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4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33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sdLDL-C、Hcy水平;根据患者一般资料辨证分型。结果脑梗死常见中医证型有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不同证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火上扰组、风痰瘀阻组和痰热腑实组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火亢组、痰湿蒙神组和阴虚风动组(P0.01);痰热腑实组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和风痰瘀阻组(P0.01);气虚血瘀组的sdLDL-C水平高于风痰火亢组和痰湿蒙神组(P0.05);气虚血瘀组和痰热腑实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火亢组和痰湿蒙神组(P0.01);痰热腑实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瘀阻组和阴虚风动组(P0.01);风火上扰组和风痰瘀阻组的Hcy水平高于风痰火亢组(P0.05)。脑梗死中医证型与sdLDL-C、Hcy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证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Hcy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中医辨证(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分为5组,选择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正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Hcy水平,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缺血性脑卒中各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的血浆Hcy水平较其它3型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的升高与中医病机中痰浊、淤血、气虚密切相关,血浆Hcy水平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bA1c、hs-CRP及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将320例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个体按初发与复发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初发组(A组)与复发组(B组),并进一步比较和分析两组间HbA1c与hs-CRP水平差异;按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四证型,分析和比较A组与B组不同证型发病差异;分析和比较四组间HbA1c、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初发组(A组)与复发组(B组)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u =2.261 8,P=0.024 1)有显著性意义.初发组(A组)hs-CRP参数低于复发组(B组)(u=-2.616 7,P=0.009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型组血清HbA1c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风痰火亢证>阴虚风动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型组hs-CRP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风痰火亢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且气虚血瘀证明显低于风痰火亢证(u=-2.728 5,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bA1c、hs-CRP水平与初发组、复发组存在关联关系,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4.
吕霞  郭蕾  马作平  陈加良  刘强  林浩  邓先琴 《新中医》2021,53(15):32-3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40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所有病例均行Siemens双源头颈CT检查,计算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并根据积分划分为0分、1~199分、200~399分、400~599分及≥600分5个等级;比较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情况。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28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钙化,各证型患者所占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痰湿蒙神证。各中医证型患者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中分布风痰瘀阻证及气虚血瘀证占比较多;各中医证型颈内动脉钙化积分存在一定差异,以气虚血瘀证积分最高、风痰瘀阻证次之,此可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情况。结果风痰瘀阻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与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型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29.2%)和风痰火亢(26.2%)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34.8%)为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不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中经络患者常见5种中医证候的情绪特征。方法选择脑卒中中经络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患者,性别、年龄大致相当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各组进行情绪测量。结果脑卒中患者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HAMD、HAMA测值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中医5证型的肝经维度和焦虑维度积分,在阴虚风动、风火痰亢和痰热腑实明显增高(P0.05);而风火痰亢、风痰瘀阻和气虚血瘀型患者抑郁维度增高(P0.01)。PSD发生的证候频率,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风痰瘀阻、风痰火亢和痰热腑实证。结论脑卒中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阴虚风动、风痰火亢证型的焦虑、抑郁程度均高于其它证型,阴虚风动和气虚血瘀证发生PSD的证候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者,对脑梗死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瘀阻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7组,分别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Hey及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ey及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型血浆Hcy水平较其他6型明显增高(P<0.05);痰热腑实型、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的血清hs-CRP水平较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及痰湿蒙神型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液Hcy、hs-CRP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液Hcy、Hs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健康对照者血浆Hey及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ey及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型血浆Hcy水平较其他6型明显增高(P< .05);痰热腑实型、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的血清hs-CRP水平较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及痰湿蒙神型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液Hcy、hs-CRP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液Hcy、Hs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健康对照者血浆Hey及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e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患者120例,按照中医临床辨证分型,随机将其分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肝阳暴亢及阴虚风动5个证型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cy水平,各两组间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不同证型组的Hcy水平相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Hcy水平最高的是风痰瘀阻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结论:高Hcy水平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5个辨证分型中,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最具特异性,临床辨证施治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证侯分类的客观量度。