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全麻下组Ⅰ以罗库溴铵0 .6 mg/kg 静注,组Ⅱ以阿曲库铵0 .5 mg/kg 静注,组Ⅲ以琥珀酰胆碱1 .5 mg/kg 静注。结果:气管插管条件,以琥珀酰胆碱组肌松作用最好,而罗库溴铵和阿曲库铵肌松作用相似;罗库溴铵组肌松起效时间、临床恢复时间和无反应时间分别为86 .25 ±27 .13s 、29 .90 ±6 .25 min 和20 .84 ±7 .95 min ,介于其它两药之间。说明,罗库溴铵可为临床提供较好的气管插管条件,且无琥珀酰胆碱的诸多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新型吸入麻醉药地氟醚对维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 40 例ASAⅠ- Ⅱ级择期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20 例,两组均采用表面麻醉下静注芬太尼,异丙酚诱导插管。对照组以异丙酚持续静注维持麻醉,15min 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5mg/kg ,地氟醚组在吸入6 % 地氟醚15 分钟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 .05mg/kg,使用MHJ- 2 肌松监测仪监测TOF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地氟醚组起效时间分别为4.72 ±1 .37 和3 .82 ±1.09min,地氟醚组明显缩短,两组T1 显现时间为10 .08 ±2.47 和17.37 ±3 .78min;T125% 恢复时间为19.88 ±5 .91 和29 .78±5 .73min;T1 恢复90% 时间为30 .25 ±5.27 和49 .48±12.60min 地氟醚组明显延长,两组恢复指数分别为13 .67 ±3 .53 和22 .86 ±3 .58min ,地氟醚组延长。结论 吸入1MAC地氟醚能明显缩短维库溴铵起效时间,延长维库溴铵的临床作用和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3.
哌库溴铵的肌松效应及对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单次青注哌库溴铵0.05mg/kg和0.075mg/kg的气管插管条件,肌松效应及对循环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10)。观察诱志插管时的最大肌检效应及起效时间。术中肌松维持及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分别为90%和100%。两组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期,T125%、T175%恢复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指数两组大致相等。两  相似文献   

4.
静脉预注利多卡因对罗库溴铵肌松起效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枝  许幸 《当代医学》2010,16(7):145-147
目的探讨静脉预注利多卡因对罗库溴铵肌松起效时间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男性患者60例,年龄18~49岁,体重41~82kg,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Li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静注1.5mg/kg丙泊酚及芬太尼4μg/kg。麻醉维持:丙泊酚7mg/(kg·h)。肌松监测采用加速度法四个成串刺激(TOF),测定和记录刺激尺神经时拇内收肌的颤搐反应。Li组静注利多卡因1.5mg/kg,C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2min后静注罗库溴铵0.6mg/kg,待TOF T1抑制95%时行气管插管。记录肌松起效时间(注药结束至TOF的T1肌颤搐抑制95%的时间)及气管插管条件。结果肌松起效时间:C组与Li组分别为(84.70±28.28)s、(68.30±23.46)s,Li组显著快于C组(P〈0.05)。气管插管条件:Li组显著优于C组(P〈0.05)。诱导前、插管前两组NSBP、DBP、HE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多卡因可显著缩短罗库溴铵肌松起效时间、改善气管插管条件,是罗库溴铵用于快速顺序诱导气管插管时有效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5.
