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6例 ,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6例 ) ,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4例 ) ,C组 (对照组 )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6例 )三组。结果A、B两组优良率 (Ⅰ Ⅱ级 )分别为 1 0 0 %和 92 % ,C组优良率 (Ⅰ Ⅱ级 )为 1 2 .5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1 )。三组硬膜外麻醉药均应用 1 .5%利多卡因 ,三组硬膜外腔每小时平均用药量 (1 .5%利多卡因 ,mL)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3.50 %和 34.0 0 % (P <0 .0 1 ) ;第一小时容量及总容量A、B两组比C组减少均接…  相似文献   

2.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6例 ,分为A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B组 (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4例、C组 (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三组。结果A、B两组麻醉优良率 (Ⅰ +Ⅱ级 )分别为 1 0 0 %和 92 90 % ,C组优良率 (Ⅰ +Ⅱ级 )为1 2 5 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1 )。三组硬膜外腔每小时平均用药量 (1 5 %利多卡因 ,mL)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3 5 0 %和 34 0 0 % (P <0 0 1 ) ;第一小时容量及总容量A、B两组比C组减少均接近 30 % (P <0 0 1 )。说明针刺 (包括穴位电极刺激 )应用于胆囊切除术 ,既明显减少了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提高了麻醉效果 ,又弥补了针麻镇痛和肌松不全的不足 ,可作为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共观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 75例 ,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对照组 )三组。研究结果 :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 (1 .5 %利多卡因 )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 8.1 7%和 2 9.2 7% ,麻醉效果A、B两组Ⅰ级分别为 68.0 0 %和 5 6.0 0 % ,C组Ⅰ级 1 2 .0 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0 5。说明 ,针刺 (包括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提高麻醉效果 ,满足了腹部手术对麻醉的基本要求 ,弥补了单纯针麻效果的不足 ,术中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 ,牵拉反应轻 ,保留了针麻对生理功能扰乱小的优点 ,使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监测提示术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呼吸、循环功能变化不大 ,但静注唛啶应对RR、SPO2 和胆囊手术中HR、BP的变化密切观察 ,以便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刺 (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方法 :胆囊切除术共 1 0 6例 ,其中针硬组 (A组 ) 35例 ,电硬组 (B组 ) 35例 ,单纯硬膜外麻醉组 (C组 ) 36例。A组为针麻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B组为穴位电极刺激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C组为对照组 (单纯硬膜外麻醉 )。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 80 0 0 %、B组 6 8 5 7%、C组 2 5 0 0 % ;硬膜外腔 1 5 %利多卡因用量 ,首次用量C组比A组、B组多用 35 43%、30 6 2 % (P <0 0 0 5 ) ;硬膜外腔首次用药量 9mL时A、B两组比C组多阻滞 2~ 3个神经节段 (A∶C、B∶C ,P <0 0 0 1 ) ;监测指标提示术中HR、BP、MBP、RR、TV、MV、SPO2 、ECG基本平稳 ,顺利、安全渡过手术。结论 :针刺(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 1 94例 ,分A(针硬组 )、B(电硬组 )、C(对照组 )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 (1 .5 %利多卡因 )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 ,麻醉阻滞平面均达到T4~ 1 1 以上 ,使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满意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结果 :针刺 (穴位电极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A、B两组I级率分别为 75 .76%、60 .3 2 % ,C组仅 1 3 .85 % ,A、B组与C组比较P <0 .0 0 1。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每小时用药量、每例用药量C组均比A、B两组多 ,其中每小时用药量比A、B两组分别多 3 6.2 3 %、3 3 .5 7% ,P <0 .0 0 1 ,说明针刺与硬膜外麻醉两者复合可增强麻醉效果 ,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监测提示 (HR、MAP、RR、TV、MV、SPO2 、ECG)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全组病例安全渡过手术 ;儿茶酚胺检测A、B两组麻醉后血浆NE含量减少 ,麻醉效果优良 ,并提示A、B两组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药量外 ,还可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说明针刺 (穴位电极 )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弥补了针麻镇痛不足、肌肉松弛欠佳、牵拉反应明显等不足 ,既保留了针麻优越性及生理状态的平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结果 ,特制定如下试行操作规程。麻醉操作规程1 麻醉指征适应症 :系自愿接受胆囊切除术病员 ,病史清楚 ,经B超或X光检查 ,术前诊断明确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等良性胆囊疾病 ,具备胆囊切除手术指征者 ,可选用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方法施行胆囊切除术。尤其对老年人、体弱者需施行胆囊切除术 ,选择该麻醉方法更为适宜。相对禁忌症 :①不能合作病人 (如神志不清、小儿等 ) ;②硬膜外麻醉穿刺部位感染或严重脊椎畸型 ,无法施行硬膜外麻醉穿刺 ;③置…  相似文献   

