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采用CD系统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了93例乙肝病人应用红宝前后外周血CD_4~+、CD_8~+细胞的动态变化,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急性肝炎、慢迁肝和慢活肝CD_4~+细胞接近正常,CD_8~+细胞升高;肝硬化CD_4~+细胞下降,CD_8~+细胞升高;CD_4~+/CD_8~+细胞比值均下降。CD_4~+/CD_8~+细胞比值的变化与肝脏损伤程度相关,并具有判断乙肝临床类型、活动程度与预后价值。各型乙肝病人应用红宝4周后,CD_4~+细胞均上升,CD_8~+细胞下降,CD_4~+/CD_8~+细胞比值趋于恢复正常。说明红宝具有调节乙肝的免疫失常,减轻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研究大蒜多糖C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卡介苗加脂多糖(BCG LPS)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测量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CD_4~ / CD_8~ 比值。结果模型组T淋巴细胞、CD_8~ T细胞百分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B淋巴细胞百分比值、CD_4~ /CD_8~ 比值明显下降(P<0.01),CD_4~ T细胞百分比也有减少(P<0.05),NK1.1~ 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变化。大蒜多糖C(800 mg/kg ig,qd×12)治疗能使BCG LPS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外周血T,B.CD_4~ T和CD_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而CD_4~ /CD_8~ 比值显著上升,恢复到正常水平,对NK1.1~ T细胞百分含量则无明显影响。结论大蒜多糖C能全面抑制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免疫功能,并促使机体建立新的免疫平衡,从而对免疫性肝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脾虚证和脾虚痰湿证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胃宁乐方治疗慢性胃病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选择慢性胃病脾虚证30例、脾虚痰湿证42例,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用胃宁乐方对脾虚痰湿证患者进行干预治疗1个月后再次检测上述免疫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虚证和脾虚痰湿证CD_4~+、CD_4~+/CD_8~+比值皆明显下降,脾虚痰湿证CD_3~+也明显下降,但CD_8~+明显上升;与脾虚组比较,脾虚痰湿证CD_4~+/CD_8~+比值进一步下降,但CD_8~+明显升高(P<0.05)。经干预治疗后脾虚痰湿证CD_3~+、CD_4~+、CD_8~+皆恢复正常,CD_4~+/CD_8~+比值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脾虚证和脾虚痰湿证的T细胞亚群调节具有不同模式特点,脾虚痰湿证较脾虚证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更为明显,是一种脾虚失代偿表现;胃宁乐方能纠正细胞免疫紊乱状态,其治疗慢性胃病机制可能与T细胞免疫调节有关;慢性胃病治愈后仍需调脾固本。  相似文献   

4.
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48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患者,并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前治疗组TNF、细胞毒性T细胞(CD_8)较正常人升高(p<0.01),总T细胞(CD_3)、辅助性T细胞(CD_4)、CD_4/CD_8较正常人低(p<0.01)。治疗后,TNF、CD_8有所下降(p<0.05),CD_3、CD_4、CD_4/CD_8有所上升(p<0.05或P<0.01),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ALT、ALB、GLB、TBIL)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优于乙肝宁冲剂对照组。说明小柴胡汤能调整CAH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改善肝损害,是治疗CAH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槐耳配合体部伽马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分组,将60例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为伽马刀治疗加口服槐耳颗粒;对照组(30例)为单纯行伽马刀治疗.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免疫功能(CD_3~+,CD_4~+,CD_8~+,CD_4~+/CD_8~+)、NK细胞阳性百分率,采用郭峰免疫粘附酵母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TER、RBC-C3bRR及RBC-ICR),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参数:CD_3~+,CD_4~+,CD_8~+,CD_4~+/CD_8~+,NK,TER,RBC-C3bRR及RBC-ICR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红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1个月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不显著(P>0.05),2个月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最显著(P<0.01).结论 槐耳配合体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且治疗1个月时给药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髓劳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IL-17、IL-17mRNA和RORγt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髓劳病患者免疫失衡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机理。方法:按照诊断标准收治30例慢性髓劳病患者,应用FCM检测慢性髓劳病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表达比例的变化,ELISA法检测慢性髓劳病患者治疗前后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RT-PCR法检测慢性髓劳病患者治疗前后IL-17mRNA和RORγt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疗前试验组慢性髓劳病患者CD_4~+细胞比例、CD_4+/CD_8~+比值降低,CD_8~+细胞比例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后试验组CD_4~+细胞比例、CD_4~+/CD_8~+比值升高,CD_8~+细胞比例下降,与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前试验组慢性髓劳病患者IL-17、IL-17mRNA和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后较疗前下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补髓生血颗粒通过调整异常表达的T淋巴细胞数量和比值,进而抑制亢进的细胞免疫状态,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2补髓生血颗粒通过下调IL-17、IL-17mRNA和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以恢复因免疫损伤而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进而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3补髓生血颗粒具有调整慢性髓劳病患者免疫失衡的作用,这可能是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髓劳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针刺对肥胖鼠肠胸腺、脾脏及肠中段派氏淋巴结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100只C57BL/6小鼠,随机筛选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饲以高脂饮食,8周后,将体重大于正常组均值20%的肥胖鼠均分成模型组和针刺组,观察比较针刺干预前后各组小鼠的体重、Lee’s指数、附睾脂肪质量及重要免疫器官胸腺、脾脏、肠中段派氏淋巴结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及CD_(11c)~+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体重、Lee’s指数及附睾脂肪质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脾脏中CD_4~+、CD_4/CD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肠派氏淋巴结中的CD_4~+、CD_4/CD_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CD_8~+及CD_(11c)~+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针刺干预后,针刺组体重、Lee’s指数及附睾脂肪质量显著下降,肠派氏淋巴结中的CD_4~+、CD_4/CD_8比值显著升高,CD_8~+及CD_(11c)~+的含量显著降低。