国产维库溴铵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奎荣  项燕  翁晓川  金旭东  崔怡  陈庆廉 《浙江医学》2000,22(11):649-649,655
目的 测定国产维库溴铵的量-效关系并与进口维库溴铵进行比较。方法 将120例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国产维库溴铵组(60例)及进口维库溴铵组(60例),两组各分为6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10例,分别注射维库溴铵10μg/kg、20μg/kg、30μg/kg、40μg/kg、50μg/kg、100μg/kg。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以四个成串刺激观察拇收肌颤搐反应,当第一个颤搐反应达最大阻滞时即为肌松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加速度肌松监测法探讨低温体外循环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内直视术患者4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2组:T组(n=20),自麻醉诱导至手术结束,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监测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并根据TOF值追加罗库溴铵;C组(n=20)为对照组,除诱导期间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仪指导气管插管外,手术过程中根据临床经验追加罗库溴铵。记录以下指标:①诱导前、静注插管剂量罗库溴铵前、后及插管后各时点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②两组患者低温过程中罗库溴铵总用量、围手术期罗库溴铵总用量;③T组体外循环(CPB)前、低温过程中、复温后罗库溴铵维持时间。结果①两组病人插管时、插管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与诱导前相比无显著性(P〉0.05),心率(HR)与诱导前相比明显增快(P〈0.05或P〈0.01);②T组患者低温过程中罗库溴铵总用量明显少于C组,T组围术期罗库溴铵总用量也明显少于C组(P〈0.05);③T组低温过程中罗库溴铵维持时间明显长于降温前(P〈0.05),复温后罗库溴铵维持时间与降温前相比无差异性(P〉0.05)。结论低温体外循环中罗库溴铵用量明显减少,作用时间明显延长;罗库溴铵对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心内直视手术低温体外循环中应该对患者神经肌肉功能进行定量监测,便于指导肌松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罗库溴铵和阿曲库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麻醉中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间、肌松效果、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行LC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R组,n=60)和阿曲库铵组(A组,n=60),R组使用罗库溴铵0.6mg/kg,A组使用阿曲库铵0.5mg/kg进行气管插管。采用连续单刺激模式行肌松监测。观察项目有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肌松药起效时间(注射完毕至T1〈5%)、作用时间(恢复至T1达25%)、插管条件、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血流动力学皆稳定,插管条件良好,无统计学差异,罗库溴铵起效明显快于阿曲库铵(P〈0.05),作用时间两组类似(P〉0.05),罗库溴铵组不良反应少于阿曲库铵组(P〈0.05)。结论 罗库溴铵用于LC手术,起效快效果好,维持时间与手术时间较吻合,不良反应少,优于阿曲库铵,是LC手术较理想的肌松剂。  相似文献   

8.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18例,随机分为3组,用咪唑安定、依托咪酯、芬太尼麻醉。分别静注阿曲库铵125、175、或225ug/kg,观察拇内收肌4个成串刺激(TOF)第一次(T1)阻滞程度进行百分概率转换,阿曲库铵剂量进行对数转换。T1阻滞50%(ED50)、75%(ED75)、90%(ED90)、95%(ED95)的阿曲库铵剂量分别为155、199、223和247ug/kg。  相似文献   

9.
在普鲁卡因-芬太尼-国产阿曲库铵-氧平衡麻醉下行择期腹部手术30例。用加速度仪监测国产阿曲库铵的神经肌肉阻滞特点,同时监测循环系统功能变化。结果表明,竞争型肌松药国产职曲库铵的肌松作用与进口阿曲库铵相同,0.4mg/kg剂量组的起效时间为(1.0±0.34)分钟,T4/T1=25%恢复时间为(40.27±8.62)分钟,它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0.8mg/kg剂量组静注阿曲库铵心率明显增快、平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性别与年龄因素对腹部手术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中年男性组、中年女性组、老年男性组和老年女性组,每组10例。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以成串刺激监测神经肌肉阻滞深度,在4个成串刺激中的第1个颤搐反应(TI)达最低时行气管插管。Tl恢复至10%开始输注罗库溴铵并维持在5%-10%。术毕停用罗库溴铵,新斯的明拮抗肌松效应,记录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指标。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最大效应持续时间、T1恢复到10%的时间均明显延长(均P〈0.05)。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起效时间、最大效应持续时间、T1恢复到10%的时间、恢复指数均明显延长(均P〈0.05)。结论女性患者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较男性患者敏感,老年患者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较中年患者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先心病婴幼儿肌注罗库溴铵的肌松效果、插管条件和安全性。方法30例先心病择期全麻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组Ⅰ、Ⅱ分别肌注罗库溴铵1、2mg/kg,组Ⅲ肌注琥珀胆碱4mg/kg,肌注部位均为上肢三角肌。