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含手部)Brunnstrom III期促分离运动的影响。方法:将102例Brunnstrom分期为III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上肢作业训练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运动想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U)、Lovett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MAS)、上肢Brunnstrom分期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U及Lovett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肩臂及手部BrunnstromIV~VI期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含手部)Brunnstrom III期促分离运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时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进行下肢评定,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步行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otricity指数(MI-L)进行下肢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BI、MI-L、BBS、MA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8周及12周后,观察组FMA、BI、MI-L、BB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MAS得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呈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盆减重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观察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骨盆减重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针对性的平衡和步行训练。在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下肢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观察组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盆减重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平衡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各59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康复治疗。人院24h内、8周、16周时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治疗8周及16周后,2组Brunnstrom分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除病程≤1个月的患者治疗16周时外,其余患者Brunnstrom分期比较,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短期内更能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提高,优于神经康复治疗技术,能促进病程长久的卒中患者更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想象足背屈训练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下肢偏瘫病人60例,随机分为被动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被动训练组给予手法足背屈训练,联合训练组同时进行想象足背屈和手法足背屈训练,连续训练6周;采用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对病人治疗前后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病人Brunnstrom分期、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FMA和MBI评分指标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病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能促进患侧下肢的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蔡敏克  马玲  郑跃  王哲伟 《护理与康复》2015,14(11):1054-1057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 Ⅲ期促分离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运动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利用治疗前后患者的FMA-U评分和治疗后患者的上肢Brunnstrom分期情况来评价患者的分离运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MA-U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 Ⅲ期促分离运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级运动想象(GMI)疗法联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GMI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每日1 h),GMI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将常规作业治疗由每日1 h降为每日30 min,另增加每日30 min的分级运动想象疗法。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组块测试(BBT)、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量表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2组患者患肘最大等长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并计算相应的共同收缩率(CR)。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上肢Brunnstrom分期、手Brunnstrom分期、BBT以及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和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GMI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上肢Brunnstrom分期、手Brunnstrom分期、BBT以及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和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分别为(40.53±5.48)分、(3.67±0.72)分、(3.00±0.54)分、(4.47±1.13)个、(14.97±4.09)%、(29.42±6.04)%,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分级运动想象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4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的Brunnstrom分级、FMA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人龙  李响  张洪蕊  孙亚鲁 《中国康复》2021,36(11):673-676
目的:观察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存在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科相关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包含常规步行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与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步行速度测试(10MW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蒙哥马利和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对患者的步行功能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下肢FMA、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HAMD-17和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与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范利  杨坚  张颖  刘功亮 《中国康复》2017,32(1):10-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ADL训练以及传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配合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IODEX system-3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NRS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来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疼痛。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NRS疼痛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伸肌力,且不会加剧肌肉痉挛和肩关节疼痛,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和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分开进行),观察组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功能性步行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辅助下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腕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脑卒中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和常规手工作业治疗,试验组在每天手工作业治疗时及休息时佩戴复合式腕手矫形器。常规手工作业治疗每次30 min,每天2次,共14 d;非训练时间佩戴矫形器每天累计5 h,共14 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上肢和手)、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腕手)评定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腕关节肌张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MAS分级、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FMA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Z| > 3.420, P< 0.01),且试验组FMA和MBI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Z = -2.895, t = 4.331, P< 0.01);两组Brunnstrom分期、MAS分级在治疗前后均无改变(P> 0.05)。结论 佩戴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腕手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结合等速测试仪探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FES组及安慰刺激组(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及康复治疗.F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安慰刺激组给予无电流输出的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OT训练系统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4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以及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与数字OT训练系统治疗。治疗前后采用采用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61项版、Gesell量表中的精细运动发育年龄(DA)、改良Ashworth量表(MAS)以及数字OT训练系统中《运动控制训练报告》中的平均重合度、最快反应时间这两个指标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FMFM评分、DA值及平均重合度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MAS等级程度和最快反应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最快反应时间更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MAS等级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OT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拟证实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上肢执行功能性活动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活动,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游戏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分(FMA-UE)、改良巴氏指数(MBI)及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评估,并采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在肘关节做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同步记录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2组患者均进行MBI随访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2组FMA-UE及MBI、MAL运动频率及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FMA-UE、MAL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时,2组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结束时(均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iEMG和RMS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结合作业疗法(OT)治疗后卒中患者的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卒中后伴上肢偏瘫患者47例,按Brunnstrom分期量表分为3期组(12例)、4期组(15例)、5期组(20例),进行低频r TMS结合OT治疗15 d。在治疗前、治疗后及30 d随访时对受影响的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及30 d后随访发现MAS评分和WMFT评分明显下降(P<0.01),FMA评分明显提高(P<0.01),4期组最明显。同时发现偏瘫上肢痉挛改善的患者较未改善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更明显。结论:卒中后伴有上肢偏瘫的患者经低频r TMS结合OT治疗15 d后可明显改善受损上肢的偏瘫和运动功能,其中Brunnstrom偏瘫分期为4期的患者受益最明显。且改善受损上肢的痉挛症状有助于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微峰  马跃文 《中国康复》2016,31(3):183-186
目的:观察头颈部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头颈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测定(MMT)对躯干及偏瘫侧髋的屈、伸肌群进行评定,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及运动功能量表(FMA)分别评定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躯干及患侧髋的屈、伸肌群肌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及6周后,2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6周后,观察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颈部训练能有效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rTMS假刺激治疗,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1Hz 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1Hz rTMS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上肢F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MAS评分以及F波潜伏期、波幅、Hmax/Mmax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rTMS治疗组明显低于伪rTMS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但rTMS治疗组的FMA-UE、MBI评分与伪rTMS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联合针灸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上肢单瘫恢复期伴有上肢屈肌肌张力增高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针灸组、ESWT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针灸组另予针灸治疗,ESWT组另予ESWT,联合组另予针灸联合ESWT治疗,连续治疗4周。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评定法上肢部分(U-FMA)和Barthel指数(BI)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上肢屈肌痉挛情况、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各组MAS、U-FMA、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各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U-FMA、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ESWT组、针灸组,U-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ESWT组、针灸组(P0.05)。结论:ESWT联合针灸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