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胃癌前病变(PLGC)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热毒和血瘀是本病的发病及病机演变的关键。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运用解毒活血法治疗PLGC6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299-2301
文章就活血化瘀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疗效作用从中医发病学及病机理论、临床症状及内镜下征象、与血瘀证相关的微观指标及活血化瘀方药的药理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认为瘀血为PLGC主要发病机制,其临床症状和内镜下征象常见有血瘀表现,与血瘀证相关微观指标的异常变化影响着PLGC的发生和发展,活血化瘀法作为PLGC的治疗大法有其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其发挥的疗效作用是建立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并与所含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前病变(PLGC)向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在此前的研究中,认为毒瘀交阻是发生PLGC的主要病机,采用具有解毒化瘀作用的金果胃康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故本文从"毒瘀交阻"理论探讨辨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癌前状态之一,伴有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时,视为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积极进行胃癌前病变的防治,逆转其癌变,阻断胃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脾虚毒损胃络"是CAG癌前病变的基本病机,将健脾通络解毒法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防治,为临床CAG、PLGC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同时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正>胃癌是消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其病因病机繁杂,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PLGC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题组经前期研究表明:胃安散在临床上治疗PLGC疗效确切、安全方便[1-2],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项目从临床试验及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验证胃安散的临床疗效,另一方面拟从p16基因甲基化的角度来探讨胃安散治疗PLGC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香连复胃汤治疗胃癌前病变8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指胃黏膜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及不完全性肠化生.临床和实验观察表明,PLGC有明显恶变倾向,某些类型的异型增生可能演变成胃癌.PLGC是胃黏膜从正常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对PLGC的研究和治疗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2008年,我们自拟香连复胃汤治疗PLGC 85例,并与胃复春治疗6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黏膜屏障功能在胃癌前病变(PLG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胃黏膜屏障的损伤修复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增殖失衡及各种神经介质和体液调节关系密切,胃黏膜屏障损伤程度又与PLGC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脾虚络阻毒损”是PLGC胃黏膜屏障损伤的基本病机特征.其中脾胃虚弱是PLGC胃黏膜屏障损伤的发病基础,胃络瘀阻、毒损胃络是贯穿PLGC胃黏膜屏障损伤的关键病理因素.健脾通络解毒法是PLGC胃黏膜屏障损伤修复保护的重要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认为肝郁脾虚,胆胃失调是慢性胆囊炎关键病机之一。以自拟金威逍遥汤疏肝健脾,调和胆胃,经治183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显效率为57.92%,有效率为38.80%,总有效率为96.72%。此方对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预防急性发作,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胃癌前病变(PLGC)是正常胃黏膜组织发生病理学癌变的异常过程,是胃癌发生前的必经阶段,亦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切入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PLGC的发生发展过程,当Wnt信号通路激活时,β-catenin向核内聚集,诱导原癌基因异常表达。中医药治疗PLGC疗效肯定,且查阅大量文献表明中医药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因此,从中药及针灸两方面着手,将中医药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PLGC的理论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从而提出中医药疗法调控该信号通路治疗PLGC的问题及思考,为治疗PLGC及预防胃癌发生的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并为PLGC的中医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胃癌前病变(PLGC)是指胃黏膜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及不完全性肠化生。临床和实验观察表明,PLGC有明显恶变倾向,某些类型的异型增生可能演变成胃癌。阻断和逆转PLGC的发展,是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西医尚无公认的特效药物和方法,而中医药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前景。我们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研制成解毒和胃汤治疗PLGC,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癌前病变(PLGC)是以胃黏膜萎缩、固有腺体减少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炎性疾病,控制PLGC炎癌转化对于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PLGC包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具有病程日久、缠绵反复的特点。纵观各医家之见解,笔者认为PLGC以脾胃气虚为本,痰凝血瘀为标。