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4例SCCC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小而圆、胞质少、核染色质深染、核仁不明显、分裂象活跃,可见坏死,肿瘤细胞呈片状浸润.其中2例合并鳞癌或腺癌.免疫组化示4例均表达至少2种神经内分泌标志(NSE、CHG-A、Syn).3例患者2年内均死于肿瘤转移.结论 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对诊断SCCC有一定帮助.SCCC侵袭性强,早期即发生转移,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 SCCC 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 Syn、CgA、CD56、NSE、CK、P16、P63、CK5/6、CD117、TTF-1、Ki-67的表达,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以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宫颈接触性出血就诊。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卵圆形或短梭形,小且较为一致,胞质少或无,染色质细颗粒状,胞核深染,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伴大片坏死。其中2例合并鳞状细胞癌成分,3例合并腺癌成分。免疫组化示所有病例 CK 不同程度阳性,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 NSE(7/8)、CD56(6/8)、Syn(5/8)、CgA(4/8),且至少有2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随访8例患者,2例死亡,2例复发。结论: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免疫组化有一定特异性,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与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例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均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均提示阳性,临床肉眼见宫颈Ⅱ°~Ⅲ°糜烂。光镜下见瘤细胞体积小、圆形,呈结节状聚集、弥漫浸润,可见坏死,核分裂象可见。免疫组化:p16(+),Ki-67(+,80%~95%),Syn(+),CD56(+),CK8/18(+)。结论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确诊需联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易复发,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桂英  梁晋军  王丽玲 《疑难病杂志》2011,10(12):935-936,973
目的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SCCC进行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8例患者年龄33~64岁,中位年龄41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大小一致的小圆细胞组成,2例合并鳞癌,1例合并腺癌。免疫组化:CK和EMA(+);小细胞Syn和NSE(+),CgA灶状(+),LCA和Vim(-)。结论 SC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对诊断SCCC有一定帮助,应与宫颈的小细胞鳞状细胞癌、类癌、淋巴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子宫颈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宫颈神经内分泌肿瘤(NT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5例NTC进行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观察分析、随访及献复习.结果 瘤组织呈弥漫性或片团状浸润,瘤细胞体积小,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胞质少,核深染,分裂象多见,每例均有坏死.2例可见菊形团样构.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低分子量CK(358H11),5例瘤细胞均表达CgA、Syn及NSE.电镜观察到菊形团样结构及神经内分泌颗粒.5例NTC中2例为典型类癌,3例方小细胞癌,2例伴鳞癌分化,1例伴腺癌分化.结论 宫颈NTC的组织形态类似于肺的NTC,除典型类癌外,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诊断宫神经内分泌癌必须两项以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或电镜观察到神经内分泌颗粒.病理诊断应与子宫颈内膜闷质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小细胞型低分化鳞癌等鉴别.免疫组化及电镜对这些肿瘤的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例SCCC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术后补充放化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治疗方式,门诊及电话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术后病理3例浸润到宫颈中1/3肌层,2例浸润浅肌层,3例浸润深肌层;4例出现淋巴结浸润。2例分别在治疗结束5个月及6个月后死亡,其余6例生存时间最长为25个月。结论: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极易出现早期转移。手术联合放化疗可以改善病人预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杨琴  刘月香 《实用医技杂志》2022,(2):202-203,前插5
宫颈小细胞癌(SCCC)是一种罕见的宫颈神经内分泌癌.SCCC早期一般不侵犯黏膜上皮,宫颈脱落细胞筛查不易检出肿瘤细胞,发病时大多发生远处转移,临床多为晚期,肿瘤多表现为菜花状或结节状肿物,山西省人民医院宫颈细胞学检查发现2例小细胞癌,均符合组织病理,较罕见,做具体报告.  相似文献   

8.
结合2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该病临床、病理、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特征.2例术前均误诊为胰腺癌,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此病,予以手术治疗及化疗.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是起源于APUD细胞的恶性肿瘤,大多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较其他胰腺导管腺癌好.  相似文献   

9.
