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不同切缘宽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微血管侵犯(MVI)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快速康复外科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9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缘宽度分组为宽切缘组(切缘≥10 mm,n=39例)和窄切缘组(切缘<10 mm,n=57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分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情况;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切缘宽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 结果宽切缘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窄切缘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9.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切缘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RFS为33.3%,累积OS为41.0%;窄切缘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RFS为24.6%,累积OS为36.8%。宽切缘组累积RFS高于窄切缘组(Log-Rank χ2=4.029,P=0.045),两组累积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837,P=0.402)。肿瘤直径、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包膜完整性及切缘<10 mm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5 cm、肿瘤多发灶、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辅助治疗是保护因素。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下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宽切缘对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没有影响,增加切缘宽度能够提高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但不改善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安全性、长期结果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对90例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术,肿瘤大小:≤5 cm38例,>5 cm 52例;肿瘤数目:单发病灶57例,2个以上多发瘤灶3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45例(50.0%);合并脉管癌栓34例(37.78%).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级64例,B级26例.术中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输血量;术后观察并发症、肝功能.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肿瘤复发与相关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通过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果 全组无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1%(28/90).术后复发率为51.1%(46/90),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2%、67.3%和49.7%.切缘阳性(相对危险度为13.83,95%可信区间为4.56~41.96)和子灶(相对危险度为3.09,95%可信区间为1.60~5.98)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1、3、5年总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4%、80.0%和60.0%.Cox回归分析显示切缘阳性(相对危险度为19.22,95%可信区间为5.85~63.17)和TNM分期(相对危险度为2.013,95%可信区间为1.28~3.17)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是治疗肝细胞癌安全有效的术式.术后复发主要与肿瘤切缘阳性和TNM分期有关.在保证切缘阴性方面,解剖性肝切除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在二期肝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3例无法一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术后3~4周,经CT检查了解各肝叶体积及预计肝切除体积的动态变化,评估肝癌可切除性后再行二期开腹肝癌肝切除术.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方差不齐数据行对数转换).