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观察站立斜板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相同的脑梗死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外加站立斜板训练。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rthel指数(BI)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以上两个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站立斜板训练有助于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偏瘫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偏瘫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康复治疗。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d—Meyer(FMA)运动功能积分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偏瘫平衡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遗留下肢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遗留下肢麻木的患者分为药物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各30例,观测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间治疗后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针刺涌泉穴为主的一组穴位,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遗留下肢麻木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治疗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针刺治疗,共治疗18次。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上肢肌张力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为主治疗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未采用针刺治疗者,且未见痉挛加重。  相似文献   

5.
周晓琼 《新中医》2013,(11):102-104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法联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运动功能障碍突出的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分期针刺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评估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分期针剌法联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且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6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鸣 《新中医》2008,40(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66例给予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64例不给予任何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治疗3月后,观察2组神经功能康复疗效及Fugl—Meyer运动积分(FMA)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评分。结果:经功能康复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4%,对照组为92.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月后,FMA运动积分及ADL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瘫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对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ADL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易化技术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功能改善情况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纽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与早期康复的叠加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后随访1个月,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 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功能、运动功能及合并症的影响。方法:26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配对分为早期康复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观察以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愈显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于治疗第3天,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于第7天方有显著性(P〈0.05)。一个月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合并症方面,治疗前两组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结论:早期康复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对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更有效地预防继发合并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15d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在针刺基础上配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后遗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在发病一周后给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训练,对照组未给予康复治疗,自行随意活动。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5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帮助患者的中枢神经机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推拿分期治疗脑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加分期针刺、推拿(治疗组)50例,现代康复方法治疗(对照组)50例。每天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Brunnstrom评估法、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法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Brunnstrom、FMA、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2组之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推拿分期治疗脑中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是目前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期动静针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加强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8例,均常规接受药物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组同时采用分期动静针刺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修订的巴氏指数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和显著进步的占77.03%,对照组61.33%,两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MA和MBI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但治疗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分期动静针刺可明显促进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4.
赵爱英  姜布平 《河南中医》2014,(7):1274-1275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强化步行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分显著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并减轻其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以Brunnstrom六阶段评估法和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偏瘫和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偏瘫上下肢功能达到Ⅳ期及以上者均明显增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眼针配合运动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3级肌力以下患者Brunnstrom分级和Barthel指数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在中西医结合中风单元中对偏瘫康复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在中西医结合中风单元中叶偏瘫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2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0例,3组分别采用基础治疗加针刺治疗、康复治疗、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在第1和第2疗程后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第l疗程后,各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较明显的增加(P〈0.05),A、C组明显优于B组(P〈0.05),C组又稍优于A组;第2疗程后,各组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有更明显的增加(P〈0.05)。C组又优于A、B两组(P〈0.05),而A、B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和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持续的促进作用,针刺起效更快,两者结合运用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其评分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络辨证针剌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O.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传统针刺加刺涌泉穴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传统针刺加刺涌泉穴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两组均以6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两组对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的治疗均有一定疗效,其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针刺加刺涌泉穴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