采用TOF-Watch加速度仪刺激尺神经和测定拇内收肌收缩功能。结果各组肌颤搐Th抑制>75%在6min者分别为4、9、0例,组Ⅲ与组Ⅱ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Th抑制达到75%以上者插管条件均为优良。Th抑制75%的起效时间,组Ⅲ与组Ⅰ、Ⅱ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h恢复至25%,各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婴幼儿肌注罗库溴铵2mg/kg能在4~6min内提供优良的插管条件,但临床肌松作用长达2h以上。肌注琥珀胆碱不能提供有效的肌松作用和插管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苯肾上腺素对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麻醉诱导时起效时间及插管条件的影响。方法 66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苯肾上腺素组(P组,33例)和生理盐水组(S组,33例)。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 m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μg/kg,P组病人诱导后给予苯肾上腺素0.9μg/kg,30 s后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 mg/kg;S组则以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代替苯肾上腺素,其余相同。采用TOF-Watch肌肉加速度仪监测肌松。记录肌松药的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评分。结果 P组病人的起效时间为(5.7±1.8)min,S组病人的起效时间为(5.4±1.3)min,差异无显著性(P=0.084)。气管插管条件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苯肾上腺素不能改善插管条件,也不能延长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的使用,确定普通成人非肌松剂气管插管时的雷米芬太尼的合适剂量。方法66例择期手术病人,插管条件Ⅰ~Ⅱ级,ASAⅠ~Ⅱ级。平均分为3组。各组雷米芬太尼用量分别为2、3、4μg/kg;丙泊酚用量均为2 mg/kg。记录给药完成(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4 min(T3)的SpO2(动脉血氧饱和度)、NIBP(无创血压)、HR(心率)。根据面罩控制通气满意度、下颌松弛度、声门状态、病人有否呛咳、体动等评定插管条件。结果1、2、3组插管条件临床可接受的比例分别为50%、82%和100%,1组与2组、3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严重呛咳、声门紧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组和3组(P<0.05)。各组给药前后MAP(平均动脉压)、HR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结论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非肌松剂气管插管的方法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推荐剂量为丙泊酚2 mg/kg+雷米芬太尼3~4μg/kg。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氯普鲁卡因减轻罗库溴铵注药痛的效果。方法拟行择期需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150例,麻醉诱导时用限时法给予肌松药,按麻醉诱导时给予罗库溴铵前预先静脉注射的药物,将患者随机分为五组,每组30例。Ⅰ组生理盐水3 ml,Ⅱ组利多卡因30 mg/3 ml,Ⅲ组氯普鲁卡因30 mg/3 ml,Ⅳ组氯普鲁卡因60mg/3 ml,Ⅴ组氯普鲁卡因90 mg/3 ml。左手背静脉穿刺,置入20 G静脉套管针。为了药物能较长时保留在静脉中,在患者左前臂包裹气压止血带,加压至70 mmHg,以3 ml/10 s的速度在左手背静脉注入各组预先给予的药物,30 s时松开止血带。随即在10 s内注射插管剂量的罗库溴铵0.6 mg/kg,由一名事先不知用药情况的麻醉医师专职观察且询问患者疼痛情况,选用Ambesh四分疼痛评定法为标准,进行评分、记录。同时观察记录在注射罗库溴铵完毕及术后24 h副作用等情况。结果 I组罗库溴铵注药痛发生率97%,中度、重度疼痛77%,轻度疼痛20%;Ⅱ组患者77%无注药痛与Ⅲ组73%相似。3个氯普鲁卡因处理组疼痛轻,重度疼痛(0~1/30),Ⅳ组疼痛更轻,中度、重度疼痛(0/30);尤其Ⅴ组100%无注药痛。Ⅱ、Ⅲ、Ⅳ、Ⅴ组与Ⅰ组比较发生罗库溴铵注药痛的程度轻,Ⅴ组罗库溴铵注药痛程度最轻。结论预注利多卡因、氯普鲁卡因均能减轻罗库溴铵的注药痛,其中预注氯普鲁卡因90m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次插管剂量罗库溴铵术后残余肌松作用及其对妇科腔镜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R组)和罗库溴铵+新斯的明组(R+N组)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以0.02 ms/kg眯唑安定、1.0 μg/kg芬太尼、1.5~2.0 ms/kg异丙酚和0.6 ms/kg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以异氟烷和N_2O/氧气(N_2O:O_2=1:1)维持麻醉,术毕R组患者不进行肌松拮抗,R+N组患者以0.04 mg/kg新斯的明和0.02μg/kg阿托品进行肌松拮抗.术毕测定拔管后即刻和到达麻醉监护室(PACU)即刻拇内收肌的4个成串刺激(TOF)比值,并分别在术前、咪唑安定和芬太尼镇静后、拔管后即刻、到达PACU即刻和TOF比值恢复到1.0等5个时间点测定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_1)和呼气峰流速(PEFR),比较两组患者残余肌松和肺功能情况.结果拔管后即刻和到达PACU即刻,R组平均TOF比值显著低于R+N组(P<0.05);R组TOF比值恢复到0.9和1.0的时间较R+N组显著延长(P<0.05).R组在拔管后即刻和到达PACU即刻的FVC、FEV_1和PEFR显著低于R+N组(P<0.05).所有患者在咪唑安定和芬太尼镇静后,TOF比值恢复至1.0后的FVC、FEV_1和PEFR明显低于术前对照值(P<0.01).结论 大部分单次应用插管剂量罗库溴铵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残余肌松作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即使在TOF值达1.0后肺功能仍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6.
