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52例PD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评分、Hoehn-Yahr(H-Y)分级,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D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46.2%(24/52例),H-Y分级、病程以及性别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结论:PD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且和病情严重程度、病程、性别等因素有关,与左旋多巴日平均剂量和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5%。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狭窄和斑块脱落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在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青年(年龄<45岁)早期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后血中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及血脂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70例发病时间在72 h内的青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50例进行常规治疗,A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10 mg,B组6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20mg,疗程均为6周,测定3组治疗前后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含量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B组hs-CRP、TNF-α及Mn-SOD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B组较A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或0.01);A组、B组TC、TG、LDL均有显著下降(P均<0.05或0.01),而HDL无明显升高,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青年脑梗死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期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与转归的相关性,为TIA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伴有Hhcy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叶酸片及维生素B6、维生素B12片(甲钴胺),随访2年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Hcy水平,评价TIA患者的再发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年后对照组空腹Hcy水平与常规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治疗组空腹血浆Hcy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口服叶酸加维生素B6、B12可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且干预Hhcy有减少TIA后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的临床特征、电生理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分析7例OPCA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并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BAEP)。结果7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以脑干及小脑损害表现为主,部分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锥体束征、认知功能障碍等。头颅MRI显示均有不同程度脑干及小脑萎缩。BAEP异常者3例,主要为Ⅰ~Ⅲ峰间潜伏期延长和Ⅰ~Ⅴ峰间期延长。结论OPCA临床表现以小脑及脑干损害最突出,头颅MRI的特征性表现和BAEP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脂质、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共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睡前顿服。连续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变化,对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水平下降(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减少、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下降(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梅芳 《临床医学》1998,18(10):47-48
笔者收集了本院10年间收住的青年人胃癌27例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特点、病理、内镜检查、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并初步探讨了避免漏诊、误诊、改善预后的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男11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1:1.45,文献报道男女之比为1:1.3~2.6,其中30岁以下男3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2.67,31~35岁,男8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1,最小年龄18岁,为女性。 1.2 胃镜及胃肠钡餐造影:经胃镜检查26例,其中诊断或疑诊为胃癌20例,误诊为胃溃疡3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水平与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TIA患者108 例,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浓度值(ACR)将患者分为尿蛋白正常(NMAU)组45 例(ACR<30 mg/g),微量蛋白尿(MAU)组63例(ACR30~300 mg/g),比较2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C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 2组颈动脉CIMT及颈动脉积分差异明显(P<0.05),MAU组稳定斑块数量减少,易损斑块数量增多,与NMAU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既往脑卒中史、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ABCD2评分及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PG)、 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 TIA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与 CIMT 呈显著正相关(r=0.318,P<0.05)。结论 TIA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分析依拉达奉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拉达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w时,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达拉奉治疗组患者血清中Mn-SOD活力及CAT活性均明显下降,提示观察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有所下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依拉达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胰岛素抵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叶酸和甲钴胺(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缺血性脑卒中(ICS)复发的影响.方法 伴有Hhcy的ICS患者195例,分为治疗组112例和对照组8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叶酸片2 mg/d、维生素B6 25mg/d及维生素B12 500μg/d.随访2年,比较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评价ICS患者的再发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2年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与常规治疗前相仿[(16.6±5.2)μmol/L vs.(16.1±4.7)μmol/L](P>0.05),而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明显较治疗前降低[(8.2±4.7)μmol/L vs.(17.6±5.9)μmol/L](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6.3%vs.8.4%)(P<0.05).结论 口服叶酸加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可降低Hhcy,改善ICS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