方法本研究对11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中医证类进行分组,观察各证类组病例的血脂、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研究表明,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及气虚血瘀证组脂质变化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0.01),其中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与气虚血瘀证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及痰热腑实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组血压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及阴虚风动证组(P<0.05~0.01)。结论血脂、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类提供客观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中风急性期(发病时间7 d)患者50例,于入院后第1日测定血浆脑肠肽[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水平、中医证型,与阴性对照组对比研究。结果 (1)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血浆MT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痰热腑实组与风痰瘀阻组MLT值较其他证型显著升高;风火上扰组MTL值显著低于其他组。(2)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血浆GA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较风痰火亢组、风火上扰组GAS水平显著升高;风火上扰组GAS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3)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血浆CCK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气虚血瘀组CCK水平较风火上扰组显著升高。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部分证型血浆脑肠肽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患者首次发病后1 年内中医证候与地区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北方地区受试者以气虚证、内火证和痰湿证为主,华中地区以气虚证为主,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以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北方地区内火证的比例明显高于华南地区,北方地区痰湿证的比例明显高于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血瘀证的比例明显低于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结论:内火证和血瘀证的分布受地区因素影响显著,存在南北差异,北方地区以火为主,而华南地区以瘀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阿司匹林抵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关系以及中药活血胶囊对阿司匹林抵抗血瘀型患者的影响,为有效降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提供预测和治疗新思路。方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需服用阿司匹林的310例患者通过专家商讨确定其所属中医证型,随访两年;并在临床研究前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将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血瘀型的37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空白对照组(13例)、活血胶囊治疗组(12例)、活血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12例)。用以研究活血胶囊改善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结果心血瘀阻型发生阿司匹林抵抗(28.5%)明显高于寒凝心脉型(10.0%)、痰浊内阻型(16.7%)、心气虚弱型(15.9%)、心肾阴虚型(15.0%)和心肾阳虚型(20.0%),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瘀阻型患者服用活血胶囊3个月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活血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瘀阻型患者更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活血化瘀方药活血胶囊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能够明显降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医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临床路径。方法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年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的临床路径治疗30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简称路径组),对比2010年同期30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与费用(简称传统组)。结果路径组在NIHSS量表分、生活能力、疗效以及除治疗费与检查费以外的全部费用均优于传统组(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路径的疗效满意,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狭窄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69例入选的患者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中医辨证分型分别分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对各组Hcy进行比较。结果: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P<0.05),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高于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P<0.05),且三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阳上扰型患者Hcy水平低于痰浊中阻和气血亏虚型(均P<0.05)。结论:血浆Hcy的异常增高是颈动脉狭窄的一个危险因素,也是气血亏虚证和痰浊中阻证的主要血液理化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火瘀夹杂证与凝血因子的关系.方法:对124例高血压低中危、288例高血压高危和157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证候要素评分,将患者分为火瘀夹杂证组、火证组、瘀证组、无火无瘀证组,检测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康复对不同证候中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期中风患者共155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候进行分组,风痰瘀阻型107例,风火上扰型15例,风痰火亢型17例,气虚血瘀型16例。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时程为2周。采用改良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水平,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60日不同时点的指数变化,比较各组疗效。结果各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但以风痰瘀阻证组提高更明显,气虚血瘀组及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组效果较差。结论不同中医证候的中风病患者康复效果不同,应建立辨证的个体化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后(PCI)气虚血瘀证与CYP2C19*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405例行PCI成功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后1周是否有气虚血瘀证表型分为气虚血瘀组(167例)和非气虚血瘀组(238例),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PCR-RFLP基因分析方法检测CYP2C19*2基因多态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气虚血瘀组CYP2C19*2基因突变型(GA+AA)明显高于非气虚血瘀组(χ2=15.9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非气虚血瘀组为参照系,调整诸混杂危险因素后,CYP2C19*2基因突变型(GA+AA)的相对危险度(OR)为2.465,95%Cl:[1.328,4.575],P=0.004。结论:冠脉介入术后CYP2C19*2基因突变患者可能易患气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后1年内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内火证、内风证、痰湿证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血瘀证、内火证、气虚证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阴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证候要素相互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的主要集中于风、火、痰等实证上,“标实”之证易于相兼。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与外周血干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及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