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目的 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临床类型的病例潜伏期有无差异。 方法 选取聚集性疫情中53例具有明确单源一次暴露史的患者,运用中位数、众数、四分位数间距及圆形分布法计算潜伏期。并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流行病学特征病例潜伏期有无差异。 结果 53例患者中最短潜伏期0 d,最长潜伏期18 d,其中50例患者潜伏期在14 d内,占94.34%。潜伏期中位数为8.5 d,众数为12 d,四分位数间距计算潜伏期为8 d,圆形分布法计算潜伏期为4.35 d(Z=1.83,P>0.05)。不同年龄、性别和临床类型的病例潜伏期无差异(均P>0.05)。 结论 不同的方法计算潜伏期略有不同,但均在14 d内。年龄、性别和临床类型等因素对潜伏期的长短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湖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遏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月8日全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疫情覆盖全省76.9%的县市区,输入性病例为总体第一来源,占49.4%(χ2=701.61,P<0.01),但2020年2月份以来疫情明显下降,聚集性病例成为第一来源(Z=-2.10,P=0.04)。感染者中位年龄为确诊病例44岁、无症状感染者35岁,后者相对多发3~18岁人群(χ2=65.52,P<0.01)。发病至首次就诊平均间隔2.6 d,发病至诊断平均间隔为5.3 d,医院隔离至诊断平均间隔为2.1 d;随着时间后移,发病至首次就诊间隔、发病至诊断间隔明显缩短(前者Z=-5.74, P<0.01;后者Z=-7.72, P<0.01)。既往有疾病史的比例越高,病情越严重(Z=2.71, P<0.01)。 结论 湖南新冠肺炎疫情已由输入为主转变为以本地感染为主阶段,需坚持防止疫情蔓延、扩散和避免人群接触为主的防控策略,强化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并分析广东省ZH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为COVID-19的科学防控提供更多证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咽拭子等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该家庭首发病例于1月28日发病后,该家庭相继发生6例确诊病例,疫情波及4个小家庭,共7例病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其中1例危重型、1例重型、5例普通型病例。7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3岁(36~67岁);男性3名,女性4名。病例潜伏期中位数为8 d(7~14 d)。结论 COVID-19早期传播易出现家庭聚集性,疫情初期采取单人单间的集中隔离可以有效切断家庭内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为预防控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T-PCR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采用胶体金法对血清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Y县3起家庭疫情中病例及家庭密切接触者暴露情况,探讨每起家庭的传染源,分析其传播链。结果 3个家庭共报告7例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和2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各确诊病例感染日期与发病日期时间间隔均在COVID-19潜伏期内。每个家庭指示病例均无COVID-19疫区流行病学史。1号家庭病例发病时间最早,2号家庭传染源与1号家庭传染源有聚餐史,3号家庭传染源与1号家庭二代病例有近距离接触史。结论 3起家庭聚集性COVID-19疫情的传染源(一代病例)是1号家庭的病例C。因此在疫情防控早期,隔离传染源,少聚集和加强个人防护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传播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价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结果 共追查到与该案例传播链相关的密切接触者13人,其中家庭内密切接触者11例,发病7例;疫情共传播2代,无重症,死亡病例,家庭内罹患率为63.6%,总罹患率为53.8%。3例二代病例的潜伏期分别为3、5.5、7 d。结论 COVID-19传播存在家庭聚集性,近距离密切接触发病后传染源是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二代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聊城市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5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所涉及的41例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 对相关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 结果 5起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续发率为2.78%~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7,P<0.01);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32例、10户家庭(族),公共场所聚集性疫情涉及16例、2个场所。一、二、三代病例分别有5、22、12例,传染率分别为100.00%、18.18%、0.00%。4例病例的潜伏期为5~10 d,中位数为7.5 d;聚集性疫情中存在潜伏期传播。有疫区旅行史或居住史者4例(9.76%),与潜伏期病例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频繁交谈等有30例(73.17%),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4例(9.76%),未知感染来源3例(7.32%)。 结论 新冠病毒极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控制本地的聚集性疫情是防控工作的重点;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高浓度气溶胶传播;病例在潜伏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5-2017年南宁市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潜伏期影响因素,为狂犬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5-2017年南宁市狂犬病个案调查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狂犬病三间分布特征,运用软件SPSS 20.0对数据做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有序回归分析。 结果 2005-2017年南宁市狂犬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03.95, P<0.001)。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但县城(0.36/10万)发病高于城区(0.14/10万)(χ2=37.37,P<0.001),男性(0.36/10万)发病高于女性(0.18/10万)(χ2=26.20,P<0.001)。>40岁病例占69.5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1.03%。病例暴露后狂犬疫苗接种率为11.46%。潜伏期中位数71 d(最短3 d,最长2 459 d)。病例潜伏期与暴露程度、暴露部位、伤口处理、暴露后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注射、暴露后人用狂犬疫苗注射、动物种类和动物来源有关(P<0.05),其中头面部暴露对潜伏期的影响最大,潜伏期的中位数为18 d(OR=0.12,OR95%CI:0.042~0.345)。 结论 加强狂犬病防制知识宣传,重点是对农民、男性、年龄>40岁的人群开展健康宣教。