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及CT引导下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下腰痛患者常规行腰椎X线和MR检查,分别按Modic终板退变标准(0~3级)与Pearce椎间盘退变标准(Ⅰ~Ⅴ级)对终板和椎间盘进行评估.在CT引导下对45例患者中的40例(120个椎间盘)进行造影和疼痛激发试验,并按Dallas椎间盘造影分级系统(DDD)测评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Modic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earson x^2=43.326,P=0.000),与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 x^2=27.858,P=0.000);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与CT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退变Dallas分级也呈较强的相关性.结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而与椎间盘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的退变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软骨终板作为椎间盘的组成部分,通过其渗透作用为椎间盘提供大部分营养,在维持椎间盘正常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软骨终板退变作为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近来受到广泛关注。软骨终板退变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现有研究表明其退变与年龄、异常应力、局部炎症因子、软骨细胞凋亡、软骨基质退变等因素相关,深入研究各因素在终板退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将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法,现对软骨终板退变的主要因素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Modic改变与椎间盘高度及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的关系,探讨Modic改变在腰椎退变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150例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及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选择患者L1~2至L5~S1椎间盘为研究对象,150例患者共观测750个椎间盘、椎体及椎间盘邻近终板.观察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椎间盘高度以及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程度,定义椎间盘高度/椎间盘平均高度<50%为椎间盘塌陷.将所有患者腰椎间盘分为4组,A1组:椎间盘塌陷,椎体无或轻度骨质增生;A2组:椎间盘塌陷,椎体重度骨质增生;B1组:无椎间盘塌陷,椎体无或轻度骨质增生;B2组:无椎间盘塌陷,椎体重度骨质增生.采用x2检验方法,对4个组Modic改变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椎间盘高度以及椎体骨质增生与Modic改变的关系.结果 4组共观测了750个椎间盘,A1组208个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为54.3%;A2组135个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为34.8%;B1组225个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为16.9%;B2组182个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为29.7%.4组间Modic改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9.565,P<0.05).组间两两比较,A1组与A2、B1和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524、66.701和24.102,P <0.00714).A2组与B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32,P<0.00714),但与B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45,P>0.00714).B1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5,P<0.00714).结论 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中椎间盘高度的丢失且不伴有重度椎体骨质增生的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高,椎间盘塌陷合并重度椎体骨质增生患者与单纯重度椎体骨质增生患者的Modic改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椎体终板与椎间盘退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与之密切相关的椎体终板退变也逐渐受到重视.MRI的T1和T2加权像上,退变的椎体终板表现为终板与终板下骨相对于正常终板的信号改变,且与对应的椎间盘退变有较高的相关性.经椎体终板的弥散是椎间盘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同时椎体终板又是脊柱运动单位中最容易受损伤的部位,轴向负荷可导致软骨终板、骨性终板及终板下骨小梁弯曲变形,软骨终板与骨性终板分离.这一系列的终板损伤和软骨终板钙化和骨化会妨碍椎间盘营养供应,导致椎间盘组织学退变.新近研究进一步表明椎体终板与椎间盘退变不仅在组织学上密切相关,而且在力学上也密不可分,椎板形状如曲率也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终板炎的概念于1987年由De Roos等[1]首先提出,Modic等[2]于1988年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故又称Modic改变.Modic改变是以慢性炎症、高骨转换、纤维化为特征的受挫再愈合反应[3].Modic改变往往伴随术后融合器沉降、不融合及邻近节段Modic改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也是节段不稳的间接标志[1].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Modic改变的相关文献并加以梳理,从Modic改变发生过程及诊断、对预后的影响、外科预防、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展开分析,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椎间盘退变病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关于颈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报道很多 ,但其确切原因还不清楚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 颈椎间盘退变早期的影响因素1 1 软骨终板的改变软骨终板渗透是椎间盘营养供应的主要途径。年龄与应力等因素可引起软骨板内软骨细胞与基质成分的改变。成人软骨终板厚度约为 1mm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薄 ,中年以后软骨终板可出现裂隙与破裂 ,且随年龄增长软骨终板血管数目减少 ,血流减慢淤积 ,蛋白多糖含量减少 ,终板逐渐钙化 ,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这些改变不仅影响椎间盘细胞的营养供应 ,妨碍废物的排出 ,破坏基质代谢平衡 ,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终板Modic改变在脊髓型颈椎病例中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行颈椎正、侧位X线和颈椎矢状位、轴位MR检查并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426例,回顾性分析颈椎矢状位及轴位MRI中存在Modic改变在人群、年龄、病程、椎间盘节段、颈椎曲度和椎间盘退变分级中的分布特点和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426例共2556个颈椎椎间盘中54例(12.7%)69个椎间盘117个终板(2.3%)发生Modic改变。 Ⅰ型15例(3.5%),22个椎间盘42个终板(0.8%); Ⅱ型31例(7.3%),34个椎间盘61个终板(1.2%); Ⅲ型8例(1.9%),13个椎间盘14个终板(0.3%)。按各个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 0个、C3-4 5个、C4-5 16个、C5-6 26个、C6-7 19个、C7T1 3个,发病率分别为0、0.2%、0.6%、1.0%、0.7%和0.1%。Modic改变和椎间盘退变明显相关。40岁以上患者是Modic改变发生较多的年龄段。通过Binary Logistic检验逐步回归法得出回归方程为Y=-14.314+4.037D+0.784C+0.310L+0.203T +0.162A(Y为Modic改变、A为年龄、T为病程、L为椎间盘节段、D为椎间盘退变程度、C为Cobb角分组),P=0.001,EXP值:D=23.038,C=1.893,L=1.307,T=1.187,A=1.164。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终板Modic发生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病程、年龄和颈椎曲度存在相关性,椎间盘退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Modic改变中 Ⅱ型最为多见,Ⅰ型次之,Ⅲ型最为少见,多发生于C5-6椎间盘,40岁以上多发。  相似文献   

9.
腰椎Modic改变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Modic改变即脊柱退变疾病中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的信号改变,其病变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现有文献提示Modic改变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力学失衡可能是重要机制,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盘应力异常而引发Modic改变,终板和椎间盘低毒性厌氧菌感染也起着一定作用,但目前尚存争议;终板及周围组织内炎症反应可能是促使Modic改变,特别是Ⅰ型改变发生的重要因素;基因学异常则可能是Modic改变发生的基础,IL-1基因簇连同MMP-3基因与ModicⅡ型改变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腰椎MR成像椎间盘终板区Modic征象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区椎体MRI征象特征及其在腰腿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有腰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病人132个椎间节段和86例正常成人112个椎间节段腰椎间盘近终板区椎体MRI信号改变(Modic征)发生率,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对照,评价其诊断价值。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手术前、后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法评定。MRI敏感性=阳性/(阳性+假阴性)×100%。结果腰腿痛病人组和正常对照组Modic征发生率分别为53.03%、3.5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Ⅰ、Ⅱ、Ⅲ型发生率分别12.7%、23.9%和2.1%。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者多表现为Ⅰ、Ⅱ型病变(P<0.05)。病程在1年以内者多表现为Ⅰ型和Ⅱ型病变,超过1年者以Ⅲ型变化为主。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74.68%改善为18.37%,手术效果良好。Modic征对诊断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敏感性为73.9%。结论腰腿痛病人腰椎MR成像Modic征发生率较正常人高,且以Ⅰ、Ⅱ型多见,是诊断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较敏感的影像学参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