结论肥胖鼠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在肠粘膜免疫紊乱或低下,通过针刺治疗调整后可以有效改善,揭示针灸减肥调整肠黏膜免疫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升陷汤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EAMG)大鼠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人工合成鼠源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rgic receptor,ACh R)α亚基97-116肽段免疫Lewis大鼠制备EAMG模型,经模型评估确定建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佐剂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强的松),升陷汤低、中、高剂量组。给药1个月后检测各组大鼠肌电图,血清中乙酰胆碱抗体(ACh R-Ab)滴度和IFN-γ(Interferon,IFN)含量,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型CD_4~+、CD_8~+细胞及CD_4~+/CD_8~+的比例。结果:与佐剂对照组相比,造模组AChR-Ab、IFN-γ均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的AChR-Ab、IFN-γ含量都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升陷汤低、中剂量组CD_4~+/CD_8~+显著下降(P<0.01);西药对照组CD_4~+、CD_8~+、CD_4~+/CD_8~+显著下降(P<0.01)。结论:升陷汤可能通过升高CD_4~+淋巴细胞含量,降低CD_4~+/CD_8~+的比例,从而降低IFN-γ含量,进而抑制ACh Rab的合成或促进其降解,起到治疗EAMG大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苓桂咳喘宁胶囊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痰湿阻肺证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COPD急性加重期痰湿阻肺证患者11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5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苓桂咳喘宁胶囊口服,两组共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清炎症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56例完成研究,对照组54例完成研究,两组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39,P=0.015)。治疗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TNF-α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t=16.274、11.646、15.634,P0.001;对照组t=11.215、4.323、9.859,P0.001),且两组治疗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49、6.563、5.004,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CD_3~+细胞、CD_4~+细胞、CD_8~+细胞及CD_4~+/CD_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_3~+细胞、CD_4~+细胞及CD_4~+/CD_8~+升高(t=3.824、7.618、5.343,P0.001),CD_8~+细胞下降(t=4.425,P0.001),而对照组仅CD_4~+/CD_8~+出现下降(t=2.270,P=0.025),两组治疗后CD_3~+、CD_4~+、CD_8~+及CD_4~+/CD_8~+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08、5.013、2.639、3.076,P0.05)。结论:苓桂咳喘宁胶囊辅助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痰湿阻肺证患者疗效确切,有助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及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消水散外敷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30例采用消水散外敷联合胸腔内灌注顺铂,单纯组30例采用胸腔内灌注顺铂。比较2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变化,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组治疗前后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而CD_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治疗前后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CD_8~+水平下降;2组患者治疗后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消水散外敷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能够控制积液的生长,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强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活性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扶正祛痹汤治疗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30例R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西药联合治疗及中西药治疗1个月,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和血清Ig值。结果:RA患者外周血T细胞CD4^+、CD8^+、CD4^+/CD8^+比值、血清IgG、Ig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中西药治疗后CD4^+/CD8^+、IgG、IgA显著降低(P<0.05)。结论:RA是存在细胞免疫异常。中西药合用可治疗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比较麻黄加术汤含药血浆干预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明确麻黄加术汤对R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A患者及健康者抽取外周血,分为RA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RA实验组外周血平均分为2管,分别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运用血浆药理学的方法对药物干预后组T淋巴细胞进行麻黄加术汤药物血浆干预;3组均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3+、CD4+、CD8+的表达率,比较3组差异。结果:RA患者外周血CD3+细胞药物干预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CD4+/CD8+比值药物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CD8+细胞药物干预后较干预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麻黄加术汤可调节RA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平衡,表明其可能通过调节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防纤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防纤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观察病例共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强的松0.5 mg.kg-1.d-1和环磷酰胺40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针为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联合中药防纤汤水煎400 mL,每日分2次,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肺高分辨CT、肺功能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26%,对照组为54.55%(P<0.05);两组主要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肺HRCT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同时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防纤汤能明显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程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胆囊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采用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进行胆囊切除术以探讨针刺镇痛对免疫功能的效应。方法:选择胆囊炎胆石症患者20例,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简称I组)和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简称Ⅱ组)各10例。针刺取左右内关、足三里穴,连接韩氏刺激仪,频率2/15Hz,疏密波,刺激量以病人耐受为宜。硬膜外麻醉剂为1.5%利多卡因5mL,并按4mL/次酌情追加。