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观察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远期疗效.方法:应用三腔心脏起搏器对有适应症[心脏彩超EF<35%,左室舒张末容积>50mm,二尖瓣有中到大量返流,心电图有完全性左束支或室内阻滞,有反复心功能不全(NYHAⅢ~Ⅳ级)病史]的患者分别将左室电极送入左室侧支,右室、右房电极常规植入,术后观察12个月心脏功能.结果:7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尤其第一年后EF值、LVEDD,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CRT治疗比单纯性药物控制效果满意,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多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6例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既12例原发病为扩张性心肌病及4倒原发病为缺血性心肌病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观察术中、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左室电极的起搏参数,以及术前、术后7天、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反流量、心胸比例、临床症状变化。结果:随访两年。患者右心房、右心室电极、左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心功能及其他指标明显改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改善持续。结论: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是治疗顽固性心衰伴室间传导异常的有效新方法,可改善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指标和心衰症状;左室电极植入成功率高,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双心室起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均行双心室起搏治疗,术前及术后6个月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并评价心脏功能[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 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手术均成功,手术操作时间3~4 h;随访1~6个月,均无死亡、电极脱位、感染、囊袋积血、冠状窦夹层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QRS时限、NYHA分级均优于术前(均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且短期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王兵  江洪  陈玲  丁峰  董艳芬  孙玉玲 《医学综述》2013,19(8):1512-151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CRT)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电极植入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右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成功植入CRT起搏器,无并发症,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各项测试参数满意。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明显缩小,QRS波时限由180 ms缩短至130 ms,心室起搏比例超过95%。结论 CRT起搏确能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时血液动力学改变,研究选择置入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器辅助治疗心脏扩大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观察临床效果及心脏功能;方法:对13例在心内科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患者,男9侈4,女4侈4,年龄36岁~75岁(平均58.61岁),心功能均在Ⅲ级~Ⅳ级(NYHA),均有置入起搏器的适应证。术中通过Swan—ganz漂浮导管对右心室内不同部位起搏10分钟后测各部位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改变,然后置入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器(右室流出道应用主动固定电极)。术后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心室双部位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结果:全组13例患者术中检查及置入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器均获成功。测得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 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时各参数均较单纯右室心尖部(RVA)为好。置入心脏起搏器后观察射血分数从0.31提高至0.39,左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返流量减少,心脏缩小,心脏功能平均提高Ⅱ级。其中一例心功能由Ⅳ级提高至I级~Ⅱ级;结论:初步血液动力学观察提示,右心室双部位起搏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10例悼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III-Ⅳ级,QRS时限≥120ms,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伴二尖瓣反流。经多种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后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例安装三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除1例患者未能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外,其余9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1月余再次因心衰加重入院,术后心功能平均改善I-Ⅱ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植入InSync Ⅲ(8042型)起搏器。全部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心功图检查、6min步行试验以评价基础心脏功能。左室电极经冠状窦置入心侧静脉或后侧静脉。术后1~6个月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6min步行试验。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由0.23±0.07增至0.41±0.04。体表心电图QRS时限由(148±23)ms缩短至(112±10)ms。临床心功能分级水平提高,6min步行距离延长。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明显改善了本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6例心肌病并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电图QRS波时限大于120 ms的患者行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左室电极起搏参数、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 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1例于术后第3天死于脑梗死。其余5例随访6个月以上,患者左室电极的起搏阚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QRS波时限明显变窄;术后6个月心功能相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是治疗伴心室间电机械不同步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1例,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同时加用依那普利和倍他乐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活动耐量(6min步行距离)、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活动耐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收缩末径(LVESD)明显减小(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可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1例,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同时加用依那普利和倍他乐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活动耐量(6min步行距离)、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活动耐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收缩末径(LVESD)明显减小(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可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 ,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应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6个月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和愈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比较LVEDD、LVESD、LVEF及B型钠尿肽(BNP)参数值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LVEDD、LVEF及BNP参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琥珀酸美托洛尔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服倍他乐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观察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基础上应用倍他乐克可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3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8例给予内科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1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治疗前后观察静息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功能级别、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指数(CI).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实验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酒石酸美托洛尔可明显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西平  秦瑶  郝星  李立  王冬梅  郭涛 《重庆医学》2013,42(2):209-211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CRT无反应患者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接受CRT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8例,CRT后定期随访,比较CRT前、后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72±8.31)个月,20例接受CRT的患者心功能改善,LVEF增加(P<0.05),8例患者对CRT无反应。结论 CRT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CRT反应与患者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符合CRT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成功的行三腔起搏治疗,术前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收缩不同步的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脏功能分级评价、心电图检查。临床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以上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心室收缩末容积(LVEDD)缩小〉15%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5%的患者。结果8例患者6个月时胸闷气急临床症状明显改善,6例心脏功能达到NYHAⅡ级,2例NYHAⅢ级;LVEF绝对值较术前提高〉5%。结论CRT通过改善心脏收缩的同步性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例伴左束枝阻滞或室内阻滞的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男2人,女1人,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植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左室电极经冠状窦置入冠状静脉侧支或后侧支。结果手术全部成功。三名患者于植入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延长,体表心电图QRS时限由166±25ms缩短至110±8.2ms。随访10~18个月,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由32.6±3.3%增至44.6±5.2%。但二例病人在随访期间,死于心室颤动。结论双心室起搏可以改善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李守萍  张民 《河北医学》2015,(3):386-389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已确诊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80例,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组(实验组)40例,比较CRT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对照组与实验组出院后6月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6min步行试验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术后1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术前,实验组患者出院后6月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缬沙坦 )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6 0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小剂量治疗组和大剂量治疗组 ,治疗 6个月 ,应用心脏彩色超声仪监测治疗前及用药后 1、3、6个月左心室结构及心功能指标变化 ,观察不同剂量缬沙坦对心室重塑、心功能的影响。 结果 :两组治疗后 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 3个月以后两组的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6个月时更为明显。大剂量治疗组与小剂量治疗组在 3个月时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 6个月时大剂量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功能均较小剂量组有显著改善 (P<0 .0 5 )。结论 :缬沙坦能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改善左心室重塑 ,短期疗效满意。增加缬沙坦剂量 ,其心功能改善程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