结果 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23例患者均行门静脉右支结扎,其中22例于腹腔镜下成功结扎门静脉右支(2例因暴露门静脉右支困难,同时行胆囊切除),1例患者因分离门静脉时出血,中转开腹行门静脉右支结扎.3例多发肿瘤患者行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后1周加行TACE,其中2例行右半肝切除+健侧肝脏肿瘤RFA治疗.23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区隐痛不适、低热、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反应,无腹腔出血、胆汁漏、肝脓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损害,术后1周AST、ALT和TBil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右半肝体积逐渐缩小,术后3周患者右半肝体积为(590 ± 154) cm3,较术前(698±135)cm3明显缩小,术前与术后右半肝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2,P<0.05);术后3周左半肝体积为(408±149) cm3,较术前(331±68) cm3增生,术前与术后左半肝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8,P<0.05);预计肝切除体积占全肝体积百分比由术前的67%±15%缩小至术后3周时的60%±18%,术前与术后1、2、3周预计肝切除体积占全肝体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5).二期肝癌肝切除术:经CT检查评估后,23例患者中,2例因左半肝增生不明显、2例因术后(其中1例患者术前健侧肝脏发现转移癌)3周出现广泛肝内转移失去手术机会,2例失访,3例主动放弃二期肝癌肝切除术,14例在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后2~4周行二期肝癌肝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60.9%(14/23).其中扩大右半肝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8例、不规则右半肝切除4例.二期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肝衰竭、严重腹腔积液、腹腔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 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治疗后预留剩余肝脏增生,使部分肝癌患者获得二期手术机会,且二期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手术模拟系统在巨大肝癌精准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例因巨大肝癌行精准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CT检查,应用三维手术模拟系统进行术前评估,分别计算模拟切除肝脏体积,手术切缘距离等,将模拟值与术后实际值进行比较.两者间比较采用t检验,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行精准肝切除术.三维手术模拟系统可以清晰地显示和三维重建正常肝脏组织、肿瘤组织和肝内血管.模拟切除肝脏体积和手术切缘距离分别为(2112±1550)ml和(12±6)mm,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和手术切缘距离分别为(2031±1411)ml和(12 ±6)mm,模拟值与实际值具有相关性(r=0.961,0 923,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9,1.143,P>0.05).所有患者手术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无肝功能衰竭或死亡患者.结论 三维手术模拟系统可准确评估患者肝脏情况和模拟肝脏手术,在巨大肝癌精准肝切除的术前评估中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波处理肝癌切除断面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86例肝癌行肝切除肿瘤切缘<1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在肝切除创面常规处理后加用微波烧灼(微波组),另44例肝切除断面仅常规处理(常规组)。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术中术后各相关指标用(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四格表χ2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输红细胞的量,肿瘤是否有包膜,侵犯血管的情况,手术方式,术后肝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微波组与常规组患者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0%、61.4%、23.9%和86.1%、45.9%、19.2% (χ2=1.27, P=0.26);微波组与常规组患者1、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4%、35.6%、18.5%和50.4%、22.4%、7.6% (χ2=5.13, P=0.02);微波组与常规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2%、28.1%、56.2和11.4%、34.6%、83.3% (χ2=4.14, P=0.04)。 结论肝癌术中应用微波处理<1 cm的肿瘤切缘不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可以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等方面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永久阻断肝静脉对肝创面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永久阻断肝静脉后对肝脏手术患者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 2 9例在结扎右肝静脉情况下行肝右后叶肝脏肿瘤切除术 (结扎组 )和 9例缝扎肝静脉 (左 4、中 3、右 2 ) (缝扎组 )控制近第二肝门肝损伤大出血后患者腹腔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变化 ,并与同期同部位未行肝静脉结扎的 36例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和 15例按其它方法处理的合并肝静脉损伤的近第二肝门肝损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结扎组、缝扎组患者术后立即出现转氨酶增高 ,但无明显黄疸 ,术后 1周肝功能均全部恢复正常 ;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 ,无手术死亡 ,一期愈合率 10 0 %。对照组 2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 ;1例因出血不止死亡 ;2例因术后再出血、膈下脓肿行二次手术。