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在红 《中外医疗》2012,31(17):41-42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45例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特点和预后特点。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为80.0%(36/45).死亡率为20.0%(9/45)。生存组患者的尿蛋白定量、SCr含量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CCr、C3的含量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狼疮性肾炎合并其他受损的器官数目越多,患者的死亡率越高。结论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合并多器官损害者。  相似文献   

2.
李斌  张跃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233-234,247
目的探讨25例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25例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和预后特点。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为80%,病死率为20%。生存组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可溶性补体受体(human soluble complement receptor,SCR)含量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CCR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CCR receptor,CCR)、C3补体的含量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狼疮性肾炎合并其他受损的器官数目越多,患者的病死率越高。结论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覃贵铭 《柳州医学》2005,18(3):146-147
目的研究分析狼疮性肾炎(LN)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住院治疗的LN59例,进行医院感染因素分析。结果狼疮性肾炎医院感染部位常见于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和消化道,分离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为主;狼疮性肾炎医院感染率为60.6%,病情恶化的13例中12例并发感染,其中6例直接死于严重感染;狼疮性肾炎临床活动、病理类型呈Ⅲ、Ⅳ型者医院感染率较高,狼疮性肾炎激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亦与医院感染显著相关(P<0.01);激素合并免疫抑制剂治疗,感染率较单用激素明显增高(P<0.01),而常规量激素联合环磷酰胺间歇冲击治疗,较大剂量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医院感染率高达60.6%,这与狼疮临床、病理活动,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长期住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病理与临床活动性以及实验室检查的关系.方法 对49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肾活检及病理分型,分析各病理类型的临床活动性,实验室检查以及肾脏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病理学异常,Ⅳ、Ⅴ型临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症,而Ⅱ、Ⅲ型多以隐匿性肾炎为主要表现;NIH、BI指标不仅能反应病理损伤情况,且与临床重要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几乎所有病理积分以及重要的临床指标均提示Ⅳ型狼疮的活动性较强.结论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活动性、实验室检查有一定联系;根据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活动性积分、实验室检查可以大致推测其病理类型,估计肾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理类型及病因分布,进一步评价肾活检在肾脏病诊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血肌酐>178μm o l/L且具有肾穿刺适应证的患者行B超引导下经皮肾活检,并作光镜、免疫病理检查及结合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3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穿刺均能成功取得肾小球,标本合格率为95.7%。经病理分析,硬化性肾炎仅3例(13.0%);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2例(52.2%),其中IgA肾病6例、轻微病变性肾炎1例、膜性肾病1例、增生硬化性肾炎2例、新月体肾炎2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6例(26.1%),其中狼疮性肾炎5例、高血压性肾损害1例;另外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急性排斥反应各1例(各4.35%)。并发症为肉眼血尿2例,肾周血肿1例。未发生误穿其他脏器、感染及严重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肾活检是可行的,它有助于明确病因及病理类型,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讨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因素和发病机理,对13例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竭的病因资料进行了分析。病因明确者8例,其中急性间质性肾炎4例、急性血容量不足2例、急性血容量不足加降压过度1例、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1例,病因不明者5例。分析表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低血容量、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肾间质水肿、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等因素是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狼疮性肾炎伴狼疮危象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收集了符合狼疮性肾炎伴狼疮危象的患者37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狼疮性肾炎并发狼疮危象其病理类型以WHOⅣ型或WHOV型为主,其诱因有感染、不规则的激素治疗、劳累及过度日晒,在甲基强的松龙和环磷酰胺联合冲击治疗的同时,配合必要的血透或腹透,总有效率为59.46%,死亡率为29.73%。结果表明其预后与病理类型、大量蛋白尿,C3以及病变累及脏器的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早期临床表现、生化与病理指标与患者5年肾功能稳定率的关系,为指导临床预后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55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生化、病理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病程初期的24h尿蛋白定量越高,间质炎症、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越严重,慢性病变越严重,则肾功能恶化危险性越大。结论24h尿蛋白定量、间质炎症、间质纤维化程度及小管萎缩,是能够提示狼疮性肾炎5年肾功能稳定率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隐源性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和肾活检病理改变,揭示其病因、影响因素及转归预后,提高急性肾衰竭诊治水平。方法对80例急性肾实质性疾病所致的急性肾衰竭进行临床分析,并作肾活检进行病理研究,同时给予治疗。结果临床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8例,狼疮性肾炎12例,急性肾炎综合征15例,慢性肾炎12例,紫癜性肾炎5例,药物性肾病4例,妊娠期肾病2例,血管炎2例。系膜增殖性肾炎19例,狼疮性肾炎16例,新月体肾炎10例,急性间质一小管病变7例,膜、增生性肾炎5例,膜性肾病2例,IgA肾炎6例,紫癜性肾炎7例,硬化性或增生硬化性肾炎7例,微小病变性肾病1例。治愈21例,缓解或部分缓解49例,无效5例,死亡5例。