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氧糖剥夺诱导新生大鼠脑皮质神经元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培养7 d的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采用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处理,C组采用胰岛素预处理加OGD/R处理,B、C组在OGD/R后0、1、6、12、24 h各时间点,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生长相关蛋白(GAP-43)、脑源性神经营养子(BDNF)的表达.结果:①B组的神经元细胞活性较A组明显下降,C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B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凋亡神经元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OGD/R后6、12、24 h,C组凋亡细胞数日明显少于B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GAP-43、BDN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OGD/R后6、12、24 h,C组GAP-43、BDNF表达较B组明显增加.结论:胰岛素预处理可明显提高OGD/R后神经元的存活率,抑制神经元凋亡,使GAP-43、BDNF表达增加,实现神经元损伤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以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水凝胶作细胞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HA水凝胶中的生长、增殖和分化情况,探讨HA水凝胶支持、促进BMSCs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Percoll法从SD雄鼠的骨髓中分离纯化BMSCs,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BMSCs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各组以不同的方法诱导BMSCs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BMSCs在相应时间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NF)及巢蛋白(nestin)的阳性细胞数。RT-PCR检测各组BMSCs相应时间点的NSE mRNA、NF mRNA和nestin mRNA表达。结果传代后BMSCs形似纤维细胞。诱导后,HA水凝胶组(A组)和脑组织提取液组(B组)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A组细胞黏附在HA水凝胶表面,长出较多突起和分支;B组细胞出现突起及少量分支。诱导后A组和B组NSE、NF阳性细胞增多(P<0.05)。诱导2d后及7d后A组和B组nestin阳性细胞均增多:2d后,A组高于B组(P<0.05);7d后,A组低于B组(P<0.05)。诱导7d后A组和B组的NSE mRNA、NF mRNA表达均增加,A组增加明显(P<0.05)。诱导2d后A组和B组的nestin mRNA表达增加,A组更显著(P<0.05);7d后A组和B组的nestin mRNA表达则降低,A组更明显(P<0.05)。结论 HA水凝胶有利于BMSCs的黏附,为BMSCs生长、增殖和分化提供了结构支持和适宜的微环境,促使BMSCs向神经元细胞分化、增殖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按随机化原则将5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各22只及对照组6只。BMSCs组在脑梗死大鼠模型成功后3 h经静脉注入BMSCs 1 ml,上清液组注入上清液1 ml,对照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1 ml。术后28 d检测PBMSc在脑内的存活转化情况。分别于0、7、14及28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结果 28 d后,BMSCs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上清液组及对照组病灶边缘则无NSE;细胞移植后,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从第7天起,BMSCs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上清液组及对照组(P<0.05),而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而且能够减轻脑梗死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移植治疗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对48只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4组,4周后4组分别注射BMSCs+BDNF、BMSCs、BDNF及DMEM干预。分别于移植后1、2、4周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并于移植后4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MSCs在脊髓损伤部位的分布,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结果移植后4周,BMSCs+BDNF组及BMSCs组的BMSCs在脊髓损伤部位均得以存活。BMSCs+BDNF组与BMSCs组及BDNF组比较,脊髓空洞较少并且GAP-43阳性表达面积较高(F=35.57,q=4.97~25.84,P<0.05)。BMSCs+BDNF组BBB评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7.51,q=3.89~11.57,P<0.05)。结论 BMSCs+BDNF联合移植对于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氧糖剥夺诱导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培养7 d的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采用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处理,C组采用雌激素预处理加OGD/R处理,各组在OGD/R后0、1、6、12、24 h各时间点,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生长相关蛋白(GAP-4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 ①B组的神经元细胞活性较A组明显下降,C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B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凋亡神经元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OGD/R后6、12、24 h,C组凋亡细胞数目显著少于B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GAP-43、BDN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OGD/R后6、12、24 h,C组GAP-43、BDNF表达较B组明显增加.结论 雌激素可明显提高OGD/R后神经元的存活率,使GAP-43、BDNF表达增加,抑制神经元凋亡,实现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estrogen on injury induced by OGD/R(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habilitation of oxygen-glucose) in neonatal rats.Methods Cortical neurons cultured for 7 day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normal control group),group B (OGD/R, alone) and group C (pretreatment with estrogen-17βE2,and OGD/R). Then detect cell survival rate by MTT colorimetry, count the apoptotic neurons by TUNEL,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using immunocytochemical on each time point after OGD/R 0,1, 6, 12, 24 h of each group. Results ①Compared with group A, the cell survival rate in group B decreased, the survival rate was increased in