结扎组术中出血量是 42 8± 2 5 3ml,对照组是 789± 2 71ml;缝扎组术后出血量为 2 6 2± 10 2 ml,对照组为 831± 387m l,P<0 .0 1。结论 永久结扎阻断一支肝静脉能明显减少肝脏手术特别是合并肝静脉损伤创面的出血量 ,对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肝门阻断钳夹法与应用Tissue-Link联合Cusa无阻断肝癌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105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Tissue-Link和Cusa无阻断切肝55例(非阻断组),肝门阻断钳夹法切肝50例(对照组).结果 非阻断组切缘距离大于对照组[(1.1±0.3)cm vs.(0.7±0.5)cm,(P<0.05)],切缘癌残留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O%vs.4%,P<0.05;和0%V8.6%,P<0.05),切缘以外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非阻断组切肝时间比对照组长,失血量比对照组少.非阻断组术后第7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小于对照组.非阻断组术后补充白蛋白量小于对照组.非阻断组与对照组的1年、2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9%、87.3%和80.0%vs.90.0%、74.0%和66.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使用Tissue-Link和Cusa无阻断肝癌切除疗效优于肝门阻断钳夹法肝癌切除,具有术野清晰、术中失血量少、肝损害小、切缘癌残留率和复发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治疗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5年我院 30 1例肝癌病人手术切除治疗情况。结果  4 0 %有乙肝病史 ,6 2 %伴有肝炎。肝功能A级 4 6 % ,B级38% ,C级 16 %。肿瘤位于左肝占 31% ,右肝 6 5 % ,左右肝 4 %。小肝癌 2 3% ,大肝癌 76 %。 6 1%合并肝硬化 ,8%合并门静脉癌栓 ,3%合并胆管癌栓。左外叶切除 8 6 % ,左半肝切除 8% ,右半肝切除12 6 % ,肝段切除 71 8%。 31%采用Pringle术 ,阻断时间为 15± 4min ,最长 30min。 10 %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术 ,阻断时间为 2 5± 12min ,最长 6 0min。 1 3%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术 (改良Heaney法 ) ,阻断时间为 14± 4min ,最长者为 2 0min。术中出血量为 10 5 6± 1195ml,输血量为 6 6 5± 5 91ml,手术时间为 194± 84min。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 19 9%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 7 3% ,手术死亡率为2 7% ,住院时间为 2 5± 12d。术后 1,3,5年存活率分别为 74 % ,5 6 % ,4 2 %。结论 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较低。术中控制出血及肝切除量 ,减少手术时间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大肝癌手术切除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大肝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大肝癌手术切除病例.结果本组60.7%(188/310)的患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66.8%(207/310)伴有肝硬化.癌灶长径平均为(9.4±3.8)cm,肝功能A级占51.0%(158/310),B级36.8%(114/310),C级12.3%(38/310).Pringle法、半肝血流阻断和改良全肝血流阻断术使用率分别为31.6%(98/310)、11.0%(34/310)、2.3%(7/310),阻断时间分别为(17±8)min、(25±9)min和(20±10)min.左外叶切除占17.1%(53/310),左半肝切除11.6%(36/310),右半肝切除占9.0%(28/310),肝段切除占62.3%(193/310).术中失血量、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分别为(820±1 151)ml、(966±945)ml和(182±74)min.术后并发症及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2.3%(69/310)和5.8%(18/310),手术死亡率为2.6%(8/310).单变量分析提示术前AST(P<0.05)、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P<0.05)、肝硬化程度(P<0.05)、癌灶长径(P<0.05)、手术时间(P<0.01)和术中失血量(P<0.01)等是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是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1).结论大肝癌手术切除是安全的.应控制术中失血和手术时间以降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瘤体内直接注射或经肝动脉注射载有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HSV TK)基因的EB病毒表达质粒 pDR2 /TK、丙氧鸟苷 (GCV )对原位兔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制作兔原位肝癌模型 (VX2 ) ,瘤体注射或经肝动脉注射质粒 pDR2 /TK ,腹腔注射GCV连续 10d。RT PCR检测肝癌HSV TK表达 ;螺旋CT监测肝癌大小 ,并观察兔存活时间。结果TK基因导入 10d后 ,直接注射组TK在肝癌组织强表达 ,癌旁组织弱表达 ,正常肝组织不表达 ;肝动脉注射组TK基因在肝癌表达稍强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直接注射组肿瘤大小 ( 3 .5 5± 0 .3 9)cm ,与经肝动脉注射+肝动脉结扎组肿瘤大小 ( 3 .70± 0 .3 7)cm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瘤体直接注射TK基因 +GCV治疗组动物平均存活时间 ( 5 9.8± 3 .3 )d、肝动脉注射组 +肝动脉结扎组( 5 4.8± 4.5 )d明显长于各对照组 (P均 <0 .0 1)。