两组均于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第五天采外周血2mL,分离淋巴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染色,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并测定健康成年人10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作对照组。结果:①麻醉前,Ⅰ、Ⅱ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相比CD3^ 、CD4^ 、CD8^ 细胞数和CD4^ /CD8^ 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②术中Ⅰ、Ⅱ组相比,前者T细胞亚群高于后者,有显著差异(P<0.05)。③术后第五天,I组T细胞亚群高于Ⅱ组,有显著差异(P<0.05)。④I组组内比较:手术前与手术中、手术中、手术后第五天比较,CD3^ 、CD4^ 、CD8^ 细胞数及CD4^ /CD8^ 比值无明显差异。⑤Ⅱ组组内比较:手术前与手术中、手术后第五天比较,各细胞数均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唯独CD4^ 下降比较明显(P<0.05)。结论: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能由于手术创伤和麻醉使CD4^ 细胞数下降,免疫功能受抑制,提示易发术后感染。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在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的细胞数与比值均无明显改变。说明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量外,可能还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于术后有抵御微生物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藤通痹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6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二藤通痹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162例RA患者服用二藤通痹合剂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晨僵时间、休息痛、20 m步行时间、双手握力、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二藤通痹合剂总有效率为91.4%,无效8.6%.治疗后,患者的晨僵时间、休息痛、关节压痛和双手握力等症状明显改善,而20 m步行时间和肿胀关节数无明显改善(P>0.05);ESR、RF、CRP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RF最为显著(P<0.05).结论二藤通痹合剂能有效改善RA的临床症状,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况、减轻炎症等途径控制RA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癌术后患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巢癌术后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2-3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比例变化。结果:与化疗前比较,化疗后2-3周外周血CD3+,CD4+细胞增高,CD4+/CD8+比值增高,CD8+变化不明显。结论:化疗有助于卵巢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环瓜氨酸肽刺激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细胞分泌干扰素(INF)-γ及白细胞介素(IL)-4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24例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环瓜氨酸肽组、甲氨蝶呤组及青藤碱组。体外培养72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IL-4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环瓜氨酸肽组IFN–γ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青藤碱作用后,IFN-γ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环瓜氨酸肽组分泌的IL-4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青藤碱作用后,IL-4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藤碱调节环瓜氨酸肽刺激的RA患者外周血T细胞分泌IFN-γ及IL-4等细胞因子,可能在RA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化湿中药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湿证患者临床疗效与激活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CHB湿证患者75例非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核苷类似物治疗,观察治疗1年后两组临床疗效及激活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8^+CD28^+、CD4^+CD28^+T细胞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CD8^+CD38^+T细胞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CD4^+CD28^+、CD8^+CD2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8^+CD3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D8^+CD3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HB显效患者治疗后CD8^+CD28^+、CD4^+CD28^+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CD3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非显效患者治疗前后CD8^+CD28^+、CD4^+CD28^+、CD8^+CD38^+、CD4^+CD25^+T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化湿中药对CHB湿证患者激活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抑制病毒复制、清除病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免疫球蛋白(IgA、IgG)、类风湿因子(RF)的变化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雷公藤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关节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沉(ESR)、RF、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SR、RF、HMGB1、SA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免疫球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降低患者ESR、RF、HMGB1、SAA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围生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T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CRP)与胎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妊高征孕妇12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孕检的健康孕妇6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2组孕妇分娩前、分娩后第3天血浆D-dimer、CD4+及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及CRP水平,并记录每位孕妇分娩即刻胎儿Apgar评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血浆D-dimer、T细胞亚群比例及CRP水平与胎儿Apga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再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D-dimer、CD4+/CD8+、CRP指标与胎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分娩前相比,分娩后第3天对照组血浆Ddimer、CD4+/CD8+与CRP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观察组中D-dimer、CRP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CD4+/CD8+显著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娩前与分娩后第3天观察组血浆D-dimer、CRP、CD4+/CD8+均较高(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D-dimer、CD4+/CD8+、CRP指标与胎儿Apgar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D-dimer与CD4+/CD8+是分娩后即刻胎儿的Apgar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OR=0.673,P=0.032;OR=0.543,P=0.026)。结论妊高征孕妇围生期血浆D-dimer、T细胞亚群与CRP对评估胎儿Apgar评分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