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de Roos等[1]率先报道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腰椎MRI中发现邻近终板区域的椎体信号改变。1988年Modic等[2、3]通过对474例大部分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正式系统地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即Modic改变。  相似文献   

2.
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的MRI检查中,常可发现与椎间盘相邻的终板及终板下骨的信号改变。这种变化初始时候并没有引起注意,随着1988年Modic等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引发了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3.
腰椎Modic改变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Modic改变即脊柱退变疾病中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的信号改变,其病变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现有文献提示Modic改变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力学失衡可能是重要机制,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盘应力异常而引发Modic改变,终板和椎间盘低毒性厌氧菌感染也起着一定作用,但目前尚存争议;终板及周围组织内炎症反应可能是促使Modic改变,特别是Ⅰ型改变发生的重要因素;基因学异常则可能是Modic改变发生的基础,IL-1基因簇连同MMP-3基因与ModicⅡ型改变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1987年由de Roos等[1]率先报道,1988年Modic等[2、3]正式系统地阐述了Modic改变的特点,并根据MRI信号的差异提出了Ⅰ、Ⅱ、Ⅲ型分型,具体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近20余年来,关于Modic改变的研究主要涉及发病机制、发病概率、与椎间盘退变及慢性腰痛的关系、治疗方式的探讨等方面.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研究腰椎Modic改变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现将其中一些重要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椎体软骨终板分为骨性终板和软骨终板,其作用非常重要,对维持脊柱的整体以及椎间盘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终板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特性的改变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1~3]。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被称为Modic改变,其发生率正常人群中为6%,腰背痛人群中为40%[4],Modic改变在中年会进  相似文献   

6.
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de Roos于1987年率先报道,Modic于1988年对此进行了系统描述。近年来对Modic改变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结果尚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395-1398
Modic改变是指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异常改变。颈椎Modic改变以Ⅱ型为主,节段以C_(5、6)为主。其发生与高龄和椎间盘退变相关性较强。颈椎Modic改变是否会产生相关临床症状仍有争议。手术治疗颈椎病伴颈椎Modic可获得良好疗效,颈椎Modic改变和手术疗效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腰椎终板的Modic改变情况,分析退变性滑脱与终板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MRI资料,观察腰椎滑脱节段与非滑脱节段终板Modic改变各型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分析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540个椎体中,Ⅰ度滑脱149个,Ⅱ度滑脱17个;L1椎体滑脱10个,L2椎体26个,L3椎体41个,L4椎体46个,L5椎体43个。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计1080个腰椎终板,351个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ModicⅠ型172个(15.93%),Ⅱ型144个(13.33%),Ⅲ型3个(0.28%),混合型32个(2.96%);L1/2节段34个(3.15%),L2/3节段61个(5.65%),L3/4节段65个(6.02%),L4/5节段77个(7.13%),L5/S1节段114个(10.56%)。腰椎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75.30%,非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r=0.613,P0.05)。结论 :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多见,各型中以Ⅰ型多发,Modic改变的发生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Modic改变是椎体终板和终板下骨质MRI的异常信号改变,被认为是反映椎体炎症反应并引起疼痛的脊柱病理状态.目前关于Modic改变仍存在很多争议,尤其是在确切的发病机制和相关成分改变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解决这些争议提供了有利条件.该文就Modic改变的分型和转归,以及Modic改变在生化成分改变、炎症改变和基因多态性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在MRI片上观察腰椎间盘退变患者下腰椎终板形态的分布规律,分析终板形态和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两组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术前腰椎MRI,A组110例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组35例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根据正中矢状面MRI T1像,将终板形态分为凹面、平坦、不规则三型;根据Pfirrmann法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将Ⅰ~Ⅴ级分别计为1~5分;按Modic改变分级标准判定各节段终板有无Modic改变。分析下腰椎终板的形态特点及三种分型与椎间盘退变程度、Modic改变等的关系。结果:①435个下腰椎节段中,凹面型终板最多(215/435),A组中占50.6%(167/330),B组中占45.7%(48/105),且主要分布于L3/4(108/215)、L4/5(83/215)节段;平坦型终板占29.0%(126/435),并主要位于L5/S1节段(76/126);不规则型终板最少(94/435),A组中占23.0%(76/330),B组中占17.1%(18/105),也主要位于L5/S1节段(45/94)。②A组患者中,凹面型终板退变程度平均为3.31±0.81分,平坦型为3.66±0.64分,不规则型为4.16±0.67分,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椎间盘突出节段以平坦型(37/110)和不规则型(43/110)终板占多数,无突出节段则以凹面型(137/220)终板占多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规则型终板比凹面型和平坦型更容易伴发Modic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凹面型和平坦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B组患者中,凹面型终板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平均为3.23±0.86分,平坦型为3.54±0.85分,不规则型为3.94±0.54分,仅凹面型和不规则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相同终板形态时A组和B组椎间盘退变程度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Modic改变之间有相关性。终板形态由凹面型到平坦型再到不规则型,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逐渐加重。影像学上终板形态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腰椎椎间盘终板退变(Modic改变,MC)与髓核内炎症因子浓度及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12月我院骨科4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病人42个髓核组织作为研究样本.手术前记录病人病变椎间盘和正常椎间隙高度、MC高度,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相关信息.根据病人术前MRI影像上有无MC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MRI上HIZ与Modic改变及腰椎间盘退变间的相关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1-2014-12间就诊的411例患者,根据患者腰椎MRI观察腰椎间盘退变、Modic改变及HIZ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腰椎间盘退变与Modic改变在各节段均存在正相关,但各节段之间的关联性以邻近节段显著;L_(4-5)、L_5-S_1两个节段的腰椎退变程度与HIZ的出现存在正相关;腰椎间盘节段的Modic改变与HIZ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odic改变及HIZ的出现均提示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而且Modic改变的出现提示了腰椎临近节段的退变,但两者均为独立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及CT引导下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下腰痛患者常规行腰椎X线和MR检查,分别按Modic终板退变标准(0~3级)与Pearce椎间盘退变标准(Ⅰ~Ⅴ级)对终板和椎间盘进行评估.在CT引导下对45例患者中的40例(120个椎间盘)进行造影和疼痛激发试验,并按Dallas椎间盘造影分级系统(DDD)测评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Modic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earson x^2=43.326,P=0.000),与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 x^2=27.858,P=0.000);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与CT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退变Dallas分级也呈较强的相关性.结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而与椎间盘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腰腿痛患者腰椎MRI椎间盘相邻终板Modic改变分布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排除肿瘤、感染、退变性侧凸等,入选患者1 287例。调查腰椎MRI椎间盘相邻终板Modic改变在其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节段)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1 287例腰腿痛患者6 435个腰椎间盘中,450例(34.97%)675个椎间盘(10.49%)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其中Ⅰ型103例(8.0%)116个椎间盘(1.80%)、Ⅱ型313例(24.32%)519个椎间盘(8.01%)、Ⅲ型34例(2.64%)40个椎间盘(0.62%)。男182例(28.09%),女268例(41.94%),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者5 6例(1 4.3 2%),≥4 0岁者3 9 4例(4 3.9 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正常椎间盘8 6个(2.29%),退变椎间盘589个(2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腰椎285个(7.38%),下腰椎390个(15.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女性多于男性,40岁及以上多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下腰椎多见。  相似文献   