吴敏仙  李士通 《上海医学》2012,35(6):484-487
目的比较不同体温对老年患者术后顺式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肌肉松弛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不保温、顺式阿曲库铵保温、罗库溴铵不保温及罗库溴铵保温组,每组20例。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或罗库溴铵0.6mg/kg,术中肌肉松弛药经静脉输液泵输注维持,持续监测肌肉松弛和鼻咽温度,记录患者的药物累积剂量,手术时间,静脉注射肌肉松弛药到第1个肌颤搐高度(T1)最大抑制的时间(起效时间),T1从25%恢复到75%的时间(肌肉松弛恢复指数),T1恢复至25%到4个成串刺激(TOF)比值(TOFR,即TOF中第4个肌颤搐高度与T1的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完全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诱导时、T1恢复至25%时、TOFR恢复至90%时的温度。结果术毕两个不保温组的体温显著低于两个保温组(P值均<0.01)。顺式阿曲库铵不保温、顺式阿曲库铵保温组的起效时间均显著长于罗库溴铵不保温、罗库溴铵保温组(P值均<0.01),肌肉松弛恢复指数则显著短于罗库溴铵不保温、罗库溴铵保温组(P值均<0.01)。顺式阿曲库铵保温组的完全恢复时间显著短于罗库溴铵保温组(P<0.01)。给予同一肌肉松弛药的两个保温组间起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肉松弛恢复指数和完全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两个不保温组(P值均<0.05)。结论老年患者容易发生术中低体温,保温有助于肌肉松弛的恢复,且应用于顺式阿曲库铵的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米库氯铵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肌松效果,并与等效剂量的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声带息肉摘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Ⅰ、Ⅱ、Ⅲ),每组20例。麻醉方法为全凭静脉麻醉,肌松诱导剂量为:Ⅰ组选用米库氯铵0.25 mg/kg,Ⅱ组选用阿曲库铵0.6 mg/kg,Ⅲ组选用维库溴铵0.15 mg/kg。全麻诱导药物:咪唑安定0.03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5 mg/kg;维持药物:丙泊酚4~12 mg(kg·h)-1,瑞芬太尼0.1~0.2μg(kg·min)-1静脉持续泵注,手术结束时停药。【结果】3组均能完成气管内插管,Ⅰ组肌松恢复过程最快,Ⅱ组次之,Ⅲ组最慢。【结论】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中,选用不同肌松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麻醉的安全性、舒适性上观察,米库氯铵更加适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罗库溴铵全身麻醉(全麻)诱导预注给药气管插管效果。方法: 48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R组)24例和琥珀胆碱组(S组)24例,R组在全麻诱导前先静脉注射小剂量罗库溴铵0.06 mg/kg(1/5ED95),再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2ED95),预注时间为1 min;S组诱导药同R组,最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1.2 mg/kg(4ED95)。观察作用显效时间、起效时间、1 min T1值及T1最大抑制程度和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2组插管条件评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T1最大抑制程度2组基本相似(P>0.05)。肌松药作用显效时间、起效时间和1 min T1值S组均比R组明显缩短(P<0.01)。MAP、HR、SpO2、PET CO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预注罗库溴铵0.06 mg/kg(1/5ED95),时间1 min,插管时剂量0.6 mg/kg(2ED95)在全麻气管插管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中单次输注罗库溴铵或顺式阿曲库铵后神经肌肉阻滞时间。方法 100例全麻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女性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各组再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和顺式阿曲库铵组,共计4组,分别为罗库溴铵开腹组(OR组)、顺式阿曲库铵开腹组(OC组)、罗库溴铵腹腔镜组(LR组)和顺式阿曲库铵腹腔镜组(LC组),每组25例。每位患者均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5 μg/kg和丙泊酚2 mg/kg,待意识消失后按组别分别静脉推注罗库溴铵0.9 mg/kg或顺式阿曲库铵组0.15 mg/kg。记录罗库溴铵或顺式阿曲库铵注射后第1个成串刺激(T1)出现的时间及T1恢复到基础值的5%和25%的时间。结果 OC组和LC组相比,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R组与OR组相比,推注罗库溴铵后T1出现的时间、T1恢复到基础值的5%及25%的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36.2±4.0)min vs.(44.8±10.7)min,(41.8±6.8)min vs.(52.8±11.2)min,(49.5±7.5)min vs.(62.6±13.5)min]。结论 需警惕罗库溴铵用于腹腔镜手术时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延长,必要时进行肌松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