结论 对实验性兔肝癌 ,瘤体内直接注射或经肝动脉注射导入治疗基因后 ,HSV TK/GCV系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瘤周肝组织内微转移的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癌周肝组织内微转移的分布情况,以确定肝癌切除所需要的切缘最小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114例无肉眼癌栓或子灶的肝癌病人120次手术标本常规病理切片629张,前瞻性研究本组连续76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癌栓或子灶的肝癌手术标本及石蜡切片645张。肉眼观察肿瘤距切缘的大小、有无子灶或癌栓,镜下观察有无包膜、有无微卫星灶或微癌栓并测量其远端距肿瘤边缘的距离。采用SPSS10.0和SAS6.12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回顾组120例次肝癌病人中:26例次(21.7%)瘤外肝组织内发现微转移灶;在95%、99%和100%的病例中微转移灶分别在距原发瘤边缘或包膜外3.9mm、5.9mm和6.7mm以内。前瞻组76例肝癌病人:无肉眼癌栓或子灶的59例病人中25例(42.1%)发现瘤外肝组织内微转移灶,在95%、99%和100%的病例中微转移灶分别在距原发瘤边缘或包膜外4.5mm、5.5mm和6.0mm以内;而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而术中探查发现有肉眼癌栓或子灶的18例病人中14例(77.8%)发现瘤外肝组织内微转移灶,在95%、99%和100%的病例中微转移灶分别在距原发瘤边缘或包膜外18.5mm、18.5mm和19.0mm以内。结论对无肉眼癌栓或子灶、无肝外转移的肝癌切除99%和100%的微转移灶所需最小切缘分别为5.5mm和6mm;而对有肉眼癌栓或子灶的肝癌切除99%的微转移灶所需最小切缘应〉18.5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规律及其代偿能力.方法 通过CT计算5例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肝再生并监测术后肝脏功能变化.结果 病例1、4的谷丙转氨酶(GPT)在术后第6、4天降至正常;病例2、3、5的GPT在术后10天左右降至正常水平.病例1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21.62%、42.85%;病例2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12.50%、61.84%;病例3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11.32%;病例4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25.98%;病例5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9.32%.结论 该技术为难以常规肝切除的患者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径路;术后残肝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尽量缩短肝脏冷缺血时间是减轻术后肝损伤,保护肝再生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年来手术切除的92例原发性肝癌(PL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肝功能轻度代偿不全(Ch ild B级)23例(25%),重度代偿不全(Ch ild C级)6例(6.5%)。术后一个月内死亡3例(3.3%)。单变量分析显示:癌灶大小(P<0.01)、切肝方式(P<0.01)、有无肝硬化(P<0.05)和失血总量(P<0.05)与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有密切关系。结论癌灶巨大、规则性半肝切除术、伴有肝硬化和大量失血是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主要的危险因素。术中严格地控制出血、在保证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功能正常的肝组织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7年3月1日至2008年2月29日22例肝血管瘤病人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中2例中转开腹,20例完成全腹腔镜肝切除术.规则性肝叶(段)切除14例,其中左半肝切除5例,左外叶切除5例(其中1例联合右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术),Ⅵ段切除4例;不规则肝切除8例.10例在区域性半肝血流阻断条件下手术,7例行间歇性第一肝门血流阻断,5例未行人肝血流阻断.平均手术时间209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60 ml.全组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 d.随访2~14个月,无症状再发及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具有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技术要点是选择恰当适应证和手术入路,有效控制入肝血流和妥善处理肝断面,肝实质离断沿瘤体周围0.5~1 cm正常肝实质内进行或直接行荷瘤肝叶(段)规则性切除.  相似文献   

15.
逆行肝切除术及其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索难切性肝癌的切除方法。方法 先离断肝脏,分离被切肝脏与膈肌间的粘连或切除部分被肿瘤侵犯的膈肌,切断相关韧带、取出被切除肝脏。如果邻近脏器与肿瘤紧密粘连或被侵犯则最后分离粘连或一同切除被侵脏器。如邻近脏器之肿瘤侵犯肝脏亦先离断肝脏再将原发肿瘤的器官与肝脏一并切除。结果 1994 年6 月至1988 年10 月,应用该法成功地切除了74 例常规肝切除术显露困难或肿瘤与膈肌、相邻脏器紧密粘连以至侵犯的巨大肿瘤( 甲组) 。同期用常规肝切除术切除13 个相似病例( 乙组) ,二组相比甲组所需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 。结论 逆行肝切除术适合于难切性肝癌的切除。  相似文献   

16.
