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切除上、下关节突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PLIF和TLIF治疗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78例,其中PLIF31例,TLIF4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按Suk标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对两组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效果良好;与PLIF相比,TLIF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颈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术后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4年5月~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98例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iotic myelopathy,CMS)患者.A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手术.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57.1岁.B组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其中,男25例,女 11例;年龄47~68岁,平均56.6岁.C组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4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颈椎X线检查,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curvature index,CI)及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4个月.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0.1±17.2)%,B组患者为(59.6±21.3)%,C组患者为(62.3±15.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指数为(3.5±2.5)%,B组患者为(3.2±2.6)%,C组为(2.2±1.3)%,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43.3%,B组为30.6%,C组为15.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椎板减压术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与病人术后恢复程度无明显关联.侧块螺钉内固定能有效防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并且较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4mg唑来膦酸单次静脉滴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移位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术后1d,试验组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4mg(溶于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定期通过CT薄层扫描(层厚0.3mm)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假体移位距离;监测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变化情况并作比较;采用Harris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年,两组患者股骨柄下沉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髋臼杯上移及内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7周、6个月、1年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所有时点骨钙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7周、6个月、1年、2年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试验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次使用唑来膦酸可增加非骨水泥假体稳定性,提高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不同方法处理椎间盘纤维环,观察人工生物膜对椎间盘纤维环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成年山羊8只,雌雄各4只,对每只羊的腰椎(腰2/3、腰3/4、腰4/5)椎间盘纤维环进行随机处理,处理方法包括:(1)暴露出椎间盘纤维环,不作任何处理;(2)暴露出椎间盘纤维环后,将其切开,用人下生物膜填充缺口;(3)暴露出椎间盘纤维环,尖刀将其切开,作为对照组.12周后,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核磁共振(MRI)及脱钙病理切片染色观察椎间盘纤维环的修复效果.结果 12周后,测试纤维环承受最大压力,单纯暴露组为(4.92±0.17)MPa,纤维环单纯切开组为(2.48±0.39)MPa,人工生物膜修复组为(3.76±1.56)MPa.人工生物膜修复组与单纯切开组,椎间盘纤维环完整性及生物强度均不如单纯暴露组,人工生物膜修复组优于单纯切开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生物膜可与椎间盘纤维环的胶原纤维良好融合.结论 人工生物膜可对椎间盘纤维环缺口起到修复作用,能使其生物力学强度平均恢复76.4%,人工生物膜可以促进椎间盘结构完整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包括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为64.1±5.3岁),在X线片上测量其顶椎间盘(如顶椎为椎体则取该椎体下位椎间盘)及其相邻上下椎间盘(共252个椎间盘)的不对称指数,MRI T2加权像上测量椎问盘内髓核与脑脊液的平均相对信号强度.应用Spearmann相关性分析研究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腰椎侧凸角的相关性、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凸侧三个椎间盘的高度平均为40.1±1.8mm:凹侧平均为38.3±1.1mm.凸凹侧椎同盘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5).椎间盘不对称指数的平均值为0.042±0.018,经Spearman相关分析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侧凸Cobb角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P<.05);T2加权像上退变性腰椎侧凸髓核平均相对信号强度Ⅰ级8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17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该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有相关性(P<.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侧凸角与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性程度存在正相关,腰椎前凸角减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