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SI)对两种不同病因急性肺损伤(ALI/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ALI/ARDS患者按病因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组:肺部疾患导致AALI/ARDS。组:肺外疾患导致ALI/ARDS。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实行肺保护性通气,如指氧饱和度(SpO2)低于90%,予控制性肺膨胀治疗,于治疗前后监测潮气量(VT)、气道平台压(Pplat)、吸入峰值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吸系统顺应性(Crs)、气道阻力(R)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组和组比较,PaO2、SpO2的改善组明显优于组。在VT、Pplat、Ppeak、Pmean、R方面组明显优于组。结论:肺外源性的LI/ARDS对SI的反应优于肺内源性的ALI/ARD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多发伤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总结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多发伤并发ALI/ARDS患者使用NIPPV或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的情况,比较两种通气方式治疗前及治疗后2h动脉血气分析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NIPPV 40例,有创通气35例.无创通气组及有创通气组通气2h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及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较通气前明显提高(P<0.0001).无创通气组中5例无创通气3~5d(平均4.2 d)后改IMV,4例因手术需全麻,先予以IMV 20~36 h后改为无创机械通气.35例无创通气3~18d[平均(8±5.5)d]成功脱机,无1例死亡.IMV组通气5~20 d脱机[平均(9±5.5)d],无1例死亡.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动脉血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后合并ALI/ARDS早期应用NIPPV治疗,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的呼吸模式,不仅可取得与IMV治疗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效果.方法 将60例ALI/ARDS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气管内滴注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静脉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28 d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常见危重病,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存活率。研究表明6ml/kg的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可以显著降低ALI病人死亡率。机械通气是急性肺损伤(ALI)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ALI病理生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ALI机械通气实验与临床研究的广泛开展,对ALI机械通气治疗策略有了一些新进展,有助于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改善ALI的治疗。1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对5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小潮气量的机械通气,其中创伤性休克28例,急性胰腺炎9例,ARDS患者6例,肺癌术后患者5例,其他4例。2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结合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在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均未达到ARDS的标准,根据患者的LIPS和治疗所需潮气量,将患者分为A组(小潮气量高危组)、B组(小潮气量低危组)、C组(常规潮气量高危组)、D组(常规潮气量低危组),比较机械通气治疗后4组患者的PaO2、PaCO2、氧合指数、呼吸力学指标、炎症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ARDS发生率、住院28 d内死亡率.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B组PaO2、氧合指数高于A组、C组、D组(P<0.05);B组肺顺应性、气道峰压优于A组、C组、D组(P<0.05);B组IL-6、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C组、D组(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A组、C组、D组(P<0.05);B组ARDS发生率低于C组及D组(P<0.05).结论 采用LIPS筛选ARDS高危患者,并结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可改善非ARDS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指标,同时可降低ARDS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通气治疗肾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6例肾移植术后合并ALI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BiPAP呼吸机治疗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结果 49例患者经无创通气治疗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氧分压指标显著改善。7例因病情重改用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结论 BiPAP无创通气治疗肾移植术后并发ALI能改善患者低氧血症,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可显著降低对气管插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sustained inflation SI)对急性肺损伤(ALI/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ALI/ARDS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实行肺保护性通气,如指氧饱和度(SpO2)低于90%,予控制性肺膨胀治疗,于治疗前后监测潮气量(VT)、气道平台压(Pplat)、吸入峰值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吸系统顺应性(Crs)、气道阻力(R)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应用控制性肺膨胀后,患者VT、Crs增加,Ppeak、Pplat、Pmean、R下降,动脉血气分析改善。