狂犬病潜伏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提高暴露人群的规范伤口处置率及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率是防制狂犬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养育理念与行为干预对婴幼儿喂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医疗机构向家长普及养育照护知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8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1月龄健康儿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定期进行常规体检及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常规体检及健康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养育理念与行为干预;12月龄时比较两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婴幼儿喂养指数、辅食喂养行为、体格及智能发育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儿童具有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χ2=34.48,P<0.001)、较高喂养指数评分(t=5.23,P<0.001)及喂养行为水平(χ2=18.23, P<0.001);干预组儿童的体重(男:Z=-2.12;女:Z=-2.11)、身长(男:Z=-2.50;女:Z=-2.13)及头围(男:t=2.19;女:Z=-2.16)的测量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大运动(Z=-2.49)、精细动作(t=3.02)、适应能力(Z=-4.75)、语言(Z=-2.81)、社交能力(Z=-3.06)及总发育商(DQ)(Z=-4.2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养育理念与行为干预能为婴儿创造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及喂养条件,有利于婴幼儿体格生长,促进其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2014—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活动性和痰标本涂片阳性(涂阳)肺结核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其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ArcGIS 10.2软件,对内蒙古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发病率)资料进行地图可视化、三维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高/低聚类分析、“热点”分析。 结果 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高发病主要位于东部呼伦贝尔市。三维趋势分析显示: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发病率均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东向西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U形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活动性肺结核( Moran's I=0.099,Z=3.98,P<0.001)和涂阳肺结核(Moran's I=0.148,Z=2.61, P=0.009)发病在整体上均呈空间聚集性。高/低聚类分析显示:活动性肺结核(G=0.104, Z=-2.614,P=0.009)是低值区域聚类,涂阳肺结核(G=0.048,Z=1.779,P=0.075)是高值区域聚类。热点分析显示:活动性肺结核发病 “热点”区域主要位于东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兴安盟;涂阳肺结核发病 “热点”主要位于东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兴安盟和中部锡林郭勒盟。 结论 2014—2018年内蒙古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发病整体上呈现空间聚集性,东部地区为重点防控地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为减轻胃肠道症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确诊为ASD的儿童20例和健康儿童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组儿童粪便提取总DNA,扩增16S rDNA中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 两组在样品文库的覆盖率(Z=242.500,P=0.256)、丰度指标Chao1(Z=250.000,P=0.181)、 ACE(Z=234.000,P=0.365)、Shannon(Z=259.000,P=0.114)和Simpson(Z=146.000,P=0.145)指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样性无差异。门水平上,两组儿童在8种菌群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水平上,两组儿童在20个属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儿童和健康儿童在肠道菌群属水平上具有差异;临床上可根据不同菌属特点对ASD儿童肠道菌群进行精准调整,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轻ASD儿童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评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3年1月-2020年8月某院确诊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分为耐药组(CRAB组)与敏感组(CSA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的不同将CRAB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确诊后48 h内的PCT、CRP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64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包括CRAB组43例与CSAB组21例。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198,95%CI:1.280~30.023)。43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中预后良好组13例,预后不良组30例。ROC曲线显示,PCT、CRP以及PCT联合CRP预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95%CI:0.658~1.000)、0.800(95%CI:0.610~0.990)、0.895(95%CI:0.751~1.000)。结论 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PCT、CRP水平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内江市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中的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通过查阅病历并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2月14日,内江市共发生聚集性疫情6起,报告确诊病例18例,暴露人数261人,平均罹患率6.90%。疫情集中发生在1月24日至2月11日,家庭聚集5起,公共场所(茶楼)聚集1起。3起聚集性疫情存在代际,病例潜伏期中位数7.5 d。首发症状发热占44.45%,干咳占44.45%;胸部CT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现占88.89%。结论 内江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为主,应做好自我防护和隔离,避免家庭聚集等社交活动,以降低发生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CT影像变化,为当地疫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商城县人民医院和罗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收治的所有COVID-19确诊病例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治确诊COVID-19病例50例,男女性别比为1.38∶1,平均年龄为(50.92 ± 14.63)岁,其中45~64岁31例(占62%)。