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提供合适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加以诱导,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观察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将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种植到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VEGF、bFGF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化示VWF和CD34抗体染色阳性.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呈典型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孔径大小比较适合内皮祖细胞爬行.种植细胞后,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有大量的内皮祖细胞黏附、爬行及铺展生长,有时可见内皮祖细胞长入蜂窝状孔径内.[结论]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基因表达和种植内皮祖细胞小径聚氨醇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的影响。【方法】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后。分为静态组、低切应力组(5dyn/cm^-2)、中切应力组(15dyn/cm^-2)和高切应力组(25dyn/cm^-2)4种不同处理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t-PA的水平。并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19只家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0只用中切应力处理后内皮祖细胞种植的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犬颈总动脉.对照组9只用未经切应力处理内皮祖细胞种植的人工血管移植。移植术后2个月。比较2组小径人工血管的移植通畅率。【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IX-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流体切应力增加内皮祖细胞t—PA的产生。并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行移植术后2个月,实验组10只人工血管均获通畅,对照组通畅率为55.6%。【结论】切应力处理可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并改善内皮祖细胞种植后小径人工血管的移植通畅率,这为解决临床小径人工血管通畅率低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基因表达和种植内皮祖细胞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的影响。【方法】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后,分为静态组、低切应力组(5dyn/cm2)、中切应力组(15dyn/cm2)和高切应力组(25dyn/cm2)4种不同处理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t-PA的水平,并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19只家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0只用中切应力处理后内皮祖细胞种植的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犬颈总动脉,对照组9只用未经切应力处理内皮祖细胞种植的人工血管移植。移植术后2个月,比较2组小径人工血管的移植通畅率。【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LK-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流体切应力增加内皮祖细胞t-PA的产生,并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行移植术后2个月,实验组10只人工血管均获通畅,对照组通畅率为55.6%。【结论】切应力处理可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并改善内皮祖细胞种植后小径人工血管的移植通畅率,这为解决临床小径人工血管通畅率低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凌瑞  孙宝华  王廷  易军  王辉  王新友 《医学争鸣》2007,28(2):137-139
目的:研究VEGF, b-FGF诱导下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分化.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加有VEGF,bFGF的M199培养基中培养,培养7 d,免疫组化(SABC法)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结果:人脐血血单个核细胞(MNCs)经体外VEGF, b-FGF的诱导分化,表达内皮祖细胞的表面标志KDR, CD1133和CD34.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5.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内皮祖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为冠心病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收集健康成人外周血,通过Ficoll离心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EGM-2培养基中加以诱导,并通过相差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标记等方法对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结果]在上述诱导分化条件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LK-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结论]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冠心病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CD34+干细胞的分化及其在人工血管内皮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外周血、骨髓和脐血中CD34 细胞作为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方法:采集犬外周血和骨髓及人脐血,经免疫磁珠分离出内皮细胞祖细胞,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扩增,光镜、扫描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将培养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后的细胞中CD34 细胞:外周血(26.30±2.42)% 、骨髓(41.84±3.65)%、脐血(74.62±4.46)%,骨髓和脐血中CD34 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外周血,且增殖、分化能力强;CD34 细胞培养2周细胞长满瓶底并达到增殖高峰,细胞呈"铺路石"状排列.Ⅷ因子,CD3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透射电镜细胞胞浆内可见W-P小体;扫描电镜下,内皮细胞平铺于人工血管表面,成单层排列,细胞排列无轴向性.结论:外周血、骨髓和脐血经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可分离出CD34 细胞,CD34 细胞经VEGF诱导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骨髓和脐血CD34 细胞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孙宝华  王岭  姚青  易军  王辉  王新友 《医学争鸣》2006,27(8):748-750
目的:研究在VEGF, b-FGF诱导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分化的方法. 方法: 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加有VEGF, bFGF的M199培养基中培养,培养第7 d,免疫组化(SABC法)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 结果: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经体外VEGF, b-FGF的诱导分化,表达EPCs的表面标志KDR, CD133和CD34. 结论: 外周血来源的MNCs能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为EPCs.  相似文献   