同时提出PLGC治疗应以补气活血为基本大法,既顾护脾胃之气,又祛除胃部邪气,从而达到改善胃黏膜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控制炎症向癌症转化的治疗效果。以补气活血为视角阐述PLGC炎癌转化,注重个体化差异,辨证论治,从中医学角度阐述PLGC的科学内涵,为预防及治疗胃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截断疗法"是指对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应先证用药,早期截断病情的传变,遏制疾病的发展。慢性病的发展亦有一定趋势,因此认为"截断疗法"同样适用于胃癌前病变等慢性病的防治。爵床的清热解毒、利湿消积、活血生新功效,切合胃癌前病变的关键病机(瘀毒内郁),临床安全有效,可作为截断胃癌前病变自然发展和迁延的专病专药。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常由胃癌前病变(PLGC)进一步发展而来。胃癌前病变的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PLGC分为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两种,尤其是中重度异型增生。轻度Dys约15%~30%会进展为重度Dys和/或腺癌,而重度Dys的病人有60%~80%发展为胃癌。有效干预PLGC,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对防治胃癌有积极意义。中医学将PLGC归为"胃痞",属本虚标实之证。从微观上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阳道实,阴道虚"高度概括了脾与胃的发病特点,但历代医家对此句注解不一。联系《黄帝内经》解读"阳道实,阴道虚"的涵义,认为"阳道实,阴道虚"是从脾胃阴阳相合的角度强调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而脾虚胃实易共同为病,并进一步指出脾虚胃实共同为病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07-210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方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方面文献进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PLGC具有较好的疗效优势,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病因病机认识的多样性,辨证分型的杂乱性,临床诊断标准的不统一性,同时对PLGC癌变趋势的预测研究相对较少,以及PLGC模型构建方法存在瑕疵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病因病机、治则、遣方用药、疗效评价等角度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文献进行综述。中医学认为PLGC的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虚,标实有血瘀、气滞、毒邪、痰凝、湿阻等。针对PLGC不同病机,多个学术团队研发出了多个经验方,在PLGC治疗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疗效评价规范性等问题,有待整合国内外优势研究力量,集中开展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做出中西医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胃癌前期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病理学概念,是指更容易发生癌变的组织病理变化,癌前病变主要是指中、重度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目前,中医对PLGC的病机多样性的辨证已渐趋一致,认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为病之根本,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则有气滞、血瘀、热毒等,其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相关联.但另一方面,仍缺少对PLGC中医证候、治疗方法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未得到临床长期的追踪和微观检验的肯定.故促进PLGC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推动PLGC中医辨证标准化、规范化,找出疗效确切、便于推广的中医治疗方药,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防治胃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关键预防环节,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复杂,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情志为五脏所主,情志过激尤伤肝脾,七情六郁均可影响胃癌前病变的转归,其中以忧、思、郁、怒四者最为常见。胃癌前病变发病与肝关系密切,肝郁气滞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特点和向胃癌发展演化的关键病机,因此胃癌前病变多从肝论治。情志疗法包括五行音乐法、移精变气法、七情相胜法、言语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其顺应"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发展模式,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特色情志疗法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加强胃癌前病变患者心理疏导,有助于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以期为胃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体质学说在胃癌前病变(PLGC)、分期辨证论治及疾病进一步转变中,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中医体质学说来研究PLGC,为其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因素,能减少PLGC向胃癌的转变。我们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PLGC的防治之法。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该病病程较长,初期往往并无特殊不适。随着病情进展,多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CAG作为胃癌前疾病的一种,若不予以重视和及时治疗,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较大。研究发现,高浓度胆汁酸患者的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肠道菌群作为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被发现在胆汁酸的合成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胆汁酸代谢形成密切相关的胆汁酸-菌群轴或与CAG的发生及进展有关,甚至可导致胃癌。中医认为,脾虚血瘀是CAG的核心病机,胆汁酸-菌群轴与CAG的相关性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以“胆汁酸-菌群轴”为切入点,探讨CAG脾虚血瘀证的病机内涵,以期进一步认识CAG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