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1993年10月至1997年1月,应用电视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术128例,无一例胆道损伤并发症.128例中有12例因Calot三角区严重粘连或胆囊完全萎缩或因既往手术史而致腹腔内广泛粘连而中转开腹,1例放置腹腔引流管,但24小时仅引出不足10ml淡血性液体,全组病例无一例胆道损伤,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后住院3天-7天,约10天可恢复正常工作,这一高新科技手术适应于腹腔和胆囊周围无广泛粘连的病例,其最大的优点是创伤小,疼痛轻微,胃肠道功能恢复陕,康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刀结合术中胆道造影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行超声刀结合术中胆道造影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于术后第2天拔出腹腔引流管,术后第3天出院,随访至少3个月,无胆漏、出血或胆管损伤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刀结合术中胆道造影行胆囊大部切除术对Calot三角解剖困难的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微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3年5月82例微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因胆囊三角严重粘连、或胆囊管解剖异常、或Mirizzi综合征,致使微小切口直视下无法辨认解剖胆囊管、肝总管和胆总管而中转开腹手术。全组无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无痛或微痛,6~10小时可离床活动,12~24小时进饮食,2~5天,平均3天痊愈出院。结论 微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严格选择手术病例,确定正确位置的手术切口,术中细心解剖胆囊三角,时刻警惕解剖及病理异常,正确使用钛夹和处理胆囊管,避免肝门附近使用电刀及电凝,适时中转开腹手术是预防胆管损伤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LC中胆囊管结石的诊断、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该组216例胆囊管结石行LC,在结石远段胆囊管上钛夹,将结石推入胆囊内或直接切开胆囊管取石,行术中胆道造影37例,胆道镜检查取石14例,放置T管51例,放置腹腔引流管14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胆漏;2—4d后拔除腹腔引流管,2—6周拔除T管。3例分别于术后1,3和10d出现腹痛,B超发现结石掉入胆总管,行EST取出结石。结论胆囊管结石在LC术中越来越多见,正确诊断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必要时行术中胆道造影及胆道镜检查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胆管为导向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guided by the bile duct,LCGB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4月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4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alot三角的解剖以胆管(胆总管和肝总管)为标志,沿胆管右侧壁,分别显露胆总管、胆囊管、肝总管及胆囊动脉,于近胆管处夹闭胆囊管(不保留胆囊管),切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后切除胆囊。结果:456例LC患者中,451例顺利完成LCGBD,完成率为98.9%。5例(1.1%)因三角区致密粘连、Mirrizzi综合征、胆道变异或出血未能完成LCGBD。术中发现各类管道变异75例,胆囊管微小结石32例。无胆道损伤、腹腔内大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无再次手术病例。2例因胆道变异或胆囊床出血中转开腹,术后并发腹腔残余感染3例,剑突下穿刺孔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3~45个月,平均(25.1±14.6)个月,未发现胆管狭窄、胆道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LCGBD安全、可行,更加便于解剖Calot三角内各管道结构和发现解剖变异,有利于降低胆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颈管部结石嵌顿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技巧。方法对128例胆囊颈管部结石嵌顿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行LC成功116例,12例因胆囊三角区炎症严重水肿增厚形成"冰冻"样粘连而中转开腹。全组无胆道损伤、胆汁漏、术后胆管炎及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灵活运用LC的手术技巧是处理好胆囊颈管部结石嵌顿行LC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直视微创手术技术在复杂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直视微创手术技术应用于复杂肝外胆道手术,降低生理干扰、减少并发症。方法采用直视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器械,相对固定的手术步骤、技巧,施行胆囊三角区和胆囊床微创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和胆总管的微创操作技术。结果本组137例复杂肝外胆道手术均在直视微创下完成。胆囊切除手术切口2.5~4.0 cm(平均3.8 cm),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手术切口4.0~5.0 cm(平均4.5 cm);除1例因胆道损伤于术后第11天行剖腹探查,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以外,其余无胆道损伤、术后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无痛或微痛。结论直视微创肝外胆道手术技术创伤小、适应证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5年3月一2010年3月的2,287例胆囊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急性胆囊炎发作病例260例。结果2,280例成功完成LC,中转开腹手术7例,其中因Calot三角解剖不清、周围致密粘连5例,结石嵌顿于胆囊管1例.手术早期出血1例。术后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l例为胆道狭窄胆道损伤,另l例为胆道损伤。结论只要能把握手术时机及注重手术技巧,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是一项安全、高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前、术中技术环节进行护,分离、止血,胆囊床处理方法作了改进。结果腹腔镜完成探讨。方法2002年6月至2003年7月行LC126例,术前不插胃管,术中对胃十二指肠保手术125例,中转开腹1例,无胃肠及胆道损伤、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不插胃管LC安全可行,灵活使用纱布,有助于防止胃十二指肠损伤,协助分离粘连、止血等;胆囊床不作广泛电凝处理,可避免肝内胆管热传递损伤。不致造成继发出血。  相似文献   

10.
