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03—2013-09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治疗后2个疗程内行头颅CT检查,根据脑内有无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及无HT组,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HT组分为深部位HT组和浅部位HT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经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可知,发病到治疗时间/既往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大小、TOAST分型、入院时GC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等均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可知,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深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的最危险因素,其次是既往糖尿病史、心源性栓塞型等,入院时GCS评分影响最小;既往糖尿病史是影响浅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着出血转化的最危险因素,其次是入院时NIHSS评分、心源性栓塞型等,入院时GCS评分影响最小。结论既往糖尿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心源性栓塞型等均是影响深部位和浅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着出血转化的独立性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牛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8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其中包括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E-T2~*WI),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26例(30.6%)患者中共检出CMBs 124个,每位患者的CMBs数目在1~16个之间.CMBs在基底节丘脑区和皮质一皮质下区分布较多,在幕下区较少见.发生在脑十的CMBs可有相关症状及体征.CMBs数目与年龄、腔隙性梗死数目及白质疏松程度评分有相关性(r=0.243,P=0.025;r=337,P=0.002;r=0.438,P=0.000).CMBs在GE-T2~*WI上显影良好,部分CMBs可在自旋叫波(SE)T2WI及DWI序列上显影. 结论 CMBs是脑微小血管病变标志,主要预测因素有高龄、多发腔隙性梗塞和白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s)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行MRI GRE-T2WI检查确诊为CMBs的患者61例及非CMBs患者61例,按照CMBs的数量将CMBs患者分为3级:1级(1~5个)、2级(6~15个)和3级(15个)。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26分为异常组。采取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MoCA评分的影响。结果 CMBs阳性组的MoCA总分为(21.33±4.58)分,CMBs阴性组的MoCA总分为(27.99±1.52)分,CMBs阳性组的各分项目分数及总分和各级分组的总分均显著低于CMBs阴性组(P0.05)。CMBs 1级的语言、抽象、定向3个项目的评分显著高于CMBs 2级,CMBs 3级的抽象评分显著低于CMBs 2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MBs阳性及CMBs数量是MoCA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MBs及其数目是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非杓型血压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4例,根据头颅SWI检查显示是否发生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42例)和非CMBs组(6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计算AASI,以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率≥10%为正常杓型血压,<10%则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即非杓型血压,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ASI、非杓型血压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CMBs组年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AASI、糖化血红蛋白、非杓型血压、既往脑卒中史与非CMBs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AASI和非杓型血压、年龄是影响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MBs严重程度与AASI(r=0.290,P=0.001)及非杓型血压(r=0.203,P=0.013)均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AASI、非杓型血压是CMBs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作为预测CMBs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在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HT)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43例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GE3.0T超导MRI扫描仪进行常规序列、磁敏感(SWI)和ASL检查,通过软件后处理获取SWI最小密度投影及CBF伪彩图。通过观察MR检查结果,依据缺血梗死区不同灌注状态分为高、低灌注组,分析缺血梗死区不同灌注状态与HT的相关性;依据梗死核心区灌注状态分为高、低灌注组,分析梗死核心区灌注状态与HT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入组患者43例,其中缺血梗死区高灌注22例,发生HT 14例(63.64%);缺血梗死区低灌注21例,发生HT 5例(23.81%),HT与缺血梗死区灌注状态相关(P0.05)。梗死核心区高灌注8例,发生PH型HT 4例(50%),梗死核心区低灌注35例,发生PH型HT 3例(8.57%),梗死核心区高灌注与PH型HT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HT发生及类型与缺血梗死区灌注状态具有相关性,ASL检查可为临床提供HT评估信息,对于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CMBs与脑卒中病灶面积和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1-2015-12在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226例,据是否存在CMBs分为CMBs组(111例)和无CMBs组(115例)。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对其CMBs、脑白质病变(WML)、陈旧腔隙性脑梗死(LI)、AIS病灶面积和部位进行评价,并采用Logistic回归、t检验、χ~2检验等分析影响AIS患者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3,95%CI:1.025~1.104,P0.01)、高血压史(OR=3.488,95%CI:1.113~10.927,P0.05)、WML(OR=1.282,95%CI:1.155~1.423,P0.01)及陈旧LI(OR=5.815,95%CI:1.539~21.973,P0.01)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分级与WML分级(r=0.354,P0.01)、陈旧LI分级(r=0.394,P0.01)均呈正相关;不同脑卒中病灶面积患者间CMBs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7.878,P0.05),其中新发LI患者更易检出CMBs(χ~2=6.084,P=0.0090.017),且CMBs越严重,这种差异越明显(z=-2.832,P=0.0050.017)。结论年龄、高血压史、WML及陈旧LI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MBs严重程度随WML、陈旧LI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AIS患者CMBs检出率与梗死灶面积有关,在新发LI中更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CMBs)的发生率、分布、演变的规律、出血转换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2005~2007年1039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脑梗死患者678例(其中梗死后出血者27例),对照组361例。采用1.5 T Philips MRI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R 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梯度回波(GRE)扫描。结果比较4种序列检查阳性率,证实CMBs在MRI-T2WI序列显影率最高,CMBs发生率在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出血组中依次为11%、22.6%、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695,P=0.000),CMBs灶以皮质-皮质下、基底节区分布较多,幕下结构分布相对较少,但3组间比较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30,P=0.163)。