group C due to pretreatment of estrogen. ②The apoptotic neurons in group B were more than those in group A, and it was less in the group C than in group B after OGD/R 6,12,24 h. ③The expression of GAP-43, BDNF was increased in group B,and it was higher in group C than group B after OGD/R 6,12,24 h. Conclusion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estrogen could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neurons after OGD/R, increase expressions of GAP-43, BDNF,inhabit neurocyte apoptosis,and these mechanisms play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生长相关蛋白43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 SE)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7 d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移植组,移植组和模型组经侧脑室注入1×106BrdU标记人羊膜上皮细胞悬液和PBS治疗;假手术不治疗,移植后1、2和3周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BrdU阳性细胞、生长相关蛋白43、N SE的表达。结果移植组和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移植后第3周脑切片检出BrdU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生长相关蛋白43和N SE在第3周的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移植组较模型组增加。结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入脑缺血缺氧大鼠脑内后,可减轻缺氧缺血大鼠神经元的损伤,G AP-43和N SE蛋白表达增强,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与延伸,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植情况.方法:首先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和培养,传代扩增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用D-氨基半乳糖(1.5g/Kg)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试验分三组(A、B、C组),经阴囊上静脉向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C组)的大鼠移植标记BrdU的BMSCs 1~1.5x106,同时向肝损伤组(B组)的大鼠移植等量的生理盐水.2周后观察大鼠的存活率及肝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脏中BrdU 细胞数量及分布.结果:移植2周A组、B组动物存活率、肝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组(C组)大鼠肝脏均可检测到BrdU 细胞分布,A组与C组相比,A组BrdU 细胞数较多,分布更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受损的肝脏及正常肝脏定植,定植的数量可能和肝脏是否受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AT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进脊髓损伤(SCI)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8只体重为240~260 g的SD雌性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T12节段SCI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ATP+BMSCs联合移植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ATP移植组)、D组(空白对照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1、3、7、14、21、28 d采用Tarlov评分评价后肢功能恢复程度;28 d处死大鼠后取材进行SP染色观察SCI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2~3周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以A组为最快,B、C组次之,D组最差。术后14、21、28 d各组改良Tarlov评分除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 SP染色观察显示,A、B组可见存活的BrdU标记阳性BMSCs,A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未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结论 ATP对BMSCs移植修复SCI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井沆  肖雁  官志忠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2):148-153,161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鉴定并移植至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BMSCs,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BMSCs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鉴定BMSCs,用含10 μg/L bFGF的L-DMEM及含200μmoVLBHA、2% DMSO的无血清L-DMEM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分化细胞的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以确定其分化特性;用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标记分化好的细胞,移植到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复制的血管性痴呆(VaD)模型大鼠侧脑室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rdU表达以反映移植BMSCs在大鼠脑内的生长情况,Mom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大鼠BMSCs可通过贴壁筛选法成功分离并在体外大量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BMSCs第5代表面标志可达90%以上,细胞表型CD90、CD29、CD44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bFGF/BHA诱导BMSCs分化后有Nestin和NSE表达,分化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的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第1次穿越平台时间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rdU成功标记诱导后的BMSCs,并可在移植大鼠脑内检测到BrdU标记阳性细胞.结论: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大鼠BMSCs,生长稳定、可多次传代,bFGF/BHA可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细胞,BMSCs成功移植到VaD大鼠,BMSCs有望为神经疾病细胞移植治疗提供丰富、易得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物联合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及脊髓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雌性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T12节段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12只/组,A组(ATP+BMSCs联合移植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ATP移植组)、D组(空白对照组)。