医原性胆道损伤是发生于胆囊切除术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有关其预防措施及早期处理 ,已有不少论述[1] ,但对损伤后期造成再次胆道手术的原因及对策却少有文献报道。自 1990年 3月至 1999年 2月 ,作者等诊治胆道损伤后期因既往手术失败而再行肝肠盆式Roux Y内引流术病例 6 1例 ,术后平均随访 3.0 4年 ,无一再需胆道手术 ,效果良好。本文就既往手术失败的原因和再手术对策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1例 ,男 18例 ,女 4 3例 ,平均年龄 4 5.6 5(2 3~ 6 7)岁。胆道损伤发生于开腹胆囊切除术 (OC) 56例 ,占 91.8% ,腹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病程小于1个月的36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卒中后规范化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每次治疗45min,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3周;对照组则辅以与观察组相同时间、相同强度但无镜像反射面的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Wolf运动评价量表(WFMT)、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分期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对患者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3周治疗及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FMA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其WMFT评分也明显增高(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2个月时其下肢FMA评分和FAC分级指数均明显进步(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Brunnstrom分期也明显改善(均P<0.05),但下肢Brunnstrom分期与同期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经3周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及下肢MAS评级指数均无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早期介入镜像疗法能明显加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手功能恢复进程,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亦有改善作用,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级运动想象疗法(G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16)。对照组患者仅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每日30min的分级运动想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患侧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采用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Fugl-Meye下肢运动评估量表(mFMA-LE)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步行相关改良Barthel指数(wr-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的下肢Brunnstrom分期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无变化,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mFMA-LE、wr-MBI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分级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盆减重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观察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骨盆减重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针对性的平衡和步行训练。在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下肢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观察组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盆减重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平衡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结合作业疗法(OT)治疗后卒中患者的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卒中后伴上肢偏瘫患者47例,按Brunnstrom分期量表分为3期组(12例)、4期组(15例)、5期组(20例),进行低频r TMS结合OT治疗15 d。在治疗前、治疗后及30 d随访时对受影响的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及30 d后随访发现MAS评分和WMFT评分明显下降(P<0.01),FMA评分明显提高(P<0.01),4期组最明显。同时发现偏瘫上肢痉挛改善的患者较未改善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更明显。结论:卒中后伴有上肢偏瘫的患者经低频r TMS结合OT治疗15 d后可明显改善受损上肢的偏瘫和运动功能,其中Brunnstrom偏瘫分期为4期的患者受益最明显。且改善受损上肢的痉挛症状有助于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评定时期不同而Brunstrom分期相同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纳118例早期脑卒中患者,均进行Brunstrom评定,将下肢功能处于Brunstrom Ⅲ期的患者38例作为A组;剩下的80例1个月后再次评定,并将其中评定为Brunstrom Ⅲ期的患者34例作为B组。2组患者均在病情稳定(〈2周)时均配合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6个月后2组再行Brunstrom末期评定,了解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A组Brunstrom评分达Ⅵ期的患者比例率明显高于B组(47.5%与8.8%,P〈0.01)。结论:Brunstrom Ⅲ期出现得越早,恢复潜力越大,预后越理想。  相似文献   

16.
健肢功能活动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健肢功能活动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60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进行健肢针对性的运动。比较训练前后患者的Brunnstrom分级、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健手的功能变化。结果治疗5个月后,观察组Brunntrom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健侧上肢能力评价观察组均评为实用手A,对照组实用手A41例,实用手B39例;观察组Barthel指数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肢功能活动与患肢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抑郁发生密切相关。健肢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ithin the first 10 weeks post onset the most robust variables in the prediction of recovery of independent gait at six months post stroke. DESIG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UBJECTS: One hundred and one first ever ischaem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 patients. None of these patients were able to walk at onset and all suffered from a marked hemiplegia. SETTING: Twenty-four determinants, possibly related to recovery of gait at six months, were measured within 14 days following stroke onset. Based on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ies (FAC) independent gait was classified into present (FAC > or = 4) or absent (FAC < 4). B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select determinants. Only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during the entire 10-week period were used for further weekly multivariate logistic prediction modelling of independent gait at six months post stroke. RESULTS: After six months post onset 62% (N = 63) regained independent gait. Age, Barthel Index, Trunk Control Test, Motricity Index of arm and leg, Brunnstrom Fugl-Meyer stage of leg motor recovery, and type of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in bivariate analysis, but age of patient and Barthel Index were the most robust determinants in the final prediction model. Weekly re-evaluation produced sensitivity values between 89% and 96% and specificity values between 53% and 62%. CONCLUSION: In initially non-ambulatory stroke patients age and Barthel Index were the most robust variables during the first 10-week poststroke period in the prediction of independent walking at six months. However, prediction of non-ambulation at six months proved to be less accurat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编的棍棒操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 例脑卒中早期上肢处于Brunnstrom Ⅰ~Ⅲ级,同时未出现肩痛、手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棍棒操,30 d 为1 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 个疗程后肩痛的发生率、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 个疗程后观察组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D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编的棍棒操能降低脑卒中后患者肩痛的发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最终提高患者ADL,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83例首发脑卒中,在恢复期(发病3个月以上)接受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前后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比较。结果经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患肢Brunnstrom分级和ADL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对20例急性脑血管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3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法及Barthel指数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发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上肢、下肢)及ADL能力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