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类X连锁隐性退行性肌肉萎缩病。目前,关于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内含子断裂点以及所编码dystrophin蛋白的结构已经明确,这对DMD的临床诊断有很大价值;但对于基因治疗来说,明确DMD基因启动子的顺式元件以及反式因子的结构及相互作用关系是十分关键的,这些元件的相互作用对于dystrophin蛋白的转录水平及表达起关键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人工合成的DMD肌启动子活性比生物体内DMD基因启动子活性高,找出启动子关键元件构建特异性高效启动子,将其应用于基因治疗,这是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组织化治疗与传统治疗的疗效和医学经济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卒中治疗模式.方法 成立脑血管病专科,建立组织化的卒中病房,收集成立专科3年来我科住院病历资料完整的所有卒中病例,对普通病房与卒中病房在基本设置、诊治程序及卒中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预后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了统计学检验.结果 卒中病房较普通病房有正规的基本设置和诊治程序易于实施组织化治疗,能轻度缩短住院时间,显著降低住院费用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好转率.结论 建立卒中病房简单、有效、可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卒中治疗模式,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具有蕈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诊断和研究中,常需要收集到足够的标本后,才开始进行DNA提取,此时需要保障标本的DNA提取完整和足够的量才不会对诊断和研究造成影响[1].  相似文献   
4.
嗅鞘细胞在脑梗死大鼠中的迁移与神经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嗅鞘细胞移值可促进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而移植后嗅鞘细胞在脑梗死大鼠中的迁移规律及迁移到不同脑区与该脑区的可塑性上调及神经功自旨恢复之间的关系如何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在皮质脑梗死大鼠中的治疗价值及迁移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细胞移植实验.于2002—06/2004-01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及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2.5月龄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60--90d龄SD大鼠150只,按双肾双夹疗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方法纯化大鼠嗅鞘细胞,移植前以Hoechst33342标记。将符合要求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70只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随机选取造模后大鼠根据移植部位分组进行嗅鞘细胞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两侧同时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2.6周进行行为、触觉功能检查观察运动、感觉功能恢复1育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体内存活与分布情况。结果:两侧同时移植嗅鞘细胞大鼠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P〈0.01),梗死边缘区神经纤维数月、生长相关蛋白43阳性信号值明屁多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细胞沿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刘侧皮质区迁徙,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细胞沿胼胝体分别向中线及梗死灶所存的对侧皮质区迁徙,两侧同时移植的细胞沿胼胝体迁徙,且双侧的皮质均可见移植细胞。梗死灶侧明显多于对侧皮质。结论:植入体内的嗅鞘细胞能长期存活,同时可以看到这些细胞并非局限于注射点,可沿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对侧的皮层区迁徙,并迁移至对侧,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双侧移植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盛文利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2):1137-1138
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制主要为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开发疗效确切 ,抗痫谱较广 ,副作用相对较少的新型抗癫痫药物 ,其次是解决难治性癫痫的治疗。 2 0世纪的前半部分 ,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苯妥英 (Phentoin)、三甲双酮 (Trimetha dion)和扑米酮 (Primidone)是神经科经典的并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 ,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大多数的癫痫发作 ,但副作用也较明显 ,有些副作用限制了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 ,逐渐被其他抗癫痫药物所取代 ;2 0世纪的后半部分 ,单用或合用一线抗癫痫药物如丙戊…  相似文献   
6.
DMD基因第50号和第51号内含子的克隆和测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7.
神经白塞病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白塞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8例神经白塞病患者的临床 和影像学资料;随访5例神经白塞病患者,对该病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结果 8例神经白塞病患者均有白塞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其 中口腔溃疡8例,生殖器溃疡6例,眼部病变3例,皮肤病变4例,针刺反应阳性5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只有1例,其余7 例从白塞病基本临床表现到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平均2.5年。8例中单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例,周围神经损害1例,两者同时 合并者3例。6例行头颅MR检查均显示颅内散在点状或小片状T,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影,其中2例行头颅CT未见异 常。结论神经白塞病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均可因小血管炎而受损,临床表现随其受累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以中枢神经系 统多见,周围神经较少,病程中有典型的缓解复发,病灶多且分散,影像学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针刺反应特异性高,结合白塞病的基 本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可诊断神经白塞病。  相似文献   
8.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是一种存在于正常神经组织中的可溶性糖蛋白.它具有强大的营养和保护神经功能,对很多急慢性病变引起神经系统损伤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PEDF的发现和其作用机制的阐明对于神经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杂种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系进行体外培养 ,分化剂进行体外分化 ,获得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学资料。方法 使用完全培养基对杂种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 ;多种浓度梯度的丁酸对细胞系进行分化 ,并观察分化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有 1~ 8个神经突起 ,神经突起的长度是胞体直径的 2倍以上。丁酸在 1mM的终浓度下对该细胞系有显著的分化效果。结论 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以神经突起数量和长度的变化为显著标志 ;丁酸对该细胞系有显著的分化作用 ,分化良好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对帕金森病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性激素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和抗癫痫药物对性激素的影响盛文利综述许爱球马朝桂审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性激素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和抗癫痫药物对性激素的影响已日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外已有文献论述这方面的问题,但国内对此的研究较少。本文把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