术后采用Rivlin斜板实验评价后肢功能恢复程度,于28 d处死大鼠后取材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SE的表达和脊髓损伤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动物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术后23周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A组恢复效果最佳,B、C组次之,D组最差。Rivlin斜板实验评分:术后14、21及28 d,A组NSE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高于B、C、D组,B、C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P与BMSCs复合物联合移植使损伤脊髓中神经元NSE表达增加,且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最佳,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脑组织GAP-43、SYN表达的变化,探讨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电针干预的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Spraguer-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电针刺激在造模成功3 h内开始,电针组针刺双侧内关、水沟、三阴交及百会穴,留针30 min,每天针刺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各组大鼠在7、14 d两个时间点取10只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GAP-43、SYN的表达。结果:运动功能评分: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和电针组比较,7 d时,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14 d时,电针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切片中没有GAP-43阳性细胞表达。大鼠脑梗死后7 d,模型组脑缺血组织周围出现GAP-43阳性细胞,14 d时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电针组GAP-43阳性细胞表达在各时间点较模型组显著增加,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假手术组可见SYN表达,大鼠脑梗死后7 d,模型组脑缺血区SYN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模型组SYN表达14 d开始上升,但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针组SYN表达在各时间点较模型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脑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的表达,增强神经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缺血后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2和GAP-43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5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2h再灌注组(n=25)、缺血4.5 h后适应组(n=25).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Lumila Belayev12分、Zea Longa5分和悬吊实验术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法染色后测量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Bcl-2及GAP-43蛋白.结果 与缺血2h再灌注组相比,缺血4.5 h后适应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4.5 h后适应组Nogo-A表达降低,GAP-43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后适应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减小脑梗死体积,增加GAP-43的表示以及减少Nogo-A的表达,对缺血的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He YD  Zeng JS  Yu J  He MX  Cui CM  Zhao Z  Xiong L  Hong H  Sheng WL  Fang YN  Huang R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4):2395-2399
目的探讨脑室内注入EphB2-Fc融合蛋白对大脑皮层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并将其随机分成:(1)假手术组,(2)脑梗死组,(3)梗死+IgG—Fc组,(4)梗死+EphB2-Fc组,每组24只。MCAO术后第4天,EphB2-Fc组大鼠经侧脑室注入20μl浓度为200μg/ml的EphB2-Fc融合蛋白,IgG—Fc组大鼠注入等量等浓度的IgG—Fc。MCAO术后第1和第4周,将各组大鼠处死取脑,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点梗死侧EphB2及其mRNA、巢蛋白(nestin)和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点梗死侧EphB2和nestin蛋白量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1周,脑梗死组梗死侧大脑皮层和侧脑室下区EphB2及其mRNA的表达低于假手术组,梗死+EphB2-Fc组高于梗死+IgG—Fc组(均P〈0.05),脑梗死组与梗死+IgG—F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梗死侧侧脑室下区nestin、PSA—NCAM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梗死+EphB2一Fc组高于梗死+IgG—Fc组(均P〈0.05),并可见PSA—NCAM阳性细胞沿胼胝体向梗死灶迁移。MCAO术后4周,各组间梗死侧EphB2及其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脑梗死大鼠梗死侧nestin、PSA—NCAM表达水平下降,各组间nestin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脑梗死组PSA—NCAM表达水平仍高于假手术组。结论阻断内源性EphB2的活化可促进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脑外伤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GM1促进脑外伤神经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出生10周雄性SD大鼠2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0只,无脑外伤,术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d。脑外伤模型140只,分为模型组70只,术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d;GM1组70只,术前腹腔注射GM13 d。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大脑顶叶皮质和海马区GAP-43于0~24 h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并在术后1~5 d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 (1)GM1组大鼠大脑顶叶皮质0~16 h和海马区0~24 h GAP-4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顶叶皮质区8~24 h GAP-4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GM1组大鼠大脑顶叶皮质GAP-43的表达,术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至24 h已达模型组水平。(3)假手术组的行为学表现1~5 d均优于模型组和GM1组(P〈0.01),GM1组在术后2~5 d运动能力逐步增强,行为学表现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GM1有效地促进大鼠大脑皮质GAP-43的表达升高,降低脑外伤大鼠脑损伤程度,从而发挥其对实验性脑外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利用磁共振技术活体追踪干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干细胞对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集大鼠后肢股骨和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和多聚左旋赖氨酸的混合物标记BMSCs,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标记率。