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2例双侧颈动脉中、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单侧CEA,18例行双侧CEA.结果 82例患者共施行100例次CEA,92例次采用颈动脉补片,94例次采用血管内转流管,均顺利完成.7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2例出现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1例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3例出现过度灌注,其中1例最终导致脑出血.79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76例(96.2%)无术侧颈动脉相关脑缺血事件发生,1例发现手术侧轻度再狭窄,2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均应施行CEA.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E)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 4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7例,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23例,12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CAE,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4例;手术方法: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症状消失,5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4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36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AE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确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27例,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病例均采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2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术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45-447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CAS)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4月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行CEA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未使用颈动脉转流管,其中行经典CEA的患者5例,外翻CEA的患者2例。结果: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血肿,经切口引流,伤口加压治疗后痊愈。无感染、脑梗死及死亡病例。术前有头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术后相关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结论:CAS通过行CEA临床效果良好,虽手术存在严重的如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但可通过手术细节的精准控制做到手术风险可控,是治疗颅外CA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CEA治疗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术后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内均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并且在术后的随访中均未出现脑卒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CEA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5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部分患者症状改善,术后1例患者发生颈部血肿,2例发生脑梗死,1例一过性声音嘶哑。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作好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涛 《中外医疗》2013,(28):72-7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该院采用CEA治疗的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其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DSA)、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结果①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全部有症状患者以及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CTA显示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或消失;②术后出现伸舌歪斜4例(6.2%),颈部血肿1例(1.5%),保守治疗后缓解;③随访6个月~5年,结果显示65例患者仅有5例再次发生脑缺血,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后恢复。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患者脑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分为翻转式颈动脉剥脱组(eCEA)和颈动脉剥脱+补片成形组(pCEA).结果 共248例患者完成随访,共行274例次手术,其中eCEA组101例次,pCEA组173例次.所有手术操作顺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转流管使用率(15.8%)、抗生素使用率(26.7%)、手术时间(88±20) min、术中出血量(45±16) ml及住院天数(16±4)d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具有潜在优势,但具体术式选择需根据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术者经验等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2月在我科行CEA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122例均是初次手术,4例为双侧狭窄对侧治疗后再次手术;108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7例术前曾患脑梗死,1例术前无症状(狭窄率〉90%)。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率70%~99%。其中35例患者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围术期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其余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TIA消失。术后随访2~24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主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Liu WH  Yu F  Li J  Zhang FX  He M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11-613
目的探讨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术中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方法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断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和眼动脉(OA)开放情况。术中阻断颈动脉后测量残端返流压(SP),同时TCD监测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MCA)变化。结果术前TCD判断ACoA开放3例(占20%),PCoA开放5例(占33.3%),ACoA和/或PCoA开放共6例,其中有3例OA也参与了代偿,OA开放6例(40%),无侧支开放7例。术中SP≥50mmHg(1mmHg=0.133kPa)8例,SP〈50mmHg7例。mvMCA下降〈30%11例,mvMCA下降〉30%4例。判断代偿充分与否,术前TCD判断与术中SP一致9例,占60%,术中mvMCA下降与SP判断结果一致12例,占80%。术后全部ACoA、OA侧支关闭。结论术前TCD判断侧支代偿有一定帮助,但术中监测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的麻醉管理要点是颈动脉阻断期间维持足够的颅脑灌注,放置转流管是外科常用方法之一,分析CEA手术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收集2年内全身麻醉下接受CEA手术的443例患者,根据不同转流标准分为影像组 (以术前影像学资料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和残端压组 (以术中残端压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分析患者术前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围术期各时间点血压情况、血管阻断时间、是否放置转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脑梗死和其他不良事件,进行组间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术中情况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影像组患者268例、残端压组患者175例均接受全身麻醉下CEA手术,两组间基本情况和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影像组和残端压组各10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9% vs. 1.0%,P>0.999), 影像组术中转流率明显低于残端压组 (0 vs. 22.9%, P<0.001),影像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8 (7, 8) d明显长于残端压组5 (4, 6) d (P<0.001)。结论: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中,术中转流管使用率低于依据术中残端压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转流标准对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动脉内膜切除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脉内膜切除的手术指征、麻醉和手术方法。方法 20例病人22例颈动脉狭窄,其中21例在全麻下手术,1侧采用局麻。20例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27 ̄52分钟,2侧术中采用分流。15侧手术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结果 17例病人18侧术后顺利;另3例4侧手术,其中3侧椁后分别出现暂时性肌力减退和下部面瘫。19例病人平均随访3年2个月,9例暂时性脑缺血病人中,8例停止发作,1例发作减少,9例脑梗死病人,  相似文献   

15.
1Retrospectiononthehistoryofdevelopment In1951,threeArgentinesurgeons:Carrea,MolinsandMurphyproceededwithacarotidstenosis resectionandECA(externalcarotidartery)---distalICA(internalcarotidartery)anastomosisona patientmostrecentlysufferingfromaphasiaandright hemiplegia.Twoyearslater,Debakeysuccessfully completedtheCEAperformanceonanothercasein flictedbyintermittentTIA(transientischemiaat tack),howeverwhichwasnotreported[1].Eastcott,PickeringandRobhadproducedfar reachinginflu enceonCEAe…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津 《安徽医学》2008,29(5):542-544
目的分析总结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1例因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0%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术。其中22例狭窄严重者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50%,手术成功率100%。41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非脑保护装置支架植入术中)。术后随诊2~24个月(平均随诊12±2.6个月),临床疗效满意。1例发生非支架侧脑梗死。结论血管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经验。方法25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行CEA,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术后定期复查,长期随访。结果术中即时成功率为88%;术后30d内无死亡病例;7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好转;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20例手术后颈动脉通畅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余5例颈动脉闭塞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结论CEA治疗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安全有效,能够改善脑缺血引起的症状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8.
丁锐  童钟  王成宏 《安徽医学》2011,32(8):1078-107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及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探讨相关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术后处理.结果 本组无死亡,2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10例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其中3例放置失败,11例未放置;头昏、头晕及TIA症状明显改善19例;7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剥除因粥样硬化所增厚之颈内动脉内膜,改善大脑循环,以降低致命或致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方法:对12例因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变(狭窄超过70%)之脑缺血患者成功实施了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病例均采用经鼻插管全身麻醉,脑电图术中监测,经典内膜切除,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术中颈动脉血流阻断时间18-36min。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1-12个月,未发现有中风及死亡者。结论: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地预防致命或致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CEA的95例患者(97次)的临床资料,97次均为初次手术,无二次手术;65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50例狭窄程度大于95%,35例对侧伴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分叉位置平第2颈椎水平5例,第2颈椎水平以上1例。43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其中1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所有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表现为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和语言障碍恢复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该患者颈动脉分叉位于第2颈椎水平以上。术后随访6~60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