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猫爪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猫爪草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1H-NMR和13C-NMR等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1)、白杨素(2)、短叶松素(3)、短叶松素-3-乙酸酯(4)、高良姜素(5)、乔松素(6)、芦丁(7)、咖啡酸(8)、5-羟基麦芽酚(9)、丁基-2-甲酰基-5-丁氧甲基-1H-吡咯-1-丁酯(10)、4-[甲酰基-5-(羟甲基)-1H-吡咯-1-基]丁酸(11)、β-谷甾醇(12)。结论 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猫爪草中分离得到,均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异牡荆苷(2)、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3)、芹菜素-3′-甲氧基-7-O-芸香糖苷(4)、槲皮素(5)、金丝桃苷(6)、异槲皮苷(7)、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0)、圣草次苷(11)和圣草素(12)。结论化合物1~11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3.
李斯达  褚晨亮  崔婷  詹若挺  高幼衡 《中草药》2017,48(6):1076-1079
目的研究三桠苦Melicope ptelefolia茎枝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ESI-MS等现代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三桠苦茎枝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豆甾-3,5-二烯-7-酮(2)、β-谷甾酮(3)、(24R)-乙基-3β,5α,6β-三羟基胆甾烷(4)、dihydroxanthyletin(5)、正二十烷酸甲酯(6)、大黄素(7)、(+)-marmesin(8)、rudicoumarin C(9)、3-(2′,3′-二羟基)异戊基-7-羟基香豆素(10)、4-甲基喹啉酮(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三桠苦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三桠苦素D。  相似文献   

4.
紫丁香籽外壳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兰  章钢峰  董丽巍  赵明  张树军 《中草药》2010,41(10):1598-1601
目的研究紫丁香Syringa oblata籽外壳醋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薄层色谱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11个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为丁香苦素A(1)、丁香苦素B(2)、丁香苦苷(3)、橄榄苦苷(4)、(8E)-ligustroside(5)、对羟基苯乙醇(6)、3,4-二羟基苯乙醇(7)、对羟基苯乙醇乙酸酯(8)、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9)、(+)-丁香树脂酚(10)、(+)-落叶松脂醇(1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丁香苦素A(syringopicrogenin A),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丁香籽外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苦味叶下珠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伟 《中草药》2012,43(1):23-26
目的对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20柱色谱、重结晶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提取分离苦味叶下珠的化学成分,采用UV、IR、EI-MS、1H-NMR、13C-NMR、HMQC及HMBC等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苦味叶下珠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1~3,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对羟基苯甲醛(2)、齐墩果酸(3);从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4~9,分别鉴定为stigmast-5-en-3-ol,oleate(4)、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5)、胡萝卜苷(6)、芹菜素(7)、木犀草素(8)、叶下珠新苷(9)。结论化合物9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叶下珠新苷,化合物4~8为首次从苦味叶下珠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周彪  万传星 《中草药》2016,47(1):21-25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甘草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2-hydroxy-3-methylbut-3-enyl)-4′,5,7-trihydroxy-dihydroflavanone(1)、乔松素(2)、sigmoidin B(3)、licoflavanone(4)、6-异戊烯基柚皮素(5)、短叶松素(6)、高良姜素(7)、染料木素(8)、红车轴草素(9)、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10)、芦丁(11)、α,α′-dihydro-3,5,3′-trihydroxy-4′-methoxy-5′-isopentenyl-stilbene(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羟甘草黄烷酮;化合物3、6、7和9是首次从甘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锦灯笼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酸浆苦素A(1)、酸浆苦素D(2)、酸浆苦素L(3)、酸浆苦素O(4)、木犀草素(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和胡萝卜苷(7).结论 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对酸浆苦素类化合物1~4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和更为全面的NMR归属.  相似文献   

8.
穿心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靳鑫  时圣明  张东方  祝峥 《中草药》2012,43(1):47-50
目的研究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穿心莲酸(1)、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4)、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高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芹菜素(9)、绿原酸(10)。结论化合物2~7、9、10为首次从穿心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小酸浆中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酸浆Physalis minima全草中甾体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ODS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小酸浆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甾体类化学成分,其中酸浆苦素类化合物2个,分别鉴定为16,24-cyclo-13,14-secoergost-2-ene-18,26-dioicacid-14:17,14:27-diepoxy-5α,6β,13α,20α,22β,25β-hexahydroxy-1,15-dioxo-γ-lactone-δ-lactone(1)、酸浆苦素D(2);醉茄内酯类化合物5个,分别鉴定为physagulin L(3)、physagulin M(4)、physaminimin F(5)、physagulin K(6)、withagulatin A(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25-羟基酸浆苦素D;化合物3、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山银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温建辉  倪付勇  赵祎武  黄文哲  王振中  萧伟 《中草药》2015,46(13):1883-1886
目的研究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干燥花蕾(山银花)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1)、槲皮素(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3′-O-α-L-鼠李糖苷(4)、芹菜素-7-O-α-L-鼠李糖苷(5)、反式桂皮酸(6)、对羟基苯甲醛(7)、2,5-二羟基苯甲酸-5-O-β-D-吡喃葡萄糖苷(8)、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脱落酸(10)。结论化合物4~10首次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梓醇与小檗碱及其配伍对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芳芳  杨明炜  王晓强  王开富  陆付耳 《中草药》2007,38(10):1523-1526
目的观察梓醇与小檗碱及其配伍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转运及这一过程中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地塞米松诱导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分别给予罗格列酮、小檗碱、梓醇、梓醇 小檗碱进行干预,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中葡萄糖消耗量,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以RT-PCR检测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含或不含10nmol/L胰岛素的条件下,梓醇、小檗碱及其配伍组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和转运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0.01),配伍组效应优于梓醇、小檗碱单药组(P<0.05、0.01);且小檗碱组及配伍组PPAR-γmR-NA的表达降低(P<0.05、0.01)。结论梓醇、小檗碱均能增加葡萄糖消耗和转运,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不依赖胰岛素的存在,且小檗碱及两药配伍还能下调脂肪细胞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提示梓醇、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罗格列酮不同。  相似文献   