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SCCC)是一种罕见且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独特的子宫颈原发恶性肿瘤,属神经内分泌癌[1]。此肿瘤早期即可发生转移,具有高度的侵袭能力,预后差。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于2002年-2012年共收治2例宫颈小细胞癌,现就其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7例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及免疫组化标记,对其中4例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标记。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7岁,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镜下瘤细胞呈雀麦形或中间型。3例分别伴有鳞状细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及低分化腺癌成分,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分化,表达VEGF。按FIGO临床分期为Ⅰb期2例、Ⅱ期2例、Ⅲ期2例,l例病期不清。5例获得随访,除1例无瘤生存(39个月)外,其余4例均死亡。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极具侵袭性,进展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宫颈小细胞癌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和文献复习。结果:组织学显示为3种不同分化的细胞区域,小细胞区肿瘤细胞小而圆,胞质少,核染色质深,核仁不明显,分裂相活跃,可见坏死,肿瘤细胞呈片状浸润;合并鳞癌及腺癌分化。免疫组化:小细胞癌CK、NSE和Syn(+),CgA和LCA(-);腺癌CEA(+)。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应与宫颈的小细胞鳞状细胞癌、淋巴瘤、肺转移性小细胞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宫内膜间质肉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断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32例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病理特征。结果:32例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中,小细胞癌27例(84.38%,27/32),不典型类癌4例(12.5%,4/32),类癌1例(3.13%,1/32);影像学(螺旋CT或PET/CT检查)评估可手术患者的临床TNM分期(TNMstaging),手术后病理TNM分期(Pathological TNM staging,pTNM分期)上调的占本组患者总数的12.5%(4/32),主要为3例术前评估为L的患者术中见为侵犯外膜(T4),另1例术前为T,NOM0患者术后有单站纵隔淋巴结转移(N1);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细胞表达嗜铬素A(CgA)、肿瘤细胞表达突触素(Sy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单种或多种分化标记物呈阳性表达。结论: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特别是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综合多部位的增强CT或PET/CT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分期,病理检查中联合CgA、Syn、NSE等多种分子标记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宫颈小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智  刘宝瑞  樊祥山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11):986-988,i0007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小细胞癌(SCCC)中的表达及其与SCCC病理和临床的关系,为预测SCCC转移、评价预后及合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VEGF在SCCC中的表达. 结果:4例SCCC组织中VEGF均为阳性.结论:VEGF与SC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CCC早期即有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以及病情进展迅速均与VEGF的高表达有关.VEGF可作为评估SCCC的淋巴结转移状况、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90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重新诊断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新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过去诊断的81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和50例胃肠道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病例进行再评估,并对重新诊断的GINEN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型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参照新标准对过去的病例重新进行组织学观察,在组织芯片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yn、CgA、CD56和Ki-67的表达。结果 90例GINEN患者中,神经内分泌瘤1级(NET 1级)23例,神经内分泌瘤2级(NET 2级)3例,神经内分泌癌(NEC)59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5例。Syn、CgA和CD56的表达率分别为78.89%、53.33%和33.33%。组织学类型与肿瘤大小、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密切相关(χ2=16.496、15.804、11.617、8.664,均P<0.05)。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和混合型NEC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Log Rank检验χ2=0.913,P>0.05)。NET和NEC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7%和35%。结论 GINEN组织形态学表现复杂多样,但仍具备一定的病理特征,Syn和CgA的联合检测可协助诊断,诊断时须排除低分化腺癌及其他小圆细胞肿瘤,预后与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PV及亚型在不同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以及HPV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192例不同组织亚型的宫颈腺癌患者以及78例正常宫颈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巢式PVR检测HPV各亚型以及不同组的阳性率,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宫颈腺癌与正常宫颈女性的HPV阳性率,HPV在不同组织亚型的分布,宫颈腺癌P16表达与HPV感染及其型别的关系以及宫颈腺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HPV阳性率的关系。