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因其病因学及其生物学特性未明.临床消毒隔离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致使医院感染特别是医务人员感染率高。为控制SARS病区医院感染.作者以“标准预防”理念为指导,制定了“SARS病区护理规范程序”手册.并按手册内容付诸临床实践,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对策:(1)加强对SARS病区消毒隔离措施;(2)加强SARS患者消毒隔离管理;(3)加强SARS病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保健指导等。有效控制了SARS病区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SARS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SARS在院内医务人员及患者中发生暴发性感染,降低患者死亡率。方法 建立院内SARS监控协调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对全员进行SARS知识培训,采取全院普遍预防与SARS病区重点预防相结合,加强环节消毒技术管理,增加必要的设备以维护病区空气环境的安全;建立SARS患者出入院、会诊、转诊流程及规定,加强病房管理,及时调整医护人员工作强度。结果 我院共收治了85例SARS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保持了两个零的战果,即无1例医务人员感染,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 SARS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易在社区、家庭和医院中传播感染的特点,但是只要预防治疗措施得当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  相似文献   

3.
消毒隔离与SARS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对预防和控制SARS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针对我省医疗机构在SARS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知识培训,提高全省医务人员认知水平,规范消毒隔离程序,实施科学防范措施,强化管理、层层把关以确保措施落到实处.结果实现了全省医务人员无感染、SARS疫情无扩散、无输出病例、患者无死亡"4个零"的突破,取得了SARS防治的阶段性胜利.结论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SARS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遏制的.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效果。方法 分析广东省SARS疫情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B年5月30日,全省共发生SARS病例1511例,死亡57例,累计发病率1.98/10万。全省21个市中有15个市报告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占86.04%。发病以医务人员为主,占22.90%;病例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50.95%;出现明显的医院或家庭聚集性。采取预防控制的策略及效果:加强党政的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等组织策略;加强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早发现和就地隔离治疗病人、小范围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强调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加强调查研究和科研攻关,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等技术策略。预防控制策略实施后,全省日均发病数从2月份的25.6例下降到5月份的0.3例;医务人员所占比例由1月及以前的30.8%下降到5月份未有医务人员感染;未出现住宅小区或学校聚集性暴发的情况。结论 广东省首次出现SARS暴发流行,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技术策略后,广东省SARS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做好SARS防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加强SARS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切实落实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尤其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是防制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SARS定点医院医务人员防护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保护一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免受SARS病毒的感染。方法 采用问卷和现场调研的方法,在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防护和消毒隔离指南。结果 通过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 面对突发的SARS疫情,以科学的态度正视疾病,熟练掌握预防知识。采用严密的隔离技术和正确的消毒方法,工作中就能有效防止SARS病毒对医务人员的侵袭。  相似文献   

6.
SARS病区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和总结SARS流行期间,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建立规范隔离病区、制定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消毒方法、采取严格患者管理、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护人员防护等综合控制医院感染措施。结果 避免了SARS在医院内的传播,有效预防了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交叉感染。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针对SARS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对控制SARS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SARS流行时期医务人员防护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广东省有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接触史的医务人员在防治SARS时期的个人防护状况,评价防护措施对预防SARS感染的效果. 方法对广东省9所诊治SARS的医院中所有有SARS接触史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结果1 645名调查对象中有 152例感染SARS,其中有79.61%的确诊时间在2003年2月,随时间推移而确诊病例数迅速减少;同时,所有调查对象在第1次接触SARS时对各项防护工具的使用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趋势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第1次接触SARS时使用各项防护工具的医务人员感染SARS的频率均低于没有使用者;9所医院医务人员对防护工具使用率和感染率也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386,P值为0.023. 结论对与SARS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从而保护其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建立规范隔离病区,制定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消毒方法,采取严格病人管理,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护人员防护等综合控制医院感染措施。