结论:控制性肺膨胀在肺保护性通气的基础上可改善ALI/ARDS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潮气量通气策略对小儿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潮气量不同将我院诊治的ALI/ARDS患儿102例分为2组:传统潮气量组(10~12 mL/kg潮气量)51例,小潮气量组(6~8 mL/kg潮气量)51例.观察并比较2组机械通气后血气分析变化、呼吸机参数变化,记录2组机械通气时间、住PICU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通气后24 h,2组PaO2、pH及SaO2较通气即刻升高、PaCO2较通气即刻降低,且小潮气量组PaO2、pH及SaO2高于传统潮气量组、PaCO2低于传统潮气量组.通气0 d、1 d、3 d小潮气量组VT、MAP、PEEP、PIP呼吸机参数较同时间传统潮气量组较低、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潮气量组机械通气时间、住RICU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均小于传统潮气量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潮气量通气策略治疗小儿ALI/ARDS预后效果可能优于传统潮气量通气策略,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熊伟  陈萍 《医学综述》2016,(5):921-924
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中通气关系密切,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能够减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损伤,改善患者氧合,获得较好的预后。小潮气量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及肺复张策略(RMs)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然而,机械通气并非仅限于ALI/ARDS患者,相比之下,全麻手术人群基数较为巨大,LPVS是否同样适用于该部分人群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BiPAP)通气应用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可行性。方法:30例ALI/ARDS患者应用BiPAP通气治疗,观察不同时间PaO2、PaCO2、pH、RR及气管插管率、死亡率和无创通气时间。结果:应用BiPAP通气治疗ALI/ARDS,在通气2h可提高PaO2[(86.72±10.38)mmHg vs(56.17±12.71)mmHg,P〈0.01],改善pH[(7.38±0.06)vs(7.24±0.11),P〈0.05]。通气治疗48h PaCO2、RR显著改善[PaCO2(36.54±7.39)mmHg vs(31.68±7.67)mmHg;RR:(18.4±6.8)次/min vs(38.5±6.4)次/min,均P〈0.051。病情加重气管插管4例,死亡1例。结论:对ALI/ARDS患者积极应用BiPAP通气治疗可改善低氧,降低呼吸频率,改善呼吸肌疲劳,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低潮气量、呼吸末正压 (PEEP)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应用。方法 :选择 2 4例ARDS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 ,比较传统潮气量机械通气与低潮气量十PEEP机械通气治疗的两组病例血气指标、中心静脉压 (CVP)、血氧饱和度 (SpO2 )及出现多器管功能不全(MODS)的时间。结果 :两组中血气指标、CVP、SpO2 ,无显著性意义。出现MODS时间氏潮气量十PEEP机械通气组明显延长 (P <0 .0 5 )。结论 :低潮气量 ;PEEP机械通气在ARDS患者治疗中 ,改善氧合状况与传统方法无差异 ,但因能比较有效地防止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 ,适于ARDS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接受无创通气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在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数据库中筛选出资料较完整的患者127例。在患者达到ALI/ARDS诊断标准时,根据患者通气治疗情况分为未通气组(n=58)、无创通气组(n=55)和有创通气组(n=14)。追踪未通气组和无创通气组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情况。分别以发展为ARDS和死亡为应变量作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无创通气治疗成功与失败患者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达到ALI/ARDS标准时,无创通气组与未通气组患者比较病情较重,发展至ARDS的比例较高(P0.01);有创通气组患者死亡率较高(P0.01)。58例未通气组患者中,一直未使用通气治疗45例,改用无创通气6例,改用有创通气7例。55例无创通气组患者中,改用有创通气15例。61例使用过无创通气的患者与45例未通气患者相比病情较重,从ALI发展为ARDS可能性较大(P0.01),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继续无创通气的患者(n=40)与一直未通气患者(n=45)相比病情较重,从ALI发展为ARDS可能性较大(P0.01),改用有创通气患者(n=22)死亡率较高(P0.01)。达到ALI/ARDS标准时接受了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55例,15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两组患者多因素回归提示年龄有显著差异(P0.01),年龄越大无创改有创通气的几率越高。结论 SARS患者达到ALI/ARDS标准时,接受通气治疗的患者病情较重,从ALI发展为ARDS可能性较大,但早期应用无创通气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大部分能耐受无创通气的患者可避免气管插管,特别是相对年轻的患者,但须把握好从无创转有创的时机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万海青  朱槿宏 《吉林医学》2011,(31):6550-655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ARDS患者32例分为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组(A组)16例和机械通气治疗组(B组)16例。记录插管前(T0)、插管后10 min(T1)、插管后30 min(T2)、插管后50 min(T3)各时点两组患者HR、SpO2、PETCO2、气道阻力参数和患者一般状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年龄、性别及T0时HR、SpO2、PETCO2及气道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T1~T3各项指标渐趋向正常。A组在T1、T2、T3时HR比B组变慢幅度大(P<0.05);在T1时PETCO2 A组比B组升高幅度大(P<0.05);在T1、T2、T3时气道阻力A组比B组降低幅度大(P<0.05)。结论:早期小潮气量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ARDS患者有助于减少肺损伤和加速肺水肿消散,改善预后,比单独机械通气治疗有明显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王导新  邓旺 《西部医学》2014,(2):133-135