7.
33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 ,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 ,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每例于术前 1天、术中(麻醉后 3 0min)及术后第三天 ,分别抽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多巴胺(DA)含量。结果 :A、B两组血浆NE值术中比术前降低 ,其中A组术中比术前降低有显著差异(P <0 .0 1 ) ,C组 (对照组 )NE值术中比术前略升 ;血浆E值A、B两组术中较术前显著升高 (P <0 .0 1 ) ;血浆DA值三组术中与术前比较均上升。术后 3天血浆NE、E、DA值开始恢复或接近术前一日水平。提示针刺 (A组 )或穴位电极 (B组 )在硬膜外复合麻醉中仍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针麻效果的差异与血浆NE的变化关系较为密切 ,与血浆E、DA变化相关较少 ,血浆NE含量释放减少者 (A、B两组 )针麻效果优良 ,释放多者麻醉效果较差。上述检测结果同样显示针刺 (或穴位电极 )复合硬膜外麻醉可能具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必光 《针刺研究》2001,26(3):162-165
针刺麻醉 (简称针麻 )为 2 0世纪 50年代我国医务工作者首创 ,并应用于临床 ,据统计临床试用百余种手术 ,记载针麻下施行手术 1 0 0余万例 ,同时进行大量的临床和药理研究 ,但临床实践显示针刺镇痛作用肯定 ,从麻醉角度要求针麻下施行手术又存在术中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 (即所谓三关 ) ,严重影响继续选用 ,为此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提出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增强针麻麻醉效果 ,部分适宜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手术 ,首先进行了研究取得成效 ,截止目前该项研究仍在继续 ,现仅就个人收集资料回顾如下。1 1 990年前针刺…  相似文献   

9.
10.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对血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针刺 (或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血糖含量的变化 ,推测针刺复合麻醉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 ,减轻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 :胆囊切除术共46例 ,其中A组 (针硬组 ) 1 6例 ,B组 (电硬组 ) 1 4例 ,C组 (对照组 ) 1 6例。每例于术前 1天 ,术中3 0min、术后 3天分别抽外周静脉血测定血糖含量。结果 :A、B两组血糖值术中比术前略升高 ,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C组 (对照组 )血糖值术中比术前升高明显 ,组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A、B两组与C组术中血糖值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A组 (针硬组 )或B组 (电硬组 )在复合硬膜外麻醉中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 ,减轻手术应激反应 ,使术中、术后血糖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张兰英  彭莉  秦必光 《针刺研究》2001,26(2):156-160,F003
目的 :探讨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发生率。方法 :共观察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5例 ,按麻醉方法不同 ,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 (即针硬组 )、B组 (即电极组 )、C组(即对照组 )均要求硬膜外麻醉阻滞平面达到T4~ 1 1 以上 ,麻醉效果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 ,根据术中探查、提胆囊、分离胆囊、切胆囊、缝胆囊床等主要手术步骤中HR、MAP、ECG的变化判断胆心反射是否发生。结果 :三组 (各 1 5例 )发生胆心反射共 1 5例 (31 1 1 % ) ,以提胆囊、分离胆囊及探查刺激胆囊发生胆心反射最多 (85 71 % ) ,按统一判断胆心反射标准评定三组胆心反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前心电异常病例在术中胆心反射发生率较高 (5 7 1 4% ,P <0 0 5 )。结论 :本项研究三种麻醉方法还不足以抑制或阻断胆心反射发生 ,降低胆囊手术胆心反射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针药复合麻醉颅后窝手术病人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颅脑手术病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影响。方法:30例颅后窝手术病人分为全麻组、针麻组和针药复合麻醉(GAE)组,测定围手术期外周静脉血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结果:针麻组儿茶酚胺水平从手术开始至术后3h均显著高于全麻组和GAE组,术后第1-4天3组间无明显差异。全麻组和GAE组术中儿茶酚胺水平无明显变化,但术后明显升高。结论:从应激角度进行评价,与全麻比较,针麻用于颅后窝手术术中儿茶酚胺反应显著,并无突出优点。而GAE可明显抑制颅后窝手术病人术中儿茶酚胺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清醒时间等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58例,随机平分为GA组和GA+EA组,连续监测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术后苏醒时间。结果:GA+EA组的MAP、HR、PETCO2和气道压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较适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