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医体质辨识在早期糖尿病心肌病(DCM)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98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心脏超声中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峰/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峰比值(E/A)结果分为早期DCM组(研究组)与单纯糖尿病组(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选取例数较多的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四种体质,观察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餐后2h血糖(2h PG)、左室射血分数(LVEF)、E/A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中血瘀质比例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瘀血质的病程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平和质的病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BG、2h PG、Hb A1c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的LVEF、E/A均低于对照组中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各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DCM诊治过程中,瘀血阻络是其主要中医病机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体系中,加入中医体质辨识,二者相得益彰,能够达到准确辨证,有效施治,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51例2010年10月—2011年3月宁德市闽东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病例组,78例)及原发性高血压无糖尿病组(对照组,173例)。通过问卷调查其体质类型,比较两组体质分布,比较两组各性别、各年龄、各体形体质分布。入院次日检测患者TG、TC、LDL-C、Hb、白蛋白(ALB),比较两组阴虚、痰湿、气虚体质患者TG、TC、LDL-C、Hb、ALB及空腹血糖(FPG)水平。结果两组高血压分级、病程、合并慢性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26.0%)、痰湿(19.1%)、气虚(19.1%),病例组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32.1%)、痰湿(30.8%)、气虚(17.9%),病例组痰湿体质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两组同性别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80岁患者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80岁组比较,病例组痰湿体质比例升高,阳虚、阴虚、气虚、湿热体质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病例组各年龄段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年龄段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偏瘦患者以阴虚体质、气虚体质为主,病例组偏瘦患者以阴虚体质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重患者体质类型分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8)。与本组平和体质比较,两组痰湿体质TC、LDL-C水平升高(P<0.05),病例组气虚体质TC水平升高,对照组气虚体质H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气虚体质体质比较,对照组痰湿体质TC、Hb水平明显升高,病例组阴虚体质ALB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各体质FPG均升高(P<0.05),气虚体质TC升高(P=0.007)。结论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为阴虚、痰湿、气虚质,且痰湿质比例明显高于无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痰湿质具有较高的TC、LDL-C水平,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气虚质TC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糖尿病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经络的经络能量值,探讨糖尿病患者体质与经络能量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院糖尿病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109例,统计比较不同体质患者的经络检测值的差别。结果:109例患者中,阴虚质46例(42.20%),平和质33例(30.28%),气虚质12例(11.01%),阳虚质10例(9.17%),痰湿质5例(4.59%),湿热质2例(1.83%),血瘀质1例(0.92%)。阴虚质患者左侧三焦经经络检测值明显高于平和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胆经经络检测值明显低于平和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质患者右侧心经经络检测值明显高于平和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胆经经络检测值明显低于平和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质和气虚质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阴虚质患者胆经和三焦经与平和质患者经络值水平差异较大,气虚质者心经和胆经与平和质者经络值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尘肺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其与一般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山东省内3家医院的尘肺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尘肺病患者(病例组)中医体质类型与一般人群(对照组)的差异。结果:病例组中构成比高的前3种体质依次为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构成比低的3种体质依次为血瘀质、平和质和湿热质。对照组中构成比高的前3种体质依次为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构成比低的3种体质依次是特禀质、血瘀质和气郁质。从个别体质上看,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布差异较大的体质有气虚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平和质(对照组高于病例组)、阳虚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和湿热质(对照组高于病例组)。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气虚质和阳虚质可能是尘肺病患者的主要体质。因兼见气郁、阴虚、痰湿等体质,故治疗尘肺病应以补气温阳、疏肝理气、养阴生津、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患者中医体质和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服用中药治疗并有活产结局的患者为中药组,同时选择正常妊娠(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并有活产结局的90例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体质类型,比较两组患者孕前、孕期、产后中医体质变化特点、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结果:中药组阳虚质39例、气虚质25例、阴虚质5例、痰湿质3例、湿热质2例、血瘀质4例、特禀质1例、气郁质3例、平和质2例。对照组阳虚质11例、阴虚质5例、气虚质10例、痰湿质4例、湿热质5例、血瘀质7例、特禀质3例、气郁质16例、平和质29例。两组患者孕期及产后阳虚质、气虚质转化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及平和质的体质转化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孕前、孕期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气郁质、平和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孕期及产后SDS评分与本组孕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焦虑状态及抑郁状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可改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患者的中医体质及焦虑状态、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中医体质与各因素相关性。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10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诊断,收集以上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结果 110例患者中气虚质35例、痰湿质24例、血瘀质17例、阴虚质16例、阳虚质14例、其他体质4例,其整体分布有差异(P0.05);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构成比及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其他体质构成比有差异(P0.05);气虚质、痰湿质构成比无差异(P0.05)。不同中医体质在糖尿病肾病各期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IV期中医体质分布有差异(P0.05),气虚质最多。不同中医体质血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总蛋白、血白蛋白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eGFR、Hb、RBC比其余体质低;阴虚质FPG、HbA1c比其余体质高;痰湿质BMI比其余体质高(P0.05)。