结果避免了SARS在医院内的传播,有效预防了医护人员与病人间的交叉感染。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针对SARS的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对控制SARS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抗击"非典"实施策略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深圳市SARS流行控制应急实施策略及其效果,揭示深圳防控SARS的成效与经验。方法 收集深圳市SARS预防控制及治疗等有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分析。结果 深圳市防治非典成效显,发病率(0.76/10万)、病死率低(1.8%)、治愈率高(86.9%),医务人员零感染;快速建立启动应急机制,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快速隔离病人筛选有效救治方案,医务人员预防服药,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结论 深圳市控制SARS是成功的,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对SARS患者诊疗工作中的感染和防护措施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观察医务人员的发病,采用EPI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北京胸科医院SARS救治中心在2003年3月27日~6月24日,共收治SARS确诊患者418例,疑似患者35例,约1 861名医务人员参加了SARS救治工作,其中仅9名医务人员被感染,感染率为0.48%,显著低于全国水平. 结论北京胸科医院SARS救治中心采取的防护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江县乙型脑炎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为乙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06/09在开江县乙脑流行区选择稻田、畜圈、人房各3个点,每半月1次,每次各捕蚊15 min,将捕获的蚊进行鉴定分类。结果共捕获3 052只,平均密度为508.1只/人工.h,其中稻田为433.0只/人工.h,畜圈为750.0只/人工.h,人房为343.0只/人工.h。稻田捕获866只,三带喙库蚊761只(87.88%),次是致倦库蚊87只(10.05%);畜圈捕获1500只,致倦库蚊917只(61.13%),次是三带喙库蚊526只(35.07%);人房捕获686只,致倦库蚊558只(81.34%),次是三带喙库蚊122只(17.78%)。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出现高峰在7月下旬(1 016.0只/人工.h),畜圈出现高峰在9月上旬(1 220.0只/人工.h),人房出现高峰在9月下旬(284.0只/人工.h)。结论 开江县稻田以三带喙库蚊为主,畜圈和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主,乙脑发病高峰季节与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龙口口岸蚊、蜚蠊的种类及季节消长情况,分析其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性,为制定口岸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类采用人工小时法、诱蚊灯诱捕法和勺取法;蜚蠊采用瓶诱法。结果捕获蚊类3属6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全年蚊类活动呈单峰型,8-9月份密度高峰。蜚蠊2科2属3种,5、8月份为密度高峰。结论初步摸清了龙口口岸蚊、蜚蠊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人群血清中人SARS冠状病毒抗体和动物SARS样冠状病毒抗体所表达的意义及其之间关系。方法 应用人SARS冠状病毒和动物SARS样冠状病毒抗原片进行间接免疫荧光(IFA)定性和半定量试验,检测23份一般人群、25份动物市场从业人员和74份SARS病人的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阳性(ELISA法检测)血清样本,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3份一般人群、25份动物市场从业人员和74份SARS病人的血清样本的IFA阳性率分别为73.91%、68.00%和100.00%,在IFA阳性人群中其血清样本既能对人SARS冠状病毒也能对动物SARS样冠状病毒产生反应的分别占100.00%(17/17)、64.71%(11/17)和94.59%(70/74);70.59%(12/17)一般人群和76.47%(13/17)动物从业人员其血清中的动物SARS样冠状病毒抗体水平高于人SARS冠状病毒;而SARS病人血清中的人SARS冠状病毒与动物SARS样冠状病毒抗体水平以两者相同和前者高于后者为多,分别占56.76%(42/74)和33.78%(25/74)。结论 不同人群血清中的人SARS冠状病毒抗体和动物SARS样冠状病毒抗体两者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反应现象,从血清学上提示了人SARS冠状病毒与动物SARS样冠状病毒之间存在着很高的同源性;人SARS冠状病毒抗体和动物SARS样冠状病毒抗体两者各自表达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半定量试验可有助于区别感染者所染病毒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88例SARS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SARS密切接触者中是否有隐性感染者及评估防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 对广元市 88名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 ,用“SARS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问卷”调查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特征、接触情况、防护情况及身体状况 ,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SARS冠状病毒总抗体水平。结果  4名医务工作者检出SARS病毒总抗体阳性 ,阳性率 4 5 % ;密切接触者的个人综合防护率为 14 8% ;医务防疫人员在国家将SARS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前后 ,个人综合防护率有显著提高 (R控制前 =9 5 % ;R控制后 =2 9 1% ,P <0 0 5 )。结论 SABS密切接触者中存在隐性感染者 ;及早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可有效控制SARS的流行 ;加强高危人群个人防护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防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和探讨湖北省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疫情监测和病人发现措施的效果。方法 调查、收集2003年4月11日~7月9日全省各地疫情监测和病人发现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分析比较措施的预防效果。结果 各类监测点中,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监测点的发热病人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024%和0.72%。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共发现发热病人240949例,初诊为SARS85例,上感160948例,流感13679例,普通肺炎14082例,结核1414例,其他45518例,留验观察8823例;发热病人占监测人数的0.94%,SARS病人占发热病人的0.036%。占监测人次总数的0.0006%。结论 SARS期间采取的疫情监测和病人发现措施效果显著,有效地阻断了传染源,无疫情扩散。发热病人门诊应作为控制SARS的常规措施。  相似文献   

16.