目的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临床常见的呼吸危重症,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病死率居高不下.研究发现ALI/ARDS患者大部分都需要保持肺相对“干燥”和正压通气治疗,能有效地减轻肺损伤,改善预后.本文就ARDS肺水肿液清除与正压通气相关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创伤后引起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症(ALI/ARD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4例因严重创伤引起的ALI/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4例患者均早期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痊愈37例,痊愈率为68.5%(37/54),通过实施无创机械通气及其他综合治疗成功者34例,占63%,另外有20例因无创机械通气失败改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其中3人痊愈.54例患者中17人死亡,死亡率为31.5%,死亡原因均为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救治无效死亡.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显著提高创伤后引起ARDS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严重复合、多发伤常见并发症,病死率高达60%以上,机械通气(MV)是最重要的支持和治疗手段。我科对27例创伤后ALI/ARDS患者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采用大型多功能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胸部外伤所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7例胸部外伤导致ALI患者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分为无创通气组(21例)和有创机械通气组(26例),观察无创通气组(通气前、通气1 h、通气12 h和撤机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呼吸频率及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以及两组间病死率、呼吸机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无创通气组不同时间(通气1 h、通气12 h和撤机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无创通气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呼吸频率及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在通气后12 h及撤机后较无创通气前下降(P〈0.05);有、无创通气治疗组间比较,无创通气治疗组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有创通气治疗组(P〈0.05),但在病死率方面两组间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型呼吸机无创通气是治疗胸部外伤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有效方法,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仍是胸部外伤所致ALI,特别是恶化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佳通气策略,对肺复张手法的安全性进行监测。方法:入选的ARDS病人均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型号为PB840)。20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小潮气量组(对照组)和小潮气量+肺复张通气组(实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基础通气模式即:小潮气量(6mL/Kg)+个体化PEEP的通气模式。实验组联合肺泡复张治疗,其余同对照组。肺泡复张手法具体操作如下:镇静状态下将FiO2调至100%,持续5min,在非肌肉松弛状态下将呼吸机模式调整为持续气道正压(CPAP),给予30cmH2O的压力,持续30s后,恢复原通气模式及条件。比较两种通气策略下,病人的临床疗效、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1)治疗组氧分压、氧合指数、肺顺应性与对照组比较从开始30Min就有明显改善(P<0.01),24、48h也均维持在较高数值。(2)气道峰压、平台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3)实施肺复张策略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P>0.05)。结论:以个体化PEEP为基础,适时采用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ARDS,与小潮气量通气策略相比更适合病人呼吸力学特征,改善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外器官损害,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重要补充。肺复张策略是ARDS病人机械通气时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ALI/ARDS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ICU住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ALI/ARDS患者74例,将进行面罩NPPV者作为治疗组,未进行NPPV治疗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3d后血气分析结果、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插管率、病死率。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ALI/ARDS患者使用NPPV治疗后其动脉血气分压(PaO2)均有不同程序升高,治疗组与对照组PH值P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插管率、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NPPV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ALI/ARDS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变化。方法:符合ALI/ARDS入选标准患者40例(肺损伤组),无肺损伤组患者40例,观察两组肺功能。结果:两组病例进行肺功能监测(入选时记录呼吸机设定及监测窗显示的肺功参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并进行比较,两组观察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急性肺损伤患者机械通气的参数明显增高,肺功能显著下降,需要相对高的通气参数和相对长时间的呼吸支持,根据肺功能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来保证肺的通气和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