痰湿质与BMI呈正相关,血瘀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冠心病、eGFR呈正相关、与高血压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体质主要分布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基础体质是气虚质、痰湿质,2型糖尿病肾病IV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中医体质是气虚质;肥胖是痰湿质的危险因素,肾小球高滤过是阴虚质的危险因素,阳虚质易肾性贫血。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与阴虚质、血瘀质有关,微血管病变与血瘀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江门地区缺血中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不同中医体质的缺血中风患者发病时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量表测定,观察缺血中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中风危险因素积分。结果:所收集的150例缺血中风患者在9种体质分型中均有分布,其以气虚质(21.33%)、痰湿质(20.67%)和血瘀质(13.33%)居多。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及气郁质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而50~59岁、60~69岁两个年龄段中痰湿质比例均较高(≥20.00%);70~79岁之间人群以气虚质最多,比例达30.77%;大于80岁以气虚质(23.33%)、痰湿质(23.33%)为最多,而血瘀质占20.00%。平和质患者积分最低,而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和气虚质患者积分较高,其中阴虚质与平和质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患者之间NIHSS评分有差异,其中平和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而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患者功能缺损程度相对重,其中气虚质与平和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患者mR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缺血中风患者的常见体质,不同体质类型的缺血中风患者发病时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规范化辨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骨密度正常的绝经后女性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2组人群中医体质进行分类及统计分析。结果 2组人群的中医体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不同程度和不同年龄段观察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依次为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早期主要以阴虚质、气虚质为主,后期阳虚质、血瘀质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携带者体质与B淋巴细胞、FS值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2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检测患者B淋巴细胞(CD5+、CD19+)及肝脏瞬时弹性硬度(FS)数据,并作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体质分型涵盖湿热型、阴虚型、气郁型、痰湿型、平和型、血瘀型、气虚型、阳虚型、特禀质共9型;其中HBe Ag(+)患者167例,湿热型占27.54%,均高于其他各型(P0.05);HBe Ag(-)患者58例,气虚型占56.90%,均高于其他各型(P0.05)。CD5+水平比较:湿热型CD5+水平高于气郁型、痰湿型、平和型、血瘀型、气虚型、阳虚型及特禀质,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型CD5+水平高于气虚型、阳虚型(P0.05)。CD19+水平比较:湿热型CD19+水平最高,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型CD19+水平高于痰湿型、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P0.05);血瘀型CD19+水平高于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P0.05)。FS值比较:血瘀型FS值最高,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型FS值次之,高于气郁型、平和型、气虚型、特禀质(P0.05)。结论:不同中医体质的乙肝病毒携带者B淋巴细胞、FS值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临床早期治疗,抑制乙肝病程进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毕兵  王茜  吴礼贤 《河南中医》2020,40(5):767-769
目的:观察四川省自贡地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omocysteine,HCY)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建立治未病同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51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群填写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的情况,搜集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探讨中医体质分布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514例高HCY血症人群中,主要以痰湿质(28.2%)、血瘀质(17.1%)、湿热质(14.8%)、阴虚质(12.3%)为主,男性体质分布以痰湿质(32.2%)、血瘀质(16.9%)、湿热质(14.2%)、气虚质(11.2%)为主,女性体质分布以痰湿质(23.9%)、血瘀质(17.4%)、湿热质(15.4%)、阴虚质(14.6%)为主。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阴虚质的年龄、舒张压、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质年龄水平高于其他3种体质,湿热质年龄水平最低(P<0.05);血瘀质舒张压高于其他3种体质(P<0.05),湿热质三酰甘油含量高于其他3种体质(P<0.05)。痰湿质、血瘀质高HCY人群与饮酒有显著相关性(P<0.05),湿热质高HCY人群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P<0.05),痰湿质、阴虚质高HCY人群与血脂异常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阴虚质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主要体质,男女体质分布有差异,不同体质相关的危险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体质类型及高血压发病的体质因素。方法以社区的《家庭健康档案》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为参考设计调查问卷,对1 0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进行中医体质辨析。结果 1 000例高血压患者中,平和质96例(9.6%),偏颇质904例(90.4%);在偏颇质患者中,其体质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特禀质、气郁质、偏阴虚质、偏气虚质、偏痰湿质。高盐饮食与上述诸多体质类型发病密切相关,其中高脂饮食易患痰湿质、血瘀质,锻炼少易患痰湿质、气虚质,熬夜易患阴虚质、血瘀质。结论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及气虚质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应从调理气血、劳逸结合、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锻炼等诸多方面开展防治,充分发挥中医防治高血压"治未病"的特点,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防治SPID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230例SPID患者为观察组,230例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入组病例进行中医体质分类,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对SPID发病有影响的中医体质类型;运用对应分析探讨SPI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在2组间分布差异显著(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为SPID的易感体质(P<0.05),平和质是SPID的保护体质(P<0.05);对应分析提示阳虚质较其他体质人群更容易出现寒湿瘀阻证,气郁质人群更容易出现气滞血瘀证,湿热质人群更容易出现湿热瘀结证,阴虚质更容易出现血瘀肾虚证。结论SPID与中医体质类型有密切的关系,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为SPID的易感体质,平和质是保护体质;SPI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临床证型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2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河南省信阳市中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KOA患者1 591例,调查并统计所有患者的中医体质及临床证型分布情况,并对2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 591例KOA患者平和质461例(男/女=198/263);偏颇体质1 130例(男/女=130/1 000);平和质和偏颇体质患者的男女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 130例偏颇体质KOA患者中单纯偏颇体质患者625例(55.31%),兼夹偏颇体质患者505例(44.69%),均以为阳虚质、阴虚质及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1 591例KOA患者中风寒湿痹型410例(25.77%),肝肾亏虚型1 042例(65.49%),痰瘀互阻型139例(8.74%),肝肾亏虚型明显高于风寒湿痹型及痰瘀互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寒湿痹型明显高于痰瘀互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肾亏虚型以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及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风寒湿痹型以平和质、阳虚质及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痰瘀互阻型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为主要体质类型。