12.
马齿苋黄酮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马齿苋黄酮的抑制脂肪堆积和抗氧化能力.方法 用前脂肪细胞模型及羟基自由基抗氧化模型测定马齿苋黄酮体外影响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及其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结果 高浓度马齿苋黄酮(>200 μg/ml)极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当马齿苋黄酮浓度大于0.061 mg/ml,随浓度增加,其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增强;浓度为0.119 mg/ml时清除率达50%,相当于0.130 mg/ml的维生素C溶液.结论 马齿苋黄酮有较强体外清除羟自由基能力,高浓度(>100 μg/ml)时具有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红芪多糖3(HPS-3)进行分离纯化,研究红芪多糖3中4个组分单糖组成以及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红芪多糖经水提醇沉,Sevag法脱蛋白,H2O2脱色,醇沉,透析,再经DEAE-cellulose 52和 Sephadex G-100柱色谱纯化,得到HPS-3-A、HPS-3-B、HPS-3-C、HPS-3-D 4个组分;HPGPC法分析, 4个组分均为单一组分; TLC法与GC法分析4个组分单糖组成;改良苯酚硫酸法测定4个组分中多糖含量。结果 HPS-3-A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多糖含量为99.2%;而HPS-3-B、HPS-3-C、HPS-3-D主要由阿拉伯糖与半乳糖组成。多糖含量依次为96.5%,95.3%,95.2%。结论 本实验为红芪多糖3构效关系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黄体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与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缺血区皮质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测定。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与脑缺血再灌注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黄体酮治疗组大鼠脑部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P均0.05),神经元的凋亡数量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黄体酮能显著减少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La(NO33对猴头菌多糖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冬兰  雷国梁 《中草药》2000,31(5):335-336
在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丝发酵增减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La(NO3)3,接种接头7d后,测定菌体和上清液的多糖含量,发现0.5mmol/L的La(NO3)3可促进菌丝分泌胞外多糖,发酵液中多糖含量对照高126.69%;0.75mmol/L的La(NO3)3可刺激菌丝多糖的合成,水提多糖含量比对照高19.4%,碱提多糖含量比对照高4.71%。  相似文献   

16.
Obesity is a major cause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s due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 hypertrophy of adipocytes. Accordingly, inhibi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adipocytes may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50 commonly used Kampo medicine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3T3-L1 preadipocytes to search for a drug with an antiobesity effect. Kampo medicines were screened, and the strongest differentiation-inhibitory effect was noted with Orengedokuto. To explore the active ingredients in Orengedokuto, the effects of four crude drug components of Orengedokuto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inhibitory effect of Orengedokuto was accounted for by Coptidis rhizome and Phellodendri cortex. Furthermore, berberine, a principal ingredient common to Coptidis rhizome and Phellodendri cortex, showed a differentiation-inhibitory effect. The effect of berberine involves an inhibition of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PPARγ) and 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α (C/EBPα). Moreover, berberine inhibited lipid accumulation in adipocyt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 antiobesity effect could be a new indication for Orengedokuto and that its active ingredient is berberine, with a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inhibition of PPARγ and C/EBPα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7.
油橄榄叶多酚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晓飞  李辰  郑媛媛  邸多隆 《中草药》2011,42(5):848-851
目的研究油橄榄Olea europaea的多酚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手段,结合波谱方法分离鉴定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结果从油橄榄叶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酪醇(1)、羟基酪醇(2)、羟基酪醇乙酰酯(3)、1H-2-苯并吡喃-6,7-二醇(4)、3,4-二羟基苯甲酸(5)、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6)、异鼠李素(7)、圣草酚(8)、花旗松素(9)、槲皮素(10)、木犀草素(11)、女贞苷(12)、橄榄苦苷(13)、芹菜素-7-O-葡萄糖苷(14)、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5)。结论化合物4~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楼姣英  金哲  曹颖 《北京中医药》2011,30(3):231-234
目的 研究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T-bet、GATA3、Foxp3的表达.方法 将宫颈组织按病变程度分为宫颈炎症组、CIN Ⅰ级组、CIN Ⅱ级组和CIN Ⅲ级组,组织包埋、切片后进行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各组病变组织中T淋巴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bet阳性细胞数量随病变进展增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基底节14—3—3tau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醒脑开窍组、针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每组分为6h、24h两个时间段;除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之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脑膜中动脉阻塞法复制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清醒之后经行为学评分合格者,醒脑开窍组选用人中穴、内关穴,针刺对照组选用曲池穴、足三里穴各针刺1次,6h组在处死之前10min再针刺1次,24h组在12h、处死前10min时分别针刺1次;各组在规定时间取缺血侧基底节,用Western—blot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组针刺前后、各个时间段之间的14—3-3tau表达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14—3-3tau在缺血性中风中也许并不参与神经的降解过程;②14-3-3tau参与缺血性中风中的神经损伤过程,表达部位不在基底节。③在缺血性中风的6h、24h时间段的病理过程中,14—3-3tau蛋白参与此病理过程,但是表达水平很低,需要进一步的手段才能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0.
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IP)的抢救中,有人统计,猝死的发生达18.7%;反跳率达6.O%,死亡率56.3%,综合发生率10%左右,死亡率达90.9%以上,如在抢救过程中做好辅助检查,可防止或降低死亡.主要的辅助检查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