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NIH裸鼠抗原在各脏器的分布情况,观察其分布规律。方法经裸鼠腹腔注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液,裸鼠发病后,濒死状态处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裸鼠,其肺、脑、肾、肝、心脏和脾组织内均检测到特异性抗原,抗原主要分布于细胞浆,以高尔基器及其周围囊泡较多。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NIH裸鼠,病变可广泛侵犯裸鼠各组织器官,导致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用敏感的NIH系无胸腺裸鼠为实验动物,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通过5种途径8种方式,进行了动物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划痕途径感染率为85.0%、呼吸道为75.0%、直接接触为15.0%,2只感染病毒的孕鼠,所产12只仔鼠全部感染。20只消化道途径的受试裸鼠无一感染。  相似文献   

3.
研究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机理、治疗的特效药物和疫苗,首先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达到目的。本实验通过对NIH系裸鼠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后,NIH系裸鼠迅速感染发病,并出现了典型的类似人的EHF症状。由此,发现了一种新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EHF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4.
中药合剂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NIH系裸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合剂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NIH系裸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腹腔接种法感染裸鼠 ,中药合剂组 (实验组 )灌注中药合剂 ,对照组除接种病毒外不做其它处理 ,在同等条件下对比观察。结果 中药合剂取得了抗病毒作用的显著效果 ,裸鼠的发病时间明显推迟 (P <0 .0 5 )、病程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5 )、症状明显减轻、死亡率降低。结论 中药合剂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裸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洞庭湖区洪灾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动物宿主及人群隐性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鼠肺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及人血清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灾区、邻灾区及新建移民点的鼠密度分别为6.95%,6.28%及8.67%;3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市某高校肾综合症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原因,探讨维护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人血、鼠血标本进行出血热抗体检测,采集鼠肺标本进行出血热抗原检测。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实验动物鼠肺标本抗原阳性率为9.30%(4/43),鼠血标本抗体阳性率为1.82%(1/55),阳性标本均来自开放饲养区的实验用大白鼠;21份野鼠鼠肺标本抗原检测均为阴性,鼠血标本抗体阳性率为25.00%(2/8);实验动物提供单位采集的40份血清标本均为阴性;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血清标本抗体阳性率为1.67%(1/60)。结论动物实验室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野鼠将病毒传播给开放饲养区的大白鼠,最终导致了实验工作人员感染发病,提示我们动物实验室的监管以及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商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的构成、携带病毒情况,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陕西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方案》的要求,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出血热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出血热抗体,对2013-2015年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商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的平均捕获率为6. 86%,以2013年最高。各县区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2013-2015年商洛市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均检出出血热抗原阳性。2013-2014年未检出汉坦病毒,2015年检出6株汉坦病毒,分型分别为Ⅰ型汉坦病毒5株和Ⅱ汉城病毒1株,分别为柞水县5株汉坦病毒、山阳县1株汉城病毒。结论加强宿主动物的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和减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宁夏某非疫区发生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故对该地部分人群及宿主动物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方法采集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标本;在患者现居住地及周边地区随机调查16~60周岁人群,采集血液标本;居民区及野外进行鼠种构成、密度调查,并采集鼠血、鼠肺标本。对人、鼠标本分别进行出血热抗体或抗原检测。结果患者急性期血清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患者居住地96份人群血清肾综合征出血热IgG抗体均为阴性。居民区鼠密度为2.10%,优势鼠种为小家鼠;野外鼠密度为2.40%,优势鼠种为小家鼠。81份鼠肺、鼠血标本中,鼠肺出血热抗原、鼠血出血热IgG抗体均为阴性。结论此次调查工作虽未找到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但病例为确诊病例,需加强宿主动物监测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探索病例发生的原因,有效防控疫情。  相似文献   