结论隐源性急性肾衰竭以肾小球病变占绝大多数,病理表现为肾小球损害且多合并肾间质一小管损害,激素疗法与透析联合治疗可使多数肾功能衰竭得到恢复,尽早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误诊原因.方法:分析入院前诊断与经临床治疗后诊断的符合率.结果:经临床治疗及肾活检证实9例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存在误诊.2例为药物中毒;2例为狼疮性肾炎;3例为肾小球轻微病变;2例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结论:临床上有部分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被误诊,在诊断困难时应做肾活检,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与方法通过对25例狼疮性肾炎并急性肾衰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病人均属狼疮活动状态,肾脏病理改变以Ⅳ型较多见,且预后还与受累脏器的多少及损害程度相关。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及环磷酰胺联合冲击治疗,总有效率60%。结论 狼疮性肾炎并急性肾衰是肾科的危重症,而早期的强有力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1 096例肾脏活检病理类型总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敛  吴雄飞  余荣杰  赵洪雯  干磊  陈丽萍 《重庆医学》2006,35(18):1676-1678
目的回顾性总结1096例肾活检的病理结果.并分析其类型。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4月间1096例肾脏活检的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IgA肾病284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5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92例.特发性FSGS77例,硬化性肾炎66例,膜增生性肾炎41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15例.新月体肾炎7例,微小病变4例;狼疮性肾炎111例.紫癜性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11例,肾脏淀粉样变性9例.慢性间质性’肾炎25例.急性肾小管坏死21例.急性间质性肾炎7例.高血压肾病21例,血管炎、先兆子痫、Alport综合征及Goodpasture综合征各1例。20例移植肾有12例为急性排斥病变.8例为慢性移植肾病。结论原发性贤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原发性疾病主要以IgA肾病最为常见;继发性疾病仍以狼疮性肾炎为主。  相似文献   

13.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在小儿肾脏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ELISA方法对255例不同肾脏疾病患儿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各种肾脏疾病尿RBP水平高低不同,狼疮性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最高,其次为肾病综合征、乙肝肾及急性肾小球肾炎,对17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尿RBP动态观察,结果发现尿RBP在活动期最高,随着尿蛋白下降和阴转而逐渐减低至正常。对55例不同病理类型肾脏疾病患儿进行尿RBP检测,结果发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最高,增殖性肾炎其次,而膜性肾病和微小病变升幅最低。结果提示尿RBP能准确敏感地反映肾脏病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的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ANC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6l例LN患者。使用ELISA法将其分为ANCA阳性和ANCA阴性两组,分别为53例和208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标准数、狼疮活动度(SLE-DAI)评分、症状、体征、并发症和各种常规、生化、免疫学检查以及病理结果、随访结果。结果 ANCA阳性组中浆膜炎(75.5%)、急性肾衰(64.2%)、心肌炎(30.2%)、神经精神症状(26.4%)、肺出血(7.5%)明显高于ANCA阴性组(P〈0.05);同时ANC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在SLE-DAI评分、诊断标准数、血沉、血红蛋白(≤11g/dl)、抗Sm、补体C3、γ球蛋白、IgG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NCA阳性组中病理以Ⅳ型LN(67.9%)为主,慢性指数(CI)、新月体形成、肾小管萎缩、微血栓与ANCA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方面ANCA阳性组死亡率高于ANCA阴性组(P〈0.05)。结论 ANCA的定性分析有助于判断LN患者病情活动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患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硝基苯酚比色法和乳胶凝集法分别检测36例狼疮肾炎和20例健康对照者尿NAG、FDP及血肌酐水平.结果:狼疮肾炎患者肾功能正常组尿NAG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狼疮肾炎患者肾功能不全组尿NAG水平较肾功能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而且尿FDP阳性组的患者尿NAG升高更明显.结论:狼疮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在肾功能正常时已发生,伴肾小球内高凝血状态时,小管病变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沂蒙山区肾小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14例肾小球疾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患者男性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67.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6.2%,小管间质病变的59%,终末期肾脏疾病的72%。狼疮性肾炎(LN)以女性居多(86.7%),余均为男性,占多数。肾小球疾病的高发年龄为20~39岁,其中IgA肾病(IgAN)、系膜增生型(MsPGN)、局灶阶段硬化型(FSGS)、IgM肾病(IgMN)、膜增生型(MPGN)、LN、慢性肾炎(CREGN)和抗GBM肾炎最多见于20~29岁。EnPGN型、紫癜型肾炎(HSPN)高发年龄为13~19岁,膜性肾病(MN)为30~49岁,骨髓瘤和血管炎为40~49岁,糖尿病肾病(DN)和淀粉样变性为50~59岁。本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尿检异常(38.2%),依次为肾病综合征(NS)(25.4%),肉眼血尿型(16.4%)、慢性肾衰(CRF)(8.1%)、急性肾衰(ARF)(6,4%)、高血压型(3.2%)、急性肾炎综合征(ANS)(1.4%)、急进性肾炎综合征(RPGN)(0.9%)。NS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MsPGN(34.3%)和MN(14、0%)。尿检异常最常见于IgAN(30.1%)和MsPGN(28.0%),急性肾炎综合征(ANS)主要为EnPGN(78.4%),ARF为急性间质性肾炎(28.2%)和急性肾小管坏死(14.5%),RPGN为新月体肾炎(62.1%)。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男性青壮年为高发人群,尿检异常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沂蒙山区病人有自己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7.
聂莉芳教授将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分为急性期与迁延期,分期论治。扶正注意益气药与滋肾药的恰当比例,祛邪时注重清肺通便、解毒利咽及凉血化斑三个环节。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迁延,与机体的高敏状态、过敏原的存在、上呼吸道的感染、扁桃体炎等诱因,皮肤紫癜反复发作及肾脏损害等多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中重视改变患者过敏体质,截断诱发因素,辨识肾脏受累的侧重面,分清急性期与迁延期的治疗重心,结合患者个体证候的动态变化,坚持长期治疗等多环节干预。从而达到控制紫癜复发,减轻或治愈肾脏病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