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筛选简便、快捷、成石效果好的SD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造模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2种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模型复制方法和2种改良的造模方法进行造模,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造模结束后采集每组大鼠24h尿量及血清,比较大鼠24h尿量、尿Ca2+、尿Mg2+、尿pH、尿草酸(0x)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P、Ca2+、Mg2+,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及草酸钙结晶的沉积情况。结果E组[1%乙二醇+2%氯化铵+10%葡萄糖(48d)]在光学显微镜下草酸钙结晶沉积较传统组C组明显增多(P〈0.05),但有30%大鼠死亡,血肌酐在5组大鼠中最高。D组[1%乙二醇+2%氯化铵+10%葡萄糖(28d)]较传统组C组草酸钙结晶沉积明显增多(P〈0.05),并且造模时间短,大鼠存活率高(80%),E组与D组相比结晶形成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乙二醇(28d)3肾脏中无肾结晶形成,仅有轻微的肾脏病理学改变,大鼠无死亡,肌酐不高。空白对照组无结晶形成,无病理改变。结论用1%乙二醇+2%氯化铵+10%葡萄糖诱导28天复制肾草酸钙结石模型的效果好,并且花费时间短,大鼠存活率高,建议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叶因子1(TFF1)在大鼠草酸钙结石模型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脏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别以1%的乙二醇溶液自由饮用和2%的NH4Cl溶液2 mL/d灌胃2周和4周;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结石结晶形成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成石2周(n=20)、成石4周(n=20)和正常组(n=20)大鼠肾组织TFF1蛋白的表达.结果 TFF1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肾小球、肾小管,与正常组比较,成石2周肾组织TFF1平均灰度值略下降(P>0.05),成石4周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乙二醇诱导的大鼠草酸钙结石模型肾组织中TFF1低表达,伴随结石结晶数量和密度的增加,TFF1表达降低.TFF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与乙二醇和NH4Cl干预的时限呈负相关;TFF1可能在肾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荧  刘艳丽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中草药》2018,49(9):1990-1994
目的研究山茶属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的芽叶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法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NMR、MS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茶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9个,分别鉴定为21β-羟基坡模酸(1)、坡模酮酸(2)、坡模酸(3)、乌苏酸(4)、地榆皂苷II(5)、3β-[(α-L-arabinopyranosyl)oxy]-urs-12,19(20)-dien-28-oic acid(6)、齐墩果酸-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7)、3β-[(α-L-arabinopyranosyl)oxy]-urs-12,18-dien-28-oic acid(8)、20-epi-urs-12,18-dien-28-oic acid 3β-O-α-L-arabinopyranoside(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5~9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slinic acid(1),3β-O-trans-p-coumaroyl maslinic acid(2),3β-O-cis-p-coumaroyl maslinic acid(3),2α-Hydroxy ursolic acid(4),3β-O-trans-p-coumaroyloxy-2α-hydroxyurs-12-en-28-oic acid(5),3β-O-cis-p-coumaroyloxy-2α-hydroxyurs-12-en-28-oic acid(6),3β-O-trans-p-coumaroyl tormentic acid(7),3β-O-cis-p-coumaroyl tormentic acid(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丁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徐氏临床重视审证求因,提倡主方主药,主张脏腑经络辨治,认为治病首先应分清脏腑经络之所在,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拘泥于某药独入某经之说,主张在审证求恩时要重视病人的体质和各种具体病情,病因相同,治则相同;病因不同,当按因施治。要求医家在辨证论治时做到“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他在运用古方时,主张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加减,不能盲目遣方,在用药上提倡“轻药愈病法”和“用药如用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平卧菊三七Gynura procumben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平卧菊三七全草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芹菜素(2)、木犀草素(3)、山柰酚(4)、黄芪苷(5)、山柰酚-5-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7-甲醚黄芩素(7)、4-甲氧基肉桂酸(8)、苄基葡萄糖苷(9)、2-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0)、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1)、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乙酯(12)、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3)、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4)、原儿茶酸(15)和丁香酚苷(16)。结论化合物7、8、12、14和16为首次从菊三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9~11和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广西毛冬青Ilex pubescens var.kwangsi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法、高压快速制备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NMR、MS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广西毛冬青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苷(1)、3,4-二羟基苯乙醇(2)、橄榄苦苷(3)、红景天苷(4)、木樨榄苷-11-甲酯(5)、(8E)-女贞子苷(6)、(8Z)-ligstroside(7)、oleoacteoside(8)、oleoside dimethyl ester(9)、olivil-4′-O-β-D-glucoside(10)、(+)-cyclo-olivil-6-O-β-D-glucoside(11)、(+)-cyclo-olivil-4′-O-β-Dglucoside(12)、ligstroside(13)、wilfordiol B(14)。结论化合物2、4、12~14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11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证明,很多中药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而中药的抗炎作用机制表现为多种途径,主要有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功能、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抗血栓生成等,随着对炎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免疫调节方面进行的阐释亦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对《脾胃论》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 ,精于外感内伤之治 ,善于化裁运用古方 ,对内外妇儿各科造诣颇深 ,受东垣学说影响 ,重视脾胃病证的辨证和治疗 ,强调脾胃分治 ,创立胃阴学说 ,倡导甘润养胃法 ,发展了东垣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3′, 4′-二乙酰氧基)-β-D-吡喃木糖基-6- O-β-D-吡喃葡萄糖基-环黄芪醇(1)、黄芪甲苷(2)、黄芪皂苷II(3)、黄芪皂苷I(4)、异黄芪皂苷I(5)、乙酰黄芪皂苷I(6)、人参皂苷Re(7)、人参皂苷Rf(8)、人参皂苷Rg19)、人参皂苷Rb310)、三七皂苷R411)、人参皂苷Rb112)、人参皂苷Rc(13)、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d(15)、丝瓜苷H(16)、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4)-β-D-吡喃葡萄糖基 (1→3)-α-L-吡喃鼠李糖 (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 (1→4)-β-D-吡喃葡萄糖 (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7)、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3)-α-L-吡喃鼠李糖 [β-D-吡喃葡萄糖基-(1→4)]-(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 (1→4)-β-D-吡喃葡萄糖 (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8)、紫丁香苷(19)、刺五加皂苷E(20)、4-(1, 2, 3-三羟基丙基)-2, 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1)、松柏苷(22)。结论 经LC-MS分析检测,化合物16为黄芪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718为人参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1922为刺五加中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新黄芪皂苷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