SARS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方法在科学认识SARS,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和落实正确的SARS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和制度. 结果科学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可有效地控制SARS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高危人群. 结论在SARS流行期间正确制定和落实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和制度,可防止和减少SARS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SARS transmission among hospital workers in Hong Ko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espite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breakthrough transmiss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ccurred for many hospital workers in Hong Kong. We conducted a case-control study of 72 hospital workers with SARS and 144 matched controls. Inconsistent use of goggles, gowns, gloves, and caps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ARS infection (unadjusted odds ratio 2.42 to 20.54, p < 0.05). The likelihood of SARS infection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amount of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perceived to be inadequate, having <2 hours of infection control training, and not understanding infection control procedur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in the proportion of workers who performed high-risk procedures, reported minor protection equipment problems, or had social contact with SARS-infected persons. Perceived inadequacy of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supply, infection control training <2 hours, and inconsistent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when in contact with SAR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ARS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生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SARS收治及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医务人员SARS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性生研究方法对医院SARS流行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广州市医务人员首例SARS患发病时间为2003年1月13日,截止5月5日共有29家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医护人员发病280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26.07%。医务人员发病高峰在2月上、中旬,共有167例,占医务人员发病总数的59.64%,呈明显聚集性。4月后病例为零星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前开始收治SARS患(对SARS尚缺乏认识的时期)的6家医院,占总病例数的73.2%(2c15/280)。调查180例医务人员SARS患中92.22%直接参与过SARS患的救治工作。采取定点收治患、加强医院病区通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后,2月下旬开始,医务人员的新发SARS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控制SARS在医务人员中流行的关键措施是:(1)要对出现SARS症状的患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并隔离患;(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措施;(3)收治区要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4)加强病区通风换气;(5)严格按照有关指引做好污染物、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19.
定量评价SARS干预措施效果的传播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用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干预措施效果定量评价的传播动力学模型。方法根据SARS流行规律,以传染病SEIR流行模型为基础,增设病例管理人群和控制措施相关参数,从而建立起SARS的传播动力学模型。以北京市2003年SARS流行为实例,说明所建模型在干预措施效果定量评价上的应用。结果所建立的模型可以随时调整干预措施相关参数。通过干预情景假定,可以模拟各种干预措施情况下SARS的流行过程,从而对干预措施效果做出定量评价。实例研究发现,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北京市2003年SARS流行过程;北京市2003年4月20日前后采取的措施对SARS疫情控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结论所建立的SARS流行模型是可靠和稳定的,可以用于SARS干预措施效果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impact of the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was enormous, but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nfectious and general health status of healthcare workers (HCWs) who treated patients with SARS. DESIGN: We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general health status of HCWs during the SARS epidemic.The 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 Survey was given to all HCWs immediately after caring for patients with SARS and 4 weeks after self-quarantine and off-duty shifts. Tests for detection of SARS coronavirus antibody were performed for HCWs at these 2 time points and for control subjects during the SARS epidemic. SETTING: Tertiary care referral center in Taipei, Taiwan. SUBJECTS: Ninety SARS-care task force members (SARS HCWs) and 82 control subjects. RESULTS: All serum specimens tested negative for SARS antibody. Survey scores for SARS HCWs immediately after ca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for the control group (P<.05 by the t test) in 6 categories. Vitality, social functioning, and mental health immediately after care and vit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fter self-quarantine and off-duty shifts were among the worst subscales. The social functioning, role emotional, and role physical subscal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self-quarantine and off-duty shifts (P<.05, by paired t test). The length of contact time (mean number of contact-hours per day) with patients with SARS was associated with some subscales (role emotional, rol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a mild extent. The total number of contact-hours with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SARS was a borderline predictor (adjusted R2=0.069; P=.038) of mental health score. CONCLUSIONS: The impact of the SARS outbreak on SARS HCWs was significant in many dimensions of general health. The vitality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ARS HCWs 1 month after self-quarantine and off-duty shifts remained inf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