逆行肝脏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Wu Z  Fan J  Zhou J  Qiu S  Yu Y  Tang Z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9):533-535
目的为常规方法切除困难的肝脏肿瘤寻找一种新的切除径路。方法手术程序与常规肝切除术相反,即首先离断肝脏,然后分离肿瘤与膈肌间的粘连或切除受累膈肌,切断相应韧带,去除肿瘤。如周围脏器被肿瘤侵犯或有紧密粘连难以分离,则将受累部分器官连同肿瘤一起切除。结果1994年6月至1996年1月已用该法切除肝脏恶性肿瘤1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92min(150~25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460ml(800~4200ml),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顺利恢复。结论逆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是常规法切除困难肝脏肿瘤的一种良好切除径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2年 4月至 2 0 0 3年 10月对2 0例肝脏肿瘤病人术前行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 ,并在CT工作站上应用多排螺旋CT表面容积重建及多平面容积重建软件行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三维影像重建 ,测量全肝体积、肝肿瘤体积及拟切部分肝脏体积 (包括肿瘤体积 ) ,观察病人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水平及腹水情况 ,计算病人残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之比。结果  2 0例病人经肝血管三维重建后均能从各个角度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结构 (肝动脉可显示 2~3级分支 ,门静脉 3~ 4级分支 )、肝动脉变异情况、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经三维重建后测得预切除肝脏体积平均为 4 78 75cm3 ,肿瘤体积平均为 374 6 5cm3 ,与手术切除标本所测体积基本符合 (P >0 0 5 )。残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之比小于 5 0 %时 ,病人术后肝功能重度损害的可能性增加。结论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帮助术者在术前更直观地了解肝血管解剖关系、肿瘤与周围血管关系 ,对制定更完善的手术方案具有实用价值。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较准确测量肝体积 ,残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比值可帮助预测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应用标准残肝体积(SRLV)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评估半肝手术患者肝储备功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27例行半肝切除并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资料,术前CT测定肝脏总体积、瘤体体积、残肝体积,术中排水法测定切除的半肝标本的体积,计算SRLV;采用IBM SPSS 25.0完成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χ2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因素ROC曲线下面积,检验水准P<0.05。 结果半肝切除患者病理分期肝纤维化S2~S4期SRLV临界值均为0.329 L/m2,半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患者13例,其中肝纤维化S2~S4期SRLV临界值均亦为0.329 L/m2; Child-Pugh分级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准确率为52.2%,而新评价模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准确率为100.0%(P<0.05);Child-Pugh分级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轻度不良准确率为25.0%,而新评价模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轻度不良准确率为88.2%(P<0.05)。 结论SRLV联合是评估HCC行半肝切除安全指标;Child-Pugh分级联合肝瞬时弹性值的新肝储备评估模型对半肝手术患者储备功能的评估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入路肝切除术是指先离断肝实质后游离肝脏的肝切除方法;绕肝悬吊是指在肝后下腔静脉前方放置悬吊带,供在切肝过程中提起肝脏.2011年10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前入路、绕肝悬吊、解剖性肝右三叶切除术治疗1例54岁男性肝癌患者.肿瘤位于肝左内叶和右半肝,长径约16 cn.术前肿瘤分期为ⅢA期,T3N0M0;术前评估ICG R15为5.4%,肝左外叶肝脏体积占标准肝脏体积的44%;左肝管受压、轻度扩张.术中首先分离、切断入肝血流,包括肝右动脉、门静脉右支、肝中动脉、门静脉左内叶分支;然后在镰状韧带的右侧离断肝实质,期间在肝后下腔静脉前打隧道并悬吊肝脏;切断右肝管;接着分离、切断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游离肝周韧带,移出肝右二叶;最后行左肝管、肝总管端端吻合.手术时间为4h,术中出血量为350 mL.患者术后康复顺利,术后4个月复查MRCP示胆管吻合口通畅,肝内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规则性肝切除和非规则性肝切除的围手术期因素,探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二者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1990-2010年原发性肝癌中274例规则性肝切除术和586例非规则性肝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统计分析表明,规则性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相比,对术前病人肝功能状态要求更加严格,术中切除肝体积以及出血量、输血量均较非规则性肝切除组显著增多,手术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但实施规则性肝切除术病人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非规则性肝切除病人,切除肝段数目大于三段者所占比例亦显著高于非规则性肝切除组。结论对于<5cm的肝癌病人,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保留更多功能性肝实质,可能更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