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0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5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63篇
预防医学   150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13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186例早期胃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有无溃疡、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肿瘤数量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联合上述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86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1.8%(22/186)。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0.020)、组织学分型(P=0.013)、有无溃疡(P=0.013)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浸润至黏膜下层(OR=3.370,95%CI:1.191~9.537,P=0.022)、未分化型(OR=3.325,95%CI:1.187~9.313,P=0.022)以及合并溃疡(OR=5.202,95%CI:1.144~23.662,P=0.033)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溃疡是作用最强的影响因素。联合上3个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无论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均未见淋巴结转移(0/41),未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者中仅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余各组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浸润至黏膜下层、未分化型以及合并溃疡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合并溃疡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最大;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可考虑行内镜下治疗,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鉴别外伤性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用组织化学的特殊染色,确定有无血管畸形。方法通过对四川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1999-2004年法医学尸体解剖案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34例蜡块保存完整的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弹力、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弹力、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比HE染色的效果更佳,具有更大的证据价值。结论弹力、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较HE染色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确诊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通过降低kV降低超重和肥胖人群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超重患者60例、肥胖患者72例,每组均分成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分别记作A1和A2、B1和B2组, A1组采用100 kV、A2和B1组120 kV、B2组采用140 kV,对比剂选用碘海醇(350 mg/ml)进行增扫描。对冠状动脉9个主要节段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对右冠状动脉近段(RCA-p)、左主干LM(LMA)、左前降支近段(LAD-p)、左回旋支近段(LCX-p)4个主要节段管腔增强后CT值及SD和同水平前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及SD进行记录。对A1和A2、B1和B2以上增强水平、图像评分、图像噪声、信噪比( SNR)、噪声比( CNR)、有效辐射剂量( ED)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完成冠脉检查,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9个冠脉节段图像评分、4个冠脉节段增强水平、图像噪声、SNR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CNR、E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1组和A2组ED 分别为(8ó.47±0.76) mSv和(12.22±2.41)mSv,B1和B2组ED分别为(13.69±1.142)mSv和(20.31±1.36) mSv。结论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进行冠脉检查,可通过降低kV减少检查个体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冠脉图像CNR。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比检测30例异位妊娠患者和30例正常孕妇的早期血浆D-二聚体(D-D),探讨血浆D-D测定对早期异位妊娠诊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通过B超确诊的异位妊娠患者29例,年龄(22~41)岁.以及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检查的正常妊娠早期孕妇29例,年龄(20~40)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表达。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每组16只大鼠。术后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大鼠认知记忆能力变化。3组大鼠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APP染色,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对照组大鼠训练第1~4天逃避潜伏期长于IP组(P 0. 01);跨越原平台次数IP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 0. 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脱失明显,而IP可减轻这种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再灌注144 h后对照组中APP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0. 01); IP组海马CA1区APP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 0. 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APP的表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记忆减退。  相似文献   
6.
巨块型肝癌在我国肝癌病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其手术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预后差。准确的术前评估对改善其疗效尤为重要。三维手术模拟软件的应用可清晰地立体重建肝脏内的解剖,对感兴趣区域的距离、体积等进行精确计算,同时可以模拟不同手术方案,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对手术范围、方式进行调整,对改善复杂、疑难和巨块型肝癌手术的疗效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鼠电流损伤c-fos与caspase-8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付  王晔  杨静  李凡  刘敏  廖志钢 《华西医学》2006,21(2):310-312
目的探讨电击伤的病理机制。方法建立电击伤动物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电击死组、1h、2h、4h、8h及实验对照组。每组5只。电击死组通电致死,其他试验组于电击后1h、2h、4h、8h处死;检测所有实验大鼠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皮肤、脑等脏器c-fos及caspase-8蛋白的表达情况,其结果用图象分析技术处理。结果电击各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脑c-fos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脾脏与皮肤呈阴性表达;电击各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caspase-8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脾脏与皮肤呈阴性表达;结论电击可导致多脏器损伤,c-fos及caspase-8蛋白参与了电流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介绍3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全身照射的方法、照射前机房无菌环境的准备、患者的心理护理、全身照射前患者的准备、抢救设备的准备、照射中的无菌护理、病情观察以及患者接送的护理.旨在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提供安全规范的全身照射的护理.  相似文献   
9.
王晔  刘妍彤  薛灵抒  李美  罗建  程薇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49-1351,1354
目的探讨汽油机尾气致肺脏慢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大鼠40只,随即分为8组,即对照组、1d、3d、1周、2周、4周、8周、12周,每组5只,将汽油机尾气通入装有实验大鼠的自制染毒容器中染毒,每天染毒2h,于1d、3d、1周、2周、4周、8周、12周分别处死实验大鼠,对肺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显微镜下对肺组织进行观察。结果前2周以炎症反应为主,4周后可见肺组织开始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随时间延长,纤维组织增生也越来越明显,但仍有慢性炎症反应。结论汽油机尾气长期染毒可致大鼠肺脏损伤,以纤维化和慢性炎症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汽油机尾气对大鼠慢性肺损伤及不同类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PF级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和染毒1、2、4、8、12周组,每组5只,将汽油机尾气通入装有实验大鼠的自制染毒容器中染毒,每天染毒2 h,分别于第1、2、4、8、12周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ollagenⅠ、CollagenⅢ、CollagenⅣ胶原蛋白。结果 Collagen I、CollagenⅢ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周围与血管周围,阳性表达强弱和面积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ollagenⅣ的表达在染毒2周内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染毒4周后其表达因部位不同而异,肺间隔随染毒时间延长而增厚,肺泡结构破坏,肺泡上皮基底膜的阳性表达面积逐渐减小;但支气管与血管周围阳性表达的强度与面积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 CollagenⅠ、CollagenⅢ、CollagenⅣ是汽油机尾气造成大鼠慢性肺损伤时表达的主要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