16.
许标 《颈腰痛杂志》2021,42(3):333-336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伴有终板Modic改变对PTED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采用PT-ED手术治疗的LDH患者127例,根据其术前终板Modic信号变化,分为三组:正常组82例,终板MRI信号无异常;ModicⅠ组20例,其终板MRI呈ModicⅠ型信号;ModicⅡ组25例,终板MRI呈ModicⅡ型信号.术后随访2年以上,统计三组患者PTED术后疗效、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ModicⅠ组和ModicⅡ组的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在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呈逐渐升高趋势,与正常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以ModicⅠ组为甚.末次随访时,正常组的优良率为90.24%,ModicⅠ组为80.00%,ModicⅡ组为88.0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下肢感觉障碍(8例)和神经根损伤(2例)共10例,分别为正常组6例,ModicⅠ组2例,ModicⅡ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手术在伴或不伴Modic改变的LDH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伴有ModicⅠ型改变者术后远期可出现腰痛和功能障碍逐渐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内窥镜下微创治疗伴腰椎终板信号改变(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5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经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男43例、女35例,平均年龄44.3岁(23~67岁),平均随访36.7个月(7~62个月),根据有无终板改变分为A、B两组。A组:MRI影像显示终板无信号改变,共33例;B组:MRI影像示终板有信号改变,共45例,其中ModlcⅠ、Ⅱ、Ⅲ型分别为13、25、7例。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及最终随访时的VAS、OD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B组的VAS、OD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DI值改善率分别为A组86.2%、B组81.3%,VAS改善率分别为A组89.2%、B组77.2%,A组ODI值及VAS改善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终板不同Modic改变类型间疗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终板Modic改变可能是引起术后腰痛的一个原因,并影响术后腰痛的缓解,且MED术对治疗不同类型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部分患者MRI影像中常会见到相应节段终板出现Modic改变,这种改变常被临床医师所忽略。研究表明,腰椎Modic改变与退变及下腰痛关系密切,并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对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何种治疗方式尚存争议。我科自2008-03-2013-02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及传统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该病56例,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峡部裂性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终板Modic改变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6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类型腰椎滑脱Modic改变的类型,分析不同类型腰椎滑脱中Modic改变与腰椎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体重指数、劳动量的相关性。结果退变性滑脱113例,其中ModicI型7例(6.2%),ModicⅡ型38例(33.6%);峡部断裂性滑脱151例,其中ModicI型12例(7.9%),Modic1I型23例(15.2%),Modicm型28例(18.5%)。腰椎滑脱伴Modic改变的患者中,滑脱节段Modic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滑脱节段。不同类型腰椎滑脱中Modic改变与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体重指数、劳动量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滑脱中Modie改变与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体重指数、劳动量存在相关性;Modic改变在退变性滑脱中Ⅱ型较多,在峡部裂性滑脱中以Ⅲ型多见,并且Modic改变易发生在滑脱节段。  相似文献   

20.
正Roos等~([1])于1987年首次在腰椎退变患者的MRI上发现了终板的异常信号改变。Modic等~([2])最早对这种改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进行了分类,此后便将MRI上的这种异常信号改变称为Modic改变(Modic changes,MCs)。腰椎MCs在腰痛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3.2%~([3])。国内外学者已对腰椎MCs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于颈椎MCs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2007年,Peterson等~([4])首次发现在颈椎MRI上也存在MCs。在纳入的118例颈痛患者中,19例(16%)存在MCs,之后颈椎MCs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笔者就颈椎MCs的分型、发生发展及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