,更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基于统计注意力的神经网络(SANN)模型在中医证名诊断中的适用性与先进性,探讨其生成的特征贡献度是否符合中医原理.方法 选择记载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及中医药杏林园数据库的高血脂、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肾炎、尿路感染、脂肪肝病案共1110例.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C)、K-近邻(KNN)、SANN分别建立诊断模型,对比5种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Macro-F1、Macro-Precision、Macro-Accuracy、Macro-Recall.结果 SANN在6种疾病中的Macro-F1平均值为0.78、Macro-Precision平均值为0.79、Macro-Accuracy平均值为0.79、Macro-Recall平均值为0.8,均优于其他4种基准模型,其参数可解释性与导出的特征对类支持度符合中医原理.结论 SANN在中医证名诊断智能化、中医数据的特征筛选、疾病量表研制等任务中具有适用性与先进性,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创新性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 2014年5月46例行手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22 ~ 72岁,平均50.15岁.17例动脉瘤破裂,9例罹患多发动脉瘤.眼动脉瘤22个、梭性动脉瘤10个、垂体上动脉瘤8个、窝动脉瘤3个、蛇形动脉瘤1个、假性动脉瘤5个.20个动脉瘤≤5 mm,15个5 ~ 15 mm,14个≥15 mm.手术策略包括直接夹闭、夹闭塑形、颅内外血管架桥、颈动脉结扎和动脉瘤包裹.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9个动脉瘤直接夹闭,21个夹闭塑形,颅内外架桥6个,颈动脉结扎2个,动脉瘤包裹1个.根据GOS评分,42例预后良好(GOS 4 ~ 5分),3例预后差(GOS 2 ~ 3分),1例死亡(GOS 1分).结论 根据床突旁动脉瘤的不同特征,采用相应的策略处理动脉瘤,能提高床突旁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中CT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8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38例.在手术前后行CT灌注成像(PCT)及CT血管造影(CTA)扫描,根据PCT及CTA情况,指导手术操作.结果 术中扫描总时间19~ 21 min.共行PCT77次、CTA 36次,图像质量良好109次(96.46%),差4次.11例颈动脉狭窄,PCT提示rCBF、rCBV增加,rTTP缩短;CTA提示狭窄消失.25例动脉瘤共处理28个动脉瘤,1例脑灌注异常,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恢复.CT平扫均未见颅内出血.术后随访3~8个月,恢复良好37例(97.4%)、中残1例.结论 术中CT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成像时间短、能提供高质量图像的技术.术中CT有助于及时发现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残留、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是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中一种新型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