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40例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t DCS组患者给予健侧吞咽运动皮质1.5 mA阳极电流刺激,而对照组给予假性电流刺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MMASA量表评分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MMASA量表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t DCS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 DCS联合吞咽训练比单独吞咽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流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流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常规训练和吞咽困难康复护理,试验组加用肌内效贴,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量表(FOIS)、洼田饮水试验(WST)和教师流涎量表(TDS)进行评定。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FOIS、TDS和WST评分均改善(|Z| > 2.000, P < 0.05),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045, P < 0.01)。结论 配合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流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 26)、MT组(n= 26)和联合组(n= 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2.609, P < 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 P < 0.05)。 结论 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 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Conn上肢康复机器人评价体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t| < 2.954,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 7.551, P < 0.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639, P < 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4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4)和观察组(n = 24)。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行双侧上肢TEAS,对照组行假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 11.870, P <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 2.678, P < 0.05)。结论 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TEAS可进一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8)和试验组(n = 9)。两组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4 mg/d,共12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后行尿动力检查,采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量表、膀胱状况感知评分量表的差异,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尿动力指标和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3.674, |Z| > 2.646, P < 0.05)。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逼尿肌首次收缩压力容积、逼尿肌漏尿点压力、逼尿肌最大收缩压力和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t| > 2.194, P < 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盆底肌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有效强度及其神经机制。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n = 20)、中强度组(n = 20)和高强度组(n = 20),分别给予1.0 mA、1.5 mA和2.0 mA tDCS,共30 d。治疗前后观察吞咽造影和脑电α波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高强度组口腔期评分升高(t = -2.196, P < 0.05),α波优势频率显著升高( t = -6.488, P < 0.001)。 结论 高强度tDCS可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悬吊固定Flexi-bar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3)和训练组(n = 22),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加用悬吊法固定Flexi-bar棒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运动和平衡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集坐位偏瘫侧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t| > 2.750, P < 0.05),训练组除FMA运动评分外,其他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3.449,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表面肌电RMS均提高(| t| > 2.156, P < 0.05),训练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2.368, P < 0.05)。 结论 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躯干肌运动功能,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管单向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本院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3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1)和综合组(n = 16)。两组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组佩戴气管单向阀进行训练,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OIS和PAS评分均显著改善(|Z| > 3.544, P < 0.001),综合组优于对照组(| Z| > 2.094, P < 0.05)。 结论 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基础上联合气管单向阀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针中极和关元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40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和电针组(n = 20),两组均行常规治疗,电针组另予电针中极和关元,共4周。治疗前后完成72小时排尿日志,采用尿失禁程度量表进行评分,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结果 对照组17例、电针组18例完成试验。两组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和夜间因排尿护理者被叫起次数显著减少,平均尿量显著增加,尿失禁程度量表评分显著下降(|t| > 4.770, P < 0.001);电针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 > 2.962, P < 0.01)。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测量容量和膀胱顺应性显著增加,最大膀胱压力和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降低(| t| > 4.052, P < 0.001),电针组优于对照组(| t| > 2.716, P < 0.05)。 结论 电针中极和关元可显著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症状,与减小逼尿肌压力和膀胱压力、增大膀胱容量、改善膀胱顺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Flexi-bar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肌电活动、厚度的影响及对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试验一:测量用与不用Flexi-bar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桥式、卷腹、四点支撑)时腹横肌、多裂肌的肌电均方根值差异。试验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独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lexi-bar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超声测量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 试验一:除仰卧桥式动作下,腹横肌在用与不用Flexi-bar时的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t| < 2.029, P > 0.05)外,其余动作中两组间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468, P < 0.05)。试验二:训练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944, P > 0.05);训练后,两组VAS和ODI均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 > 6.808, P < 0.001),腹横肌厚度、多裂肌面积均显著增加(|t| > 5.937, P < 0.001);除腹横肌厚度外(t = -1.431, P > 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411, P < 0.05)。结论 Flexi-bar训练可以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信平台对妇科腔镜手术后患者出院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受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和微信组,各42例。出院后,两组均进行相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包括伤口护理、院后康复训练指导等,对照组发放纸质材料,常规电话随访;微信组通过微信发放材料及随访,与患者沟通时可上传文本、语音、视频等资料。每周2次,至术后3~4周,最后一次为门诊面对面方式。出院当日和随访结束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情感量表-2进行调查,并进行满意度调查。 结果 对照组失访7例。微信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χ 2 > 4.614, P < 0.05)。末次随访时,微信组SAS、SDS和情感量表-2评分均显著改善(| t| > 16.255, P < 0.001),且显著优于对照组(| t| > 10.293, P < 0.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变化不明显(| t| < 1.950, P > 0.05)。 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随访对妇科腔镜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21年2月至8月,北京同仁医院康复科门诊首次发病的原发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观察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6周。训练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肩关节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JO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提高(|t|>14.835,|Z|>2.070,P<0.05),观察组JOA的疼痛、ADL、ROM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Z=-2.191,t>2.060,P<0.05)。结论神经肌肉控制训练能有效改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