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右向左分流相关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梗死灶影像特征。方法纳入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2例,根据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伴右向左分流组(25例)及不伴右向左分流组(27例)。比较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右向左分流组患者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不伴右向左分流组(44%vs.14.8%,P=0.015),且其发生后循环梗死也更多见(56%vs.14.8%,P0.01),但两组患者的梗死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后循环梗死患者,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以进一步明确卒中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活性标志物新蝶呤水平与超声评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 对142名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斑块声像性质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高回声组和低回声组。其中低回声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清新蝶呤浓度。按浓度三分之一间距将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三个浓度组。结果 低回声斑块组血清新蝶呤水平(5.8[5.3-6.7]nmol/L)明显高于高回声斑块组(4.7[3.9-5.3]nmol/L)(P<0.01)及无斑块组(4.6[3.6-5.4]nmol/L)(P<0.01),但高回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没有明显差异(P=0.99)。高浓度组出现低回声斑块的比例(59.6%)明显高于低浓度组(12.5%, P<0.01)和中浓度组(29.8%, P<0.05),而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多因素校正后,新蝶呤仍然是预测易损斑块的独立因素,每升高1.0nmol/L(约四分之一间距),危险比OR值为2.60(95%CI:1.70-3.96,P<0.01)。结论 新蝶呤在社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人群中水平升高,提示可能作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标志物,并提供一个反映炎症和血栓形成状态的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龄(≥80岁)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血管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神经科连续住院的91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和影像学资料,根据TOAST分型进行分组,对各TOAST分型亚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短期预后、影像学表现、脑血管病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34/91)是高龄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罪犯血管多位于颅内(25/34).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28/34)和颅外(12/34)脑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比例均高于其他各组.心脏源性栓塞组患者血脂水平偏低,短期预后不良(7/15)患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小动脉闭塞组,严重脑水肿(4/15)患者比例高于其他各组,后循环梗死(1/15)和脑白质病变(3/15)患者比例低于小动脉闭塞组.小动脉闭塞组出现并发症(4/20)患者较少,无短期预后不良.结论 高龄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分型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脑血管病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上述差异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提高对容易误诊漏诊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9例DAVF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例主要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别为:视朦或视力下降4例,无颅内高压症状,误诊为视神经炎、颅内结核感染或特发性颅内压增高;记忆力下降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双下肢无力1例,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神经鞘瘤;反复头痛1例,误诊为偏头痛、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反复抽搐1例,误诊为正常颅内压脑积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例,误诊为脑梗死.3例满足于静脉窦血栓的诊断而忽略了DAVF.所有病例影像学均漏诊,但如仔细观察仍可发现细微的血管形态改变,提示动静脉畸形.结论 DAV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上临床及放射科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诊断思路狭窄,造成本病误诊、漏诊率高.  相似文献   
6.
<正>美观轻巧又耐用的铝制炊具是厨房里的得力帮手。但在我们欣然享受铝制品带来的方便时,一个"隐形杀手"—老年性痴呆正向我们悄然袭来。什么是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随着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HT患者的溶栓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选择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史、有无早期CT缺血改变、是否大面积脑梗死、是否心源性脑栓塞、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药物、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后3d内最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酐水平等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法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相比,继发HT组年龄较大(P<0.01),溶栓前血糖水平(P<0.05)、溶栓后6h和12h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3h、有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比例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9,P<0.05)、溶栓时间>3h(OR:2.592,P<0.05)、早期CT有缺血改变(OR:1.728,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组出现颅外出血并发症(52.2%vs 20.5%,χ2=6.637,P<0.05)、重度脑水肿(30.4%vs 5.1%,χ2=5.567,P<0.05)和脑疝形成(26.1%vs 2.6%,P<0.05)的比例更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率高,高龄、发病至溶栓时间>3h和早期CT缺血改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地面重力环境下,评测动态水气分离器在微重力下的工作性能.方法 以正置(0°)、水平放置(90°)、倒置(180°)3个方向作为表征量,测试3个方向下,动态水气分离器的分离能力,评测其在微重力条件下的分离特性.结果 地面评测试验数据与失重飞机试验数据、在轨飞行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动态水气分离器的分离能力:水中含气量和气中含水量对方向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地面倒置下的性能测试很好的表征了其在微重力条件下的分离能力.结论 在重力条件下,以不同方向作为表征量的动态水气分离器的评测方法可以表征其在微重力条件下的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高龄脑梗死患者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0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T2加权和FLAIR序列图像及Fazekas分级法评估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纳入分析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并发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既往史、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TOAST分型、部分治疗措施以及存活情况;比较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的累计存活率。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白质病变,Fazekas 3级患者比例最高(39.2%)。高血压对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的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②在OCSP分型中,脑白质病变1级的患者以部分性前循环梗死比例最高,2级患者以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比例最高,3级以腔隙性脑梗死比例最高。在TOAST分型中,脑白质病变1级的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最高,2级和3级的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比例最高,但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高龄脑梗死患者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的整体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其与轻度脑白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和预后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空间站睡眠区内部流场,为睡眠区通风设计提供参考,并保障航天员睡眠的舒适与安全。方法参照实验样品建立三维空间站睡眠区的仿真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Fluent对其内部流场、温度场以及浓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同时,本文探究了不同送风角度对睡眠区内部气流组织的影响,选取头部速度比例、空气龄以及吹风感作为指标进行评价。结果送风角度为水平向下-10°时最佳,不仅能够保证乘员的安全需要,而且能够满足热舒适性要求。结论仿真方法可以用于睡眠区后续的计算分析;送风角度对于睡眠区内部流场有较大影响,水平向下-10°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