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1篇
药学   1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为乙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5-9月在开江县乙脑流行区选择稻田、畜圈、人房各3个点,每半月监测1次,每次每个点各捕蚊15min,将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 5-9月共捕获蚊虫4734只,平均密度为210.4只/人工小时,其中稻田、畜圈、人房分别为247.3、267.7和114.3只/人工小时。稻田捕蚊1855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93.21%,致倦库蚊占5.55%;畜圈捕蚊2023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44.04%,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33.81%和22.15%;人房捕蚊856只,其中致倦库蚊占72.20%,三带喙库蚊占22.08%。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上旬和下旬(570.7和583.3只/人工小时),畜圈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265.3只/人工小时)和9月下旬(533.3只/人工小时),人房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70.7只/人工小时)。结论开江县稻田和畜圈以三带喙库蚊为主,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主,乙脑发病高峰季节与稻田和畜圈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开江县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11年4~5月,在开江县钩体病老疫区永兴镇每年选择100名以上无钩体菌苗接种和患钩体病史的10~69岁健康人群血清,检测钩体抗体。[结果]2006~2011年累计检测血清660份,检出钩体抗体阳性的170份,阳性率为25.76%。其中,黄疸出血群阳性率为15.00%,澳洲群阳性率为15.45%,秋季热群阳性率为0.91%,七日热群阳性率为1.82%,犬群阳性率为0.76%,拜伦群阳性率为0.30%,波摩拉群阳性率为0.15%,致热群阳性率为0.45%(P<0.01)。2006~2011年钩体抗体平均阳性率,男性为27.51%,女性为24.55%(P>0.05);10~19岁为8.25%,20~29岁为18.91%,30~39岁为18.39%,40~49岁为26.85%,50~59岁为28.40%,60~69岁为38.27%(P<0.01)。钩体抗体阳性率,2006~2011年分别为55.05%、13.85%、58.04%、5.71%、5.00%、15.38%(P<0.01)。[结论]开江县健康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钩体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澳洲群为主。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素对农田鼠类数量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农田鼠类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开江县1978—1993年农田鼠密度与气象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8—1993年开江县农田总鼠密度为5.58%~26.57%,黑线姬鼠、褐家鼠、四川短尾嗣密度分别为1.91%~18.41%、0.68%10.86%、0.47%~9.50%。气温、湿度、降雨量、日照数等12种气象因素与总鼠密度,黑线姬鼠、褐家鼠、四川短尾鼢密度4个因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中,第1对(r=1.0000)有统计学意义(X^2=248.7032,P〈O.01),鼠类数量以总鼠密度标准系数最大(4.7748),气象因素标准系数最大的依次为7—8月平均日照数(-3.1532)、7—8月平均湿度(-1.6177)和7—8月平均降雨量(-1.4652),且全部为负相关。结论农田鼠类数量主要受7—8月平均日照数、平均湿度和平均降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开江县为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区 [1]。自 196 3年暴发流行以来 ,每年皆有病例发生。为了解钩体病在我县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 ,给防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们于 1987~ 2 0 0 0年每年 8~ 9月对健康人群血清进行了钩体抗体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地点 :永兴镇是开江县钩体病流行的老疫区 ,流行类型为稻田型 ,曾有暴发流行史 ,常年发病较稳定。该镇属水田旱地相间的浅丘地貌的农作景观。1.2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无钩体菌苗接种和患钩体病史的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1.3 血清标本 :按常…  相似文献   
5.
我县自1963年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以来,每年散发病例约在20~250例之间,疫区遍及全县,已有92.8%的乡有病例报告,因此调查本病的主要储存宿主和带菌状态、菌型分布、以及对人间发病的关系,都十分必要。为此,我们从1978~1984年进行了此项工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开江县乙型脑炎病例空间分布概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乙型脑炎病例空间分布理论概率模型 ,采用 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 ,对开江县 1985~ 2 0 0 3年乙型脑炎病例空间分布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 ,开江县乙型脑炎病例的实际分布不服从 Poisson分布 (χ2 =10 .83 ,P<0 .0 2 5 ) ,而服从于负二项分布χ2 =4.62 ,P>0 .0 5 )。提示开江县乙型脑炎病例在空间分布不是随机均匀的 ,而有严格的地区聚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江县野外黑线姬鼠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给其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2~2007年,采用夜夹法,对野外捕获的种群进行分类、解剖,观察雌性受孕情况。结果16年布夹21107个,捕获黑线姬鼠1115只,占野外捕获总数的56.37%,其密度为5.28%,春季密度1.16%显著低于秋季的6.59%(P<0.01)。雄雌性比为0.99,春季性比1.68显著高于秋季的0.85(P<0.01)。雌性受孕率为25.76%,春季受孕率63.64%显著高于秋季的24.30%(P<0.01)。平均胎仔数为5.27只,春季平均胎仔数与秋季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野外黑线姬鼠不同年度和不同季节数量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其密度与性比、受孕率及平均胎仔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开江县306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脑炎发病规律和临床特征,为乙脑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开江县1985~2005年临床诊治的乙脑患者306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分析,取2002~2005年乙脑病人血清,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RPHI)进行乙脑IgM抗体检测.结果 306例乙脑患者,分布于开江县20个乡镇168个村和居委会,农村发病是城镇的37.25倍,病死率为3.27%(10/306),发病高峰集中在8月,占63.73%(195/306),2~6岁儿童病例占78.43%(240/306),男女发病之比为1.41∶1,以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57.19%(175/306).临床上体温≥39℃占88.56%(271/306),患者以中、重型为多,占71.90%(220/306),随着年龄增大重型和极重型有增多的趋势.接种过乙脑疫苗占10.46%(32/306),家庭中有防蚊措施的占52.81%(47/89).临床病例血清学确诊率为63.33%(19/30). 结论 乙脑的防制策略,以农村2~6岁散居儿童为重点,采取防蚊灭蚊及全程足量接种乙脑疫苗,是控制乙脑发生和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患者谷某,男、49岁,1985年6月诊断为少菌型麻风,9月11日送去氨苯砜(50mg/片)在家治疗。第二天患者不按医嘱,恨病吃药,早晚共服50片(2.5g),未见明显的副反应,第3天再服50片,开始出现头昏、胸闷、闭气等中毒反应而停药休息,未经任何处理,数日后症状自行消失。1月后开始用100mg/日,治疗6月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黑线姬鼠是我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摸清该鼠各年的带菌动态及其影响因素,预测本病流行强度,我们于1978~1984年进行了此项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鼠密度及标本采集:选择本县疫区,每年8~9月采用笼夜法进行鼠密度测定;同时挖鼠洞,捕捉野鼠送实验室待检。2.带菌率调查:将被检鼠別乙醚麻醉,无菌剖取双侧肾组织块如米粒大小,分别按种于含兔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