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2月在我科行CEA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122例均是初次手术,4例为双侧狭窄对侧治疗后再次手术;108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7例术前曾患脑梗死,1例术前无症状(狭窄率〉90%)。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率70%~99%。其中35例患者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围术期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其余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TIA消失。术后随访2~24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主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97例,将有发生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64例分为A组,无发生脑梗死或者TIA的33例分为B组?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Fuld物体记忆检验(FOM)和快速词汇测验(RVR)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对比术前3 d内和术后第1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结果,同时对比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率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术前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为(80.17 ± 14.06)%,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率为(20.83 ± 6.19)%,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率显著低于术前(P < 0.05)?术后第12个月的MMSE评分为(26.96 ± 4.07)分,FOM评分为(18.41 ± 1.18)分,RVR评分为(28.68 ± 4.88)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和术后第6个月(均P < 0.05);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70%而≤85%和>85%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50%而≤70%的患者,且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85%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而≤85%的患者(均P < 0.05);TIA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脑梗死患者(均P < 0.05);而B组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A组患者(均P < 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同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脑动脉狭窄部位,证实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脑动脉狭窄存在高发段(部位),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选择合适的检查及治疗手段提供帮助。方法:对7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高发部位。结果:75例TIA患者共发现超过50%责任病变狭窄126处,发生狭窄的频次及好发部位依次为:CCA9处狭窄、E—ICA35处、I-ICA26处、MCA38处、ACA18处;其中几个部位的狭窄占的比率较高:颈动脉系统: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处共发现狭窄29处,占23.01%;颈内动脉虹吸部共发现狭窄18处,占14.28%;大脑中动脉主干共发现狭窄21处,占16.67%;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共发现狭窄8处,占6.35%;以上几个部位的狭窄占所有ICA狭窄的60.3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有以下几个部位发生狭窄的几率较高,分别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虹吸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为颈内动脉狭窄的高发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ctomy,CEA)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大连市中心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筛查,记录术前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行头颈部血管造影(CTA、MRA或DSA)检查证实 30例患者均为重度狭窄,狭窄率均>70%。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1个月随访,再次行颈动脉超声及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的狭窄率及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术后1个月无再狭窄,均未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术后狭窄率与收缩期峰值流速与术前相比[(6.2±1.0)% vs. (80.0±0.5)%,(91.3±12.0) cm/s vs. (207.0±15.6) 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栓子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2013年5月诊治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0例,其中单侧狭窄17例,双侧狭窄3例,共计23支狭窄动脉,在DSA机监视下先置入栓子保护装置,再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0例患者共释放支架23例,使用栓子保护装置23枚,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DSA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74.4%下降至术后的<20.0%,随访6个月,再狭窄3例,TIA发作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栓子保护装置下进行颈动脉成形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将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各48例,比较两组效果并随访6个月后观察并发症.结果 术后两组均经彩色超声、MR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血流通畅;CEA组35例(92.11%),术后未再出现TIA,与CAS组(89.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0,P=0.719);术后4周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827);CEA组术后6个月颈动脉再次狭窄与再发TIA均低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89,P=0.001).结论 采用CEA与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使用颈部血管超声血流显像(CDFI)、CT血管造影(CTA)检查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且需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102例,术后实施为期6月随访调查,术前及术后随访均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DFI、CAT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两种检查方式术前对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分析,并评估患者术前、术后随访血管狭窄情况。结果78例手术患者实施DSA检查重度狭窄患者58例(74.35%),CDFI检查重度狭窄患者52例(66.67%),CTA检查重度狭窄患者54例(69.23%),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差异相当(P>0.05),且两种方式检查一致性均较高(Kappa>0.7)。CDFI检查患者术后PSV、EDV均低于术前(P<0.05),CTA检查患者术后狭窄远端直径、最小残余直径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使用CDFI及CTA诊断效能相当,与“金标准”一致性较高,且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情况评估特点各异,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也可将两种诊断方式进行联合提高信息获取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OB-CEMR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DSA及OB-CEMRI图像上评价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情况、最大狭窄程度、斑块累及范围,并将DSA、OB-CEMRI图像与CEA术后斑块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对照,分别分析DSA和OB-CEMRI在显示上述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DSA(κ=0.807)和OB-CEMRI(κ=0.812)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方面与病理图像均有较好的一致性。DSA诊断斑块破溃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为66.7%,而OB-CEMRI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3.3%。在评价颈动脉管腔最大狭窄度方面,虽然DSA与OB-CEMRI无显著差异([77.33±3.79)%vs(76.02±3.95)%,P=0.648],但与病理图像比较,OB-CEMRI低估了管腔狭窄程度(P=0.008)。OB-CEMRI所显示的斑块累及范围18.96±4.96 mm更接近于病理(18.13±4.57 mm,P=0.506),明显大于DSA所显示的范围(14.80±3.78 mm,P=0.004)。