9.
气溶胶在实验动物间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动物型出血热发生的动物饲养室空气中首次分离出出血热病毒;用病毒感染Wistar大白鼠的饲养空间大气中再次分离出出血热病毒,证明气溶胶可携带病毒在空气中自由流动;在排除直接和虫媒接触的条件下带毒鼠和健康鼠饲养在同一空间,健康鼠可以感染出血热。由此证实 Wistar大白鼠间的出血热的传播,是由携带出血热病毒的气溶胶所致。对气溶胶传播出血热的观点在国内外首次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NIH系无胸腺裸鼠,发现裸鼠不仅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易感,而呈现显性发病,并出现规律潜伏期、发病期到死亡的全部病程。这一发现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找到了理想的易感、显性发病和致死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1.
作者概要地报道我室近年来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的研究与应用,包括: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及其血凝素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系的建之与鉴定,②选择其中高效优质的McAb进行病毒的抗原性分析;③以McAb亲和层析纯化病毒结构蛋白及其分析鉴定,④纯化HFRS-McAb及其应用;⑤以Mcab-IFAT检验HF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⑥建立了McAb-ELISA间接夹心法检测HFRS病毒抗原、检测不同疫区人和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患者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等。并已应用于研究HFRS病毒结构及其特征、纯化病毒抗原组份及保护性抗原,对本病的早期快速检验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疫苗及免疫治疗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伴有肾损综合征的一组出血热的综合名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的传染源,寄生螨类参与传播,主要通过接触宿主动物排泄物经伤口、气溶胶、饮食传播。1990年WHO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东地中海地区、东南亚地区及西太平洋地区“病毒性出血热国际会议”,将HFRS的流行类型明确分为三类:农村型、城市型和实验动物型,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有野栖的黑线姬鼠和以家栖的褐家鼠,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验用大白鼠也成为传染源。通过对传播机制的长期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肯定了主要通过接触宿主动物排泄物经伤口、气溶胶、饮食、螨类媒介和垂直传播,实验动物相对较集中,室内空气流动性相对较差,气溶胶的传播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3.
酶免疫组化法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酶免疫组化法对肾综合征出血热进行早期诊断。方法: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接种于Vero—E6细胞,培养后制高效价病毒抗原片。应用酶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检测。结果:酶免疫组化技术对肾综合征出血热能早期、快速、特异性地诊断。结论:实验证明该法具有早期诊断、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等特点,其检测结果可长期保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免疫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中的作用,作者以汉坦病毒76/118株感染NIH品系无胸腺裸鼠,对其致病情况,进行初步研究。 NIH系裸鼠(nu/nu)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系1983年9月引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属SPF级动物。裸鼠及其同窝表型正常鼠(PNLM)共31只(其中裸鼠21只),21d龄,雌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家猪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的流行病学意义,探讨家猪与HFRS发病的关系。方法以HFRS病毒(HFRSV)抗原和抗体为指标,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血凝抑制法(RPHI),酶标葡萄球菌A蛋白(HPR-SP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PCR反应对山东部分地区家猪自然感染HFRSV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家猪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及血、尿、粪和猪圈内污物检出HFRSV抗原与抗体,脏器抗原阳性率为3.33%~5.00%。而血、尿、粪和圈内的污染物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67%、7.04%、2.51%和5.56%,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96%,并从HFRSV抗原阳性的多种标本分离出病毒。人工感染后病毒可随血液波及多个脏器,二次感染乳鼠脑可检出HFRSV抗原。二次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肺、肝、肾等脏器有一过性病理改变;HFRSV可在猪体内增殖,并经多途经排出体外。结论家猪可能是HFRSV的扩散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6.
杨守京  刘彦仿 《医学争鸣》1995,16(3):164-168
观察比较人和动物肝脏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后病变的异同。方法以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HFRS尸检及自然感染大鼠肝脏中病毒RNA,病毒抗原及免疫球蛋白(Ig)的定位和分布及尸检肝脏中c-myc基因。结果:尸检肝脏中病毒RNA,病毒抗原和Ig的阳性率分别为84.21%,88.23%和53.50%,大鼠肝脏阳性率分别为92.90%,93.10%和54.50%,尸检肝脏c-myc基因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一起典型案例的调查与分析,探讨肾综合症出血热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类似感染事件提供相应的调查和处理模式。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7年一起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进行调查;人血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鼠肺组织抗原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测,鼠血标本采用反相间接血凝法(RPHI)检测。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肾综合症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支持实验室感染可能;开放饲养区采集的43份鼠肺标本荧光PCR检测,其中4份标本阳性;8份野鼠血有2份阳性;动物供应单位鼠血清标本抗体检测,40份均为阴性;实验室相关人员标本60份中1份标本IgG抗体阳性。结论本次事件为感染肾综合症出血热的野鼠将病毒传播给开放饲养区的实验动物,而患者与该区实验动物接触而发病。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8):571-57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及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联合举办的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定于2006年6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一、会议内容:交流近年来有关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实验诊断、临床诊断和治疗、疫苗研究以及预防等方面的成果、经验和进展。本次会议还将邀请有关专家介绍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和马尔堡出血热等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诊断和治疗最新进展。会议将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二…  相似文献   

19.
<正> 国内外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RFS)的发病机理进行了不少研究,曾先后提出过病毒直接作用学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学说、丘脑下部间脑炎学说及神经体液学说等,然而,上述学说均不能圆满解释本病复杂的发病过程。随着临床免疫学的深入发展,近10余年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展了对本病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相当多的研究资料表明,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感染机体是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主要环节则是免疫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体外感染试验已证明,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能够侵入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HEC),并可在其中增殖,造成细胞损害,有助于解释HFRS全身小血管系统损害的机理。为进一步探讨HFRS发病初期人体微血管中病毒的分布和微血管早期损害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HF-RS早期患者皮肤活检标本,进行病毒的抗原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