结论:KOA患者中男性以平和质为主,女性以偏颇体质为主,中医体质与临床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张春兰  谢丽媛  孟驰 《河南中医》2021,41(1):111-115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诊治的20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为偏头痛组,同时选择200例在本院健康体检、无偏头痛的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体质辨识,偏头痛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结果:偏头痛组以女性患者为主,偏头痛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偏头痛家族史,且体质量指数、尿酸及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偏头痛组以气郁质为主,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两组体质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平和质作为参照,气郁质[OR=11.898,95%CI(4.712,30.044),P<0.001]、阴虚质[OR=8.065,95%CI:3.120~20.849,P<0.001]、痰湿质[OR=6.440,95%CI(2.226,18.635),P=0.001]及瘀血质[OR=10.303,95%CI(3.908,27.160),P<0.001]与偏头痛有显著相关性,而湿热质、特禀质、气虚质及阳虚质与偏头痛则无显著性相关性(P>0.05)。结论:气郁质、阴虚质、痰湿质及瘀血质与偏头痛具有独立的正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膝骨关节炎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初探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关联性。方法:收集18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100例非膝骨关节炎为对照组,逐一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统计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膝骨关节炎与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联性。结果:①观察组偏颇质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最常见;②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为膝骨关节炎正向风险因素;③观察组症候表现复杂,以肝肾亏虚证为主,其次为寒湿痹阻证、气血虚弱证、气滞血瘀证;④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联,其中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质显著相关;肝肾亏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血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滞血瘀证与阳虚质显著相关。结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人群易患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人群以肝肾亏虚证居多,寒湿痹阻证次之,气血虚弱证和气滞血瘀证较少;从不同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来看,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质显著相关;肝肾亏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血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滞血瘀证与阳虚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马影  黄蔚霞 《新中医》2020,52(6):11-13
目的:观察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应用参芪地黄汤加味联合氯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40例。2组均接受糖尿病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服用氯沙坦,每次10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服参芪地黄汤加味。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2组气阴两虚证症状评分、血糖水平、肾功能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气阴两虚证症状评分显著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气阴两虚证症状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血肌酐(SCr)、24h尿总蛋白、24h尿清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以上血糖及肾功能各项指标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87.50%,对照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地黄汤加味联合氯沙坦治疗DN气阴两虚证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DNⅢ、Ⅳ期患者共172例,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对7个中医证型与18个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121例DNⅢ期患者中阴虚证99例(81.8%)、气虚证78例(64.5%),51例DNⅣ期患者中阴虚证33例(64.7%)、阳虚证23例(45.1%)、血瘀证36例(70.6%),两期患者中医证型比较,除痰湿证外,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血瘀证和湿浊证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典型相关分析显示,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瘀证、体质指数与痰湿证、餐后2h血糖与阴虚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DNⅢ期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证和阴虚证为主,而Ⅳ期以阴虚证、阳虚证和血瘀证为主,且部分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3-16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DN)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步探讨其与肾功能、尿蛋白、血糖和血脂的相关性。对335例DN患者的分期、本证和标证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临床前期136例,早期102例,临床期55例,终末期42例,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临床前期患者中气阴两虚证92例,占67.65%,阴虚燥热型44例,占32.35%,未出现阴阳两虚证;早期居首位的为气阴两虚证89例,占87.25%,阴虚燥热证13例,占12.75%;临床期、终末期患者中阴阳两虚证发生率上升至首位,分别占63.64%、80.95%。阴虚燥热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和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与阴虚燥热证和气阴两虚证比较,阴阳两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SCr、TC、TG、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Hb A1c水平与中医证型无关;与瘀血证比较,痰湿证及水湿证的尿蛋白、BUN、SCr、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水湿证患者SCr水平高于痰湿证,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N中医证型演变规律: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BUN、SCr、TC、TG、LDL-C水平与中医证型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创新专家意见法研究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证治规律。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全国60位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早期DN病变部位为脾,络,肾;早期DN辨证分型为肾气虚,脾肾(气)阳虚,肾阴亏虚,气虚血瘀,肾阳虚损,脾肾气阴两虚,气阴两虚;早期DN治疗原则为补肾固精,益气养阴活血,温肾健脾,补肾健脾活血,补肾益气通络,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益气活血,补肾健脾。结论: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专家的积极性较高,意见可信度高,协调性好,早期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基本得到专家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