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OB-CEMRI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粥样硬化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管腔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斑块累及范围,但在评价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方面不如DSA准确,如果能在CEA术前联合使用OB-CEMRI和DSA对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2例双侧颈动脉中、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单侧CEA,18例行双侧CEA.结果 82例患者共施行100例次CEA,92例次采用颈动脉补片,94例次采用血管内转流管,均顺利完成.7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2例出现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1例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3例出现过度灌注,其中1例最终导致脑出血.79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76例(96.2%)无术侧颈动脉相关脑缺血事件发生,1例发现手术侧轻度再狭窄,2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均应施行CE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TIA患者64例和28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判断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组,测定3组患者的血清HGF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各狭窄组患者血清HG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狭窄组患者的血清HGF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患者的血清HGF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 .结论 血清HGF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同时合并有颈动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因素,以提高对该类 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4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颈动脉狭窄 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2例。所有患者在处理颈部病变后再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其手术效果及随访 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偏瘫,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1例,5例患者在术后1周再发脑血管后循环梗死。12例患者术后48 h内出现神经损伤表现。早期使用主动脉内 球囊反搏9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哆开3例;术后早期出现心房颤动27例。总计死亡2例。随访1~7年,随访率为 90%,44例患者脑缺血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患者诉心绞痛症状再发,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 管造影无异常发现,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结论: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一旦合并颈动脉疾病, 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概率更高,但颈动脉狭窄并不是该类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卒中的唯一原因,其他危险因素同样 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 CEA。手术全部采用全麻 ,术中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恢复顺利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CEA是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采用多支架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笥颈内动脉狭窄1例。方法:采用2个球囊膨胀支架及1个自膨胀支架治疗1例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串珠样狭窄从颅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到颅内海绵窦段,长约82mm。结果:一次性植入3个支架,成功进行血管成形,患症状消失,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5个月血管造影随访显示支架植入段血管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单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后对脑血管储备能力( CVR)影响。方法经确诊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患者79例,将侧支循环开放分为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及颈内-外动脉(ICA - ECA)开放,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类型患者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前与术后颅内血管血流及 CVR 变化。结果TCD 显示术后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 CVR 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内动脉狭窄患侧的 CVR 按照不同侧枝循环开放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ACoA + PCoA + ICA - ECA > ACoA + ICA - ECA > ACoA > ACoA + PCoA> PCoA + ICA - ECA > PCoA > ICA - ECA,支架术后 CVR 均恢复正常范围,不同侧枝循环开放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 TCD 可以检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颅内血流变化,观察不同侧枝循环开放患者支架置入前后 CVR 改变,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和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一侧肢体无力E30例(59%)]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肢体无力合并感觉症状[14例(27%)]、失语[4例(8%)]、感觉障碍[3例(6%)]。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23min;平均ABCD2评分为4.1分,4例患者在发作后1周内形成缺血性脑卒中。33例(65%)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18例(35%),颅外动脉狭窄10例(20oA),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均有狭窄5例(10%)。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分别为7例(14%)、11例(22%)、15例(29%)。结论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以一侧肢体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为65%,且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1年4月~2003年10月收治的8例CBT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结果:8例CBT术前均经颈部超声及颈动脉造影术证实;8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颈外动脉与CBT同时切除1例,其余7例行外膜下剥离切除术.无手术死亡, 术后随访1个月~24个月,无术后颅神经损伤.结论:颈部超声检查是CBT简便有效诊断方法,颈动脉造影术是CBT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最有效和重要的手段,手术是CBT的首选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准确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手术方法选择和手术顺序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王梅芳  陈东明 《现代医学》2011,39(3):325-32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防治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9例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和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对狭窄段行支架置入术。结果:108例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平均狭窄程度从99%降至10%(P<0.01)。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所有患者均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通过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可靠,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达正常数值,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血管成形术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TCD、DSA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8例,实施狭窄段置入自膨式支架(WALISTENT或SMART),12例行后扩张,11例使用滤器装置,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以及影像学的改变。结果 2例手术失败未能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并发脑出血1例,脑栓塞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除1例脑出血死亡外,其余2例治疗后恢复;其余43例患者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1~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出现复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可行性好,近期疗效肯定,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