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病与非高血压分组,与对照组相比CMBs检出率未见明显差别(χ2=0.417,P=0.792).,CMBs分布规律与急性脑梗死分布区域不一致,两侧半球灶分布无明显差别(χ2=4.811,P=0.683);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的CMBs分级均以轻度为主,中重度发病相对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1),梗死组中对36例CMBs患者动态观察发现:再梗死患者的新发微出血的比例高于无再梗死者(60.9%:23.1%,χ2=4.760,P=0.029)。结论通过MRI的GRE序列扫描发现急性脑梗死、再发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患者微出血发生率高,但CMBs分布与梗死部位和梗死的严重的程度无关,推论CMBs发生可能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时,在应激和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出现的脑内广泛微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安全指标。HT有不同的亚型,而不同亚型的预后也不尽相同。我们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现的特殊型HT进行分析。方法对发病3zh内的9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用rt-PA(剂量0.6 mg/kg,最大剂量5 0 m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行头颅CT、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判断是否有HT,并判定这种HT与责任病灶的关系。结果溶栓后经CT或MRI检查发现4种特殊的远端HT类型,1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梗死部位的对侧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脑实质出血,1例出现梗死灶对侧的侧脑室出血,1例出现梗死部位对侧的腔隙性出血。这4例患者所引起的4类HT在临床上均为无症状,预后好。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要坚持动态观和平衡观,对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的诊断要慎重,充分考虑HT的分型和程度,从而正确判断HT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合并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机制.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2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51例,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梯度回波(GRE)扫描,并对58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对有关危险因素进行分型、分类、分级后,用卡方检验和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平均动脉压、心衰、APTT为微出血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Ⅲ级高血压是CMBs的相关因素(P=0.024),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每增高1mmHg,微出血风险加大5.5%(P=0.000);有心衰史的患者微出血风险增加5.299倍(P=0.042);APTT升高1秒,微出血发生的可能增加6%(P=0.007).Ⅱ级及以上脑白质稀疏、Ⅱ~Ⅲ级腔隙性梗死亦是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1)平均动脉压、心衰、APTT为微出血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CMBs的发生可能与急性脑梗死无直接关系;(3)抗栓溶栓治疗不是CMB发生的危险因素;(4)急性脑梗死合并CMBs的患者在颅内较大血管病变的同时,亦存在着广泛的微血管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8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头部MRI梯度回波T2加权像分为CMBs组(66例)和Non‐CMBs组(117例),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及腔隙性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并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结果 CMBs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Non‐CMBs组患者(72.9±5.3 vs 69.6±4.9,t=4.25,P<0.001);CMBs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均高于Non‐CMBs组(3.98±0.85 vs 3.05±0.77,t=7.55,P<0.001;4.91±1.02 vs 3.67±0.74,t=9.46,P<0.001);高血压(OR=2.324)、年龄(OR=1.118)、腔隙性梗死数目(OR=1.645)及脑白质疏松程度(OR=2.347)为CMBs的危险因素;CMBs患者MoCA评分低于Non‐CMBs患者(22.41±2.30 vs 24.22±2.48,t=4.86,P<0.001),分别在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和定向4个维度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合并高血压、腔隙性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为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患者伴随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局部极低脑血容量(VLCBV)与DWI及阈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预测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中的价值。方法 从无脑卒中侧大脑半球计算正常百分位数CBV值,并确定CBV阈值的0、2.5、5和10百分位数。另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DWI缺血病灶中计算VLCBV的病灶组织体积; 对两种方法预测HT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00例患者中排除10例不符合标准,有42例发生HT。在42例HT患者中有12例(4例有症状)发生脑实质出血(Parenchymal hematoma,PH),30例发生无症状性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VLCBV的中位体积在PH的病例中显著增高。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用VLCBV预测HT优于DWI和ADC; Logical回归分析显示,VLCBV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VLCBV对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显示其HT发生率较以往显著降低(P<0.05)。结论 VLCBV与DWI或ADC相比对溶栓后是否发生HT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尤其是在DWI体积较小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优势最为明显,依据VLCBV值进行溶栓可有效降低H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的突出血管征(prominent vessel sign,PVS)的变化和意义。方法纳入34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均进行包括SWI序列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根据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分别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责任血管供血区域的SWI-PVS分级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omputed Tomography,ASPECT)评分。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别比较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溶栓治疗前后SWI-PVS和ASPECT的差异以及溶栓治疗后两组之间SWI-PVS和ASPECT的差异。结果 34例患者中22例溶栓后血管再通,12例血管未通。再通组溶栓治疗后SWI-PVS分级和ASPECT评分较治疗前改善(Z=3.852,P0.001;Z=3.852,P0.001)。未再通组溶栓治疗前后SWI-PVS分级和ASPECT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溶栓治疗后再通组SWI-PVS分级评分和ASPECT评分均较未再通组改善(Z=3.901,P0.001;Z=3.978,P0.001)。