39例(占78%)具有流行病学暴露史,11例(占22%)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有6起家族聚集发病现象,共涉及13例病例。潜伏期1~23 d,平均为(5.95 ± 4.24)d。发热(占84%)和咳嗽(占72%)是该病例人群主要症状。入院时43例(占86%)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40例(占8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6例(占52%)C反应蛋白升高。15例(占30%)合并原发基础疾病。40例(占80%)使用2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入院2周后40例(占80%)CT显示病灶逐渐吸收。结论 多数患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白细胞正常或者减少、血沉增快较多见,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CT表现病灶面积呈先扩大后逐渐吸收的变化趋势,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症状多能好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Y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初步分析该病潜伏期、传染期、传播能力。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本起疫情一共发现13名确诊病例和4名无症状感染者,发生四代病例传播,平均代际间隔时间5.08 d,平均潜伏期5.44 d(2~10 d),部分病例发病前2 d已具备传染性;密切接触者中存在一定比例隐性感染者。病例检测时存在需要多次采样检测方能确诊的现象。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能力强,存在潜伏期传播,存在无症状感染,需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截至2020年1月31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早期流行动态,估计该疫情的基本再生数(R0)、潜伏期和世代间隔等流行病学参数。方法 使用威布尔、伽马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从报告病例信息中获取的潜伏期和世代间隔数据的概率分布,采用Akaike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模型。考虑到疫情还在流行中,应用指数增长模型拟合了2020年1月15-31日的疫情数据,并利用指数增长法、最大似然法和SEIR模型估计R0。结果 截至2020年1月26日早期疫情遵循指数增长模式,随后增长趋势有所减缓。平均潜伏期为5.01(95%CI:4.31~5.69)d;平均世代间隔为6.03(95%CI:5.20~6.91)d。3种方法估计的R0分别为3.74(95%CI:3.63~3.87),3.16(95%CI:2.90~3.43)和3.91(95%CI:3.71~4.11)。结论 世代间隔和潜伏期都更符合伽马分布,世代间隔均值比潜伏期均值长1.02 d;R0较高,疫情形势较为严峻;1月26日是疫情动态的一个转折点,之后疫情增长趋势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描述2020年福建省111名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特征, 以111名(102名确诊和9名无症状感染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接触者为病例组, 以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且资料完整的2 337名密切接触者为对照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1例中男性57名, 女性54名, 男女比为1.1:1, 年龄中位数为49.5岁, 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1.7%(111/6 718)。引起47起聚集性疫情, 占总起数88.7%(47/53), 占总病例数54.7%(162/296), 有7例潜伏期超过14 d, 最长达21 d, 1起聚集性疫情显示原代病例发病前2 d具有感染性。家庭续发率4.2%(73/1 739)、社区续发率为10.1%(24/237)、养老院续发率2.7%(7/256)、社交场所续发率为2.0%(4/199)、工作场所续发率3.0%(3/99), 续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6, P < 0.001)。确诊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88.2%), 临床严重程度与原代病例没有区别。最后接触到确定密切接触者时间中位数为2 d, 确定密切接触者到实施隔离时间为中位数1 d, 最后接触到发病时间中位数为7 d, 发病至就诊时间中位数为4.9 d, 就诊到确诊均在当天完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大, 感染风险越大, 15~岁(OR=4.22, 95% CI:1.79~9. 96)和≥50岁(OR=6.61, 95% CI:2.77~15.78);接触频率时间越久, 受感染的机会越大, 一般接触(OR=3.58, 95% CI:1.70~7.54)和经常接触(OR=8.30, 95% CI:4.65~14.80);暴露于现症病例(OR=3.64, 95% CI:1.65~8.04)更易感染。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续发率较高, 在2.0%以上;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接触者临床严重程度与原代病例没有差别, 均以轻症为主, 年龄、接触频率和原代病例有无症状是其危险因素; 密切接触者协同追踪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成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国内本地疫情阶段广州市白云区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从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信息系统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取白云区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新冠病例疾病报告和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国内本地疫情阶段白云区累计报告新冠病例74例。首例报告于1月21日,报告数高峰在1月29日,末例报告于2月12日。病例分布于14个街镇,中位年龄50(33,64)岁,以女性(58.1%,43/74)和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63.5%,47/74)为主,重型/危重型占比9.5%(7/74)。感染来源主要与湖北接触史有关(89.2%,66/74),涉及18起聚集性疫情,产生392名密切接触者,4.3%(17/392)密切接触者后续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白云区国内本地疫情持续23 d,中老年、女性病例居多,多因湖北相关接触感染。未来仍需警惕境外病例输入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Omicron变异株BA.5.1.3亚型的潜伏期。方法基于315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根据区间删失数据的特点, 采用log-normal和Gamma两种分布估计潜伏期, 利用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对分布函数的参数进行贝叶斯估计。结果 315例感染者年龄(42.01±16.54)岁, 男性占30.16%。其中156例报告了症状出现时间, 年龄(41.65±16.32)岁, log-normal和Gamma分布估计发病潜伏期M(Q1, Q3)分别为2.53(1.86, 3.44)d及2.64(1.91, 3.52)d;估计感染潜伏期M(Q1, Q3)分别为2.45(1.76, 3.40)d及2.57(1.81, 3.52)d。结论基于log-normal和Gamma分布进行贝叶斯估计的潜伏期接近, 潜伏期最佳分布均为Gamma分布, 感染潜伏期与发病潜伏期M相差较小, Omicron变异株BA.5.1.3亚型比以往的Omicron变异株的潜伏期M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