线栓法建立18只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缺血对侧BMSCs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μl)、缺血同侧纹状体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μl)和对照组(15μlD-Hanks液)3组,每组6只。分别在脑缺血后第1天、细胞移植后第1天及第14天进行磁共振扫描,对各时间点梗死体积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顺磁性氧化铁对BMSCs的标记率为96%。磁共振追踪显示移植后第14天缺血同侧移植组BMSCs向缺血灶边缘迁移,缺血对侧移植组BMSCs沿胼胝体弥散,但是3组之间的脑梗死体积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对干细胞标记率高,磁共振活体追踪有利于了解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和迁移。BMSCs脑内移植对于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嗅成鞘细胞移植治疗脑梗塞大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嗅成鞘细胞移植在皮层梗塞灶中的治疗价值。方法从成年SD大鼠嗅球取材,差异贴壁法纯化培养,移植时Hoechst33342标记;按双肾双夹方法复制RHRSP模型,RHRSP术后10周,移植组和对照组制作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电凝大脑中动脉。选择皮层梗塞10d后的大鼠,在立体定向架上将Hoechst标记的嗅成鞘细胞植入皮层梗塞灶周围,对照治疗组则注入达乐伯克改良培养基,于移植前及移植术后第2周、第6周进行行为、触觉功能检查并从各组随机抽取7只大鼠处死,取大脑,制作冰冻切片用于荧光观察及生长相关蛋白-43及神经中丝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后的OECs沿着胼胝体大量向梗塞灶及对侧皮层迁移;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均出现功能恢复,移植组大鼠运动、感觉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和对照组都有神经纤维向梗塞中心区生长,移植组的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在移植后的第2周、第6周,移植组胼胝体区及梗塞灶相应的对侧皮层区出现GAP-43表达局部升高,其阳性信号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梗塞灶周围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与运动功能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r=0.93),P<0.01。结论OECs植入体内可以长时间存活,并有自我迁移能力;OECs移植具有明显促进脑梗塞后神经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胼胝体及梗塞灶对侧层的轴突再生也是移植组大鼠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再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1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为高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high dose group, KNYH)、中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middle dose group, KNYM)、低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low dose group, KNYL)(分别为24、12、6 g·kg-1·d-1),假手术组(sham group)及模型组(model group)。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于缺血后2 h再灌注,24 h后TTC染色测各组脑梗死体积;在1、3、7、14 d时处死大鼠采集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缺血区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勿动蛋白(outgrowth inhibitor-A,NOGO-A) 的表达情况;同时分别于再灌注后2 h、24 h、3d、7d、14d评价动物神经功能。结果:各剂量康脑液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康脑液组大鼠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剂量康脑液组梗死灶周边区脑组织GAP-43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NOGO-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康脑液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再生,从而改善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个能促进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移植肝自主神经再生的动物模型。方法180只SD大鼠分成普通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组(Ⅰ组)、改良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组(Ⅱ组)、改良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局部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Ⅲ组)以及正常成年对照组(C组):Ⅱ组在常规肝移植手术(Ⅰ组)的基础上,术中显微缝合右迷走神经的肝支,缝合肝十二指肠韧带,尽量减少剥离肝门部的结缔组织;Ⅲ组在Ⅱ组基础上,在迷走神经吻合口附近及肝门部结缔组织中注射1μg/ml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共50μl。分别在术后3d、1周、2周、3周、4周、8周时间取大鼠肝组织、肝门部组织以及迷走神经肝支所在的韧带组织,分别采用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NF200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整块组织染色,在体视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并用Tiger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最后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d,Ⅱ组、Ⅲ组大鼠迷走神经肝支吻合VI可见大量GAP-43阳牲着色的再生神经纤维通过;术后7d,肝门部组织中可见GAP-43阳性着色的呈网状的再生神经纤维,顺胆总管方向排列;术后2~4周,肝组织中可见GAP-43、NF200阳性着色的神经纤维,8周时GAP-43染色转为阴性;Tiger图像分析系统统计2周、4周时1cm×1cm×0.1cm单位体积内再生神经纤维的长度,结果显示Ⅱ组、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组和Ⅱ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能促进移植肝自主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可逆性物质基础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Huang R  Zhang Y  F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0):769-772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可逆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用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ACO),以横木行走试验(BWT)评定运动功能,应用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突触、凋亡细胞、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2(MAP2)、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SYP)等变化。结果 MCAO后大鼠全部偏瘫,3周起运动明显恢复并逐渐升高,TUNEL染色阳性细胞随时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