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园艺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加小组园艺治疗,共8周。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t|> 8.077,P<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2.293,P< 0.05)。结论 园艺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手部肌腱修复术后晚期肌腱粘连的效果。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40例屈肌腱修复术后且病程3个月以上存在肌腱粘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 = 20)和试验组(n= 20)。两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评定握力和手指总的主动活动度(TAM)。结果 治疗前,两组手指TAM和握力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后,两组握力和手指TAM均显著升高(| t| > 10.284, P < 0.001),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t| > 0.386, P < 0.001)。 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有助于改善手部肌腱修复术后晚期存在肌腱粘连患者的手部肌腱滑动性,提高手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DCS组,各14例。两组均行吞咽功能训练,tDCS组行迷走神经tDCS,对照组行迷走神经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和澳大利亚治疗结局量表(AusTOMs)吞咽功能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MMASA评分(|t| > 5.593, P < 0.001)和AusTOMs吞咽功能评分(|Z| > 2.121, P < 0.05)均提高,tDCS组优于对照组(|t| = 2.439, |Z| = 2.079, P < 0.05)。结论 tDCS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可促进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悬吊固定Flexi-bar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3)和训练组(n = 22),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加用悬吊法固定Flexi-bar棒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运动和平衡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集坐位偏瘫侧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t| > 2.750, P < 0.05),训练组除FMA运动评分外,其他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3.449,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表面肌电RMS均提高(| t| > 2.156, P < 0.05),训练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2.368, P < 0.05)。 结论 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躯干肌运动功能,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8)和观察组(n = 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 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 < 1.145, P > 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 = 4.869, P < 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 = 1.458, P > 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 > 6.241, P < 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 > 2.097, P < 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 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Conn上肢康复机器人评价体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t| < 2.954,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 7.551, P < 0.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639, P < 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Flexi-bar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肌电活动、厚度的影响及对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试验一:测量用与不用Flexi-bar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桥式、卷腹、四点支撑)时腹横肌、多裂肌的肌电均方根值差异。试验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独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lexi-bar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超声测量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 试验一:除仰卧桥式动作下,腹横肌在用与不用Flexi-bar时的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t| < 2.029, P > 0.05)外,其余动作中两组间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468, P < 0.05)。试验二:训练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944, P > 0.05);训练后,两组VAS和ODI均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 > 6.808, P < 0.001),腹横肌厚度、多裂肌面积均显著增加(|t| > 5.937, P < 0.001);除腹横肌厚度外(t = -1.431, P > 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411, P < 0.05)。结论 Flexi-bar训练可以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离心运动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门诊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9)和试验组(n = 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测量加速时间,平衡测试仪测量稳定指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左右和前后稳定指数均降低(t > 2.521, P < 0.05),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 > 13.628, P < 0.001)。试验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及前后稳定指数低于对照组(|t| > 2.174, P < 0.05),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11.947, P < 0.001)。结论 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可缓解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基于PASS理论的认知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PSC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1例。干预组采用基于PASS理论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量表(LOTCA)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各18例完成试验。训练后,两组MMSE和LOTCA评分均显著升高(t > 8.831, P < 0.001),干预组升高更多( t > 2.198, P < 0.05)。训练后,LOTCA各项因子评分,两组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和思维操作评分升高( t > 2.122, P < 0.05),干预组视知觉、空间知觉和思维操作因子评分升高更多( t > 2.356, P < 0.05),视运动组织因子评分差值干预组更高( t = 2.354, P < 0.05)。 结论 基于PASS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更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对视知觉、空间知觉、思维操作和视运动组织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21年2月至8月,北京同仁医院康复科门诊首次发病的原发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观察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6周。训练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肩关节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JO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提高(|t|>14.835,|Z|>2.070,P<0.05),观察组JOA的疼痛、ADL、ROM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Z=-2.191,t>2.060,P<0.05)。结论神经肌肉控制训练能有效改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楼梯行走时扁平足下肢肌肉在运动控制中的表现。方法 2019年3月至6月,招募男性受试者20例,其中正常足10例,扁平足10例(均为左脚),运用Noraxon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平地行走、楼梯行走时左右胫骨前肌(TA)、内侧腓肠肌(MG)、外侧腓肠肌(LG)、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幅值和积分肌电的变化。结果 上楼梯时,扁平足TA、RF、BF的平均幅值大于正常足(|t| > 2.461, P< 0.05);下楼梯时,扁平足MG的平均幅值大于正常足(t = -1.976, P< 0.05),BF的平均幅值小于正常足(t = 2.298, P< 0.05);与平地行走相比,扁平足上楼梯时TA、RF、BF的平均幅值增加(|t| > 2.257, P < 0.05),下楼梯时RF、BF的平均幅值增加(| t| > 2.630, P < 0.05)。上楼梯时,扁平足TA、MG、LG、RF和BF的积分肌电均大于正常足(| t| > 2.492, P < 0.01);下楼梯时,扁平足MG的积分肌电大于正常足( t = -5.271, P < 0.05),BF的积分肌电小于正常足( t = 2.685, P < 0.05);与平地行走相比,扁平足上楼梯时TA、MG、LG、BF的积分肌电均增大(| t| > 2.088, P < 0.05),下楼梯时TA、LG、RF的积分肌电均降低( t > 2.059, P < 0.05)。 结论 楼梯行走时,扁平足为控制关节过度外旋,肌肉出现补偿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4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4)和观察组(n = 24)。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行双侧上肢TEAS,对照组行假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 11.870, P <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 2.678, P < 0.05)。结论 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TEAS可进一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