结论对于大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WI-PVS可以反映受累区域脑组织的低灌注状态,并可以用于评估溶栓治疗后受累脑组织的再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HT患者的溶栓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选择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史、有无早期CT缺血改变、是否大面积脑梗死、是否心源性脑栓塞、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药物、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后3d内最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酐水平等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法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相比,继发HT组年龄较大(P<0.01),溶栓前血糖水平(P<0.05)、溶栓后6h和12h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3h、有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比例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9,P<0.05)、溶栓时间>3h(OR:2.592,P<0.05)、早期CT有缺血改变(OR:1.728,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组出现颅外出血并发症(52.2%vs 20.5%,χ2=6.637,P<0.05)、重度脑水肿(30.4%vs 5.1%,χ2=5.567,P<0.05)和脑疝形成(26.1%vs 2.6%,P<0.05)的比例更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率高,高龄、发病至溶栓时间>3h和早期CT缺血改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rt-PA溶栓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共124例,其中发病后3~4.5 h行rt-PA溶栓共64例设为对照组,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共60例设为观察组; 比较2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随访mRS评分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1和7d 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7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随访mRS评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和脑部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在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在可提高溶栓效果和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发病后3~4.5 h溶栓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远期疗效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方面两者接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211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omsformation,HT)的34例患者记为HT组,未出血转化的177...  相似文献   

17.
李楠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8):696-700
目的 探讨优化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对院内无缝衔接急救模式的临床研究。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11月30日来我院急诊并实施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2例作为对 照组,选取2016年1月1日-11月30日来我院急诊并实施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0例作为实 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实施管理,实验组采用优化后急性缺血性卒 中流程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模式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各关键 环节时间点、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通过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至我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入院至静脉 溶栓门-针时间持续缩短(P<0.05),各关键环节时间点所用时间减少(P<0.05),患者的溶栓率提 高(P =0.020),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 =0.006),死亡率降低(P =0.009),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通过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使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缩短,提高了满 意度,使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危险因素及其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0例为样本,入院后采集基本资料并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MB组(176例)和非CMB组(124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1年内再发梗死、脑出血和病死率,分析影响CMB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CMB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结果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和脑白质疏松为CMB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CMB组和非CMB组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率分别为14.20%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脑出血率分别为9.18%、10.64%和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CMB患者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及脑白质疏松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合并CMB的危险因素。CMB可导致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风险增加,重度CMB者更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阴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2013年9月-2015年2月单纯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头颅MRI将患者分为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出院时结局的差异。结果入组的119例患者中,DWI阳性94例,阴性25例,DWI阴性率为21%,DWI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两组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未见显著差异,出院时DWI阴性组的NIHSS评分中位数为0(0,1),显著低于DWI阳性组NIHSS评分中位数1(0,4)(P=0.02);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中位数为0(0,1),显著低于DWI阳性组m RS评分中位数1(1,3)(P0.001)。DWI阳性组出血转化率(2.1%)和死亡率(1.1%)均较低,而DWI阴性组未见出血转化和死亡病例,两组的出血转化及死亡结局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与DWI阳性缺血性卒中相比,DWI阴性缺血性卒中出院时症状较轻,恢复较好。两组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低且没有显著差异,静脉溶栓对于DWI阳性及阴性的缺血性卒中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对70岁以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6年6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就诊,年龄<70岁的AIS患者18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93例)和低剂量组(91例),分别给予0.9 mg/kg和0.6 mg/kg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和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的差异,同时评价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分别有92例和91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内死亡率分别为10.87%和8.79%,治疗后72 h内死亡或神经功能恶化率分别为14.13%和12.0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RS分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SICH发生率分别为7.61%和5.49%,治疗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9.56%和18.68%,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阿替普酶对非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溶栓效果,预后和出血转化风险与标准剂量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