结果:宫颈腺癌患者HPV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女性;宫颈腺癌不同组织亚型间HPV阳性率的比较为宫颈粘液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腺癌,三者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腺癌组织中HPV各亚型中以HPV16和HPV18的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合并HPV感染,且各宫颈腺癌组织亚型均以HPV16和HPV18多见,合并感染和单一感染HPV发生率在三种不同组织亚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中P16阳性表达以2分和3分为主;而HPV阴性组中以P16阴性表达或1分阳性表达为主,两组在P16阳性表达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PV各亚型间P16阳性表达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均以2分和3分阳性表达为主;在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上,HPV阳性率在年龄和临床分期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分化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V阳性与宫颈腺癌的组织亚型以及分化程度有关,在不同组织亚型中阳性率不同,对HPV阳性检测可指导临床诊断并治疗宫颈腺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浆游离DNA中SEPT9甲基化在结直肠癌(CRC)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不同大体形态分型中的检出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北京市肛肠医院术前检测SEPT9甲基化,术后进行病理学分析的大肠良恶性肿瘤209例,包括结直肠癌182例,腺瘤及神经内分泌瘤27例,统计SEPT9甲基化在结直肠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大体形态分型的阳性检出率。结果SEPT9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腺癌(非特殊性)、腺癌(特殊型,如印戒细胞癌)、鳞癌、腺瘤、肠道其他肿瘤(主要为神经内分泌瘤、平滑肌瘤、间质瘤)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7%、63.6%、33.3%、4.5%和0;在不同大体形态分型:隆起型、溃疡型、隆起溃疡型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5.3%、50.0%和67.0%。结论SEPT9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阳性检出率不同,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及发病阶段有关。SEPT9在隆起型、溃疡型、溃疡隆起型肿瘤中阳性检出率依次升高,可能与肿瘤随着肿瘤进展,逐渐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71岁。TNM临床分期,T3N1M01例,T2N0M02例,T3N0M0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TUR-Bt1例,膀胱全切术1例。其中1例膀胱小细胞癌含有移行细胞癌成分,1例含鳞癌成分。2例患者接受2~4个疗程的化疗。4例患者随访11~35个月,3例因肿瘤复发死亡,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1例无瘤存活35个月,仍随访中。结论膀胱小细胞癌罕见、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转移,预后差,手术加联合化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宫颈腺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为宫颈腺癌的病因学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58例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与江西省都昌县妇幼保健院2009年1~12月收治的426例宫颈鳞癌患者的HPV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258例宫颈腺癌患者总HPV感染率为58.5%(151/258),腺癌(非特指)、黏液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腺癌、浆液性腺癌的HPV感染率分别为52.6%(10/19)、62.6%(87/139)、52.1%(25/48)、52.2% (24/46)及80.0%(4/5),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腺癌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139例黏液腺癌中宫颈管型114例、微小偏离型14例、肠型2例、绒毛型9例,其HPV感染率分别为63.2%(72/114)、35.7%(5/14)、100.0%(2/2)、88.9%(8/9);宫颈腺癌Ⅰ、Ⅱ、Ⅲ期的HPV感染率分别为70.0%(77/110)、52.2%(47/90)、46.6%(27/58),Ⅰ期分别和Ⅱ、Ⅲ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 cm的宫颈腺癌中HPV检出率为69.1%(56/81),而在>4 cm的宫颈腺癌中HPV的检出率为53.7%(95/1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45岁患者宫颈腺癌HPV感染率为68.6% (94/137),>45岁患者宫颈腺癌HPV感染率为47.1%(57/121),两组比较有差有统计学意义(P=0.01).426例宫颈鳞癌的HPV感染率为91.1%(388/426),与腺癌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腺癌的发生与HPV感染相关,不同病理类型宫颈腺癌的HPV感染率相近;随临床期别上升、局部肿瘤>4 cm和年龄>45岁的宫颈腺癌患者的HPV感染率有降低的趋势;宫颈腺癌显著低于宫颈鳞癌的HP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胃神经内分泌癌和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军  张新华  孟奎  章如松  马恒辉  金行藻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16(5):327-328,332,F001,F002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和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12例胃神经内分泌癌和8例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并作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syn、NSE等)的免疫组化染色和AB/PAS组化染色。结果:两组患者均以老年男性为主,肿块大多为溃疡型,多位于胃贲门部或胃窦部。12例胃神经内分泌癌中,典型类癌2例、不典型类癌9例、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1例,大部分癌细胞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其中7例不典型类癌内见少数腺癌或粘液细胞癌成分,后二者阳性表达CEA和PAS。8例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者见少数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的细胞散在分布于胃癌组织内。结论:胃神经内分泌癌和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属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