8.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体外诱导、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方法 梯度离心法采集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组和非诱导组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进行鉴定.结果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经过培养,形成线样结构和类血管样结构,表达EPC特异性抗原CD133和内皮细胞(EC)的特异性抗原Ⅷ因子、Flk-1、和CD34,培养细胞同时具有EPC和EC的表面蛋白特性,且诱导组阳性细胞数多于非诱导组,形成特殊结构的时间早于非诱导组.结论 ①通过分离骨髓MNC进行诱导培养可以提高EPC的纯度.②VEGF可促进EPC的增殖和血管样结构的形成.③体外培养1周左右是EPC增殖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CD133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表面表达,为内皮祖细胞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取兔髂骨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n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条件下定向向内皮祖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内皮祖细胞CD133表达。结果 定向诱导分化细胞形态学呈现“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外观,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表达CD133,并随时间推移表达逐渐下降。结论 内皮祖细胞高表达CD133与培养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MSC)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分化为内皮样细胞的可能.[方法]抽取人胸骨的骨髓,进行hMSC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进行成骨,成脂鉴定.体外用细胞因子诱导hMSC分化为内皮样细胞,分为A组诱导剂为L-DMEM含有体积分数2%胎牛血清(FCS),50 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组诱导剂是L-DMEM含有体积分数2?S,50ng/ml VEGF和2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均诱导21 d.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是否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VWF,CD31,VCAM1;透射电镜观察有无内皮细胞特征性超微结构.[结果]来源于人胸骨的hMSC能被诱导成成骨细胞,脂肪细胞.体外诱导后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其中B组诱导率高于A组.B组细胞VWF阳性率约80%~90%,A组仅10%;透射电镜显示B组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特征性超微结构,如W-P小体.[结论]胸骨骨髓来源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被VEGF和bFGF联合诱导分化为内皮样细胞,诱导率高于单用VEGF.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及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有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将其体外培养、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及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用流式细胞技术及RT-PCR通过对内皮祖细胞及内皮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检测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分离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形成梭状的内皮样细胞,部分细胞积聚成团形成克隆集落,流式细胞仪鉴定该细胞表达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133及VEGFR.继续培养4周后细胞形成典型铺路石样改变,RT-PCR检测有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vWF、eNOS表达.结论 可成功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可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及成熟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小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1/2的多向分化潜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小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1/2细胞成肌、成脂、成内皮、成神经元分化的细胞实验模型.方法 用化学诱导剂5-氮杂胞苷诱导C3H/10T1/2细胞成肌、成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联合诱导C3H/10T1/2细胞成内皮,bFGF、β-巯基乙醇(β-mercaptoethanol,β-ME)、DMSO诱导C3H/10T1/2细胞成神经元细胞分化.诱导期间应用细胞形态学观察、油红"O"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o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5-氮杂胞苷诱导C3H/10T1/2 10 d后细胞变长,17 d后可见明显肌管形成,15 d少量细胞出现脂滴,25 d油红"O"染色见细胞质大量红色脂滴;VEGF和bFGF诱导5 d后细胞呈现"鹅卵石"样形态,8 d后阳性表达CD31;bFGF、β-巯基乙醇和DMSO联合诱导3 d后细胞胞体收缩,突起变长,15 d NSE染色阳性.结论 C3H/10T1/2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用作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脑梗死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假手术组和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链脲佐菌素诱导制作糖尿病模型,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流式细胞仪测定EPCs数量.ELISA法测定VEGF、bFGF及eNOS的数量.结果 脑梗组EPCs、VEGF、bFGF和eNOS数量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增高(P<0.01),糖尿病脑梗组EPCs较糖尿病组下降(P<0.05),而VEGF、bFGF和eNOS数量则升高(P<0.05).EPCs与VEGF和bFGF数量变化有相关性(P<0.05),与eNOS数量变化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外周血EPCs与VEGF和bFGF水平变化存在相关性,它们可能共同影响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些病理生理过程.这种变化及相关性对于估测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获得高浓度的兔血管内皮祖细胞(EPC).方法:抽取兔双下肢骨髓,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应用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bFGF联合诱导培养传代细胞,观察诱导前和诱导后第2代、3代细胞形态的变化,并对培养所得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测CD34、CD133、CD3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培养细胞第2 d出现簇状贴壁生长,第4 d由圆形变成纺锤形,呈条索状排列.与诱导前相比,诱导后第2代细胞CD34、CD133和CD31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变化,诱导后第3代细胞CD34细胞阳性率无明显改变,CD133细胞阳性率明显下降,CD31细胞阳性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兔骨髓源的单个核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诱导所得细胞具有EPC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成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离和诱导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诱导分化条件。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接种于添加VEGF,bFGF,IGF-1,EGF的M199培养基中,观察细胞集落、梭形贴壁细胞的出现时间和特异性细胞标志表达情况。结果:第3~4天可观察到贴壁梭型细胞,第5~8天出现多个细胞团,第10天左右可见首尾相连形成条索状结构。贴壁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结论:成人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来源于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 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微血管通透性、诱导血管生成等多种功能[1]。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异常可能与胎儿生长受限有着密切的关系。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  相似文献   

17.
邵琴  王长谦  范华骅  何奔  姜萌  高跞  聂晓绚  刘嬿 《上海医学》2006,29(10):737-740,F0003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体外转染入内皮祖细胞(EPCs)的可行性及对其表现型的影响。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HIF-1α。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脐血CD34 单个核细胞(MNCCD34 )。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IF-1α的表达。培养1周后,分为4组:A组:只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培养;B组:转染入空质粒pEGFP-C1,并加入VEGF、bFGF;C组:转染入pEGFP-HIF-1α质粒;D组:未加VEGF、bFGF诱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1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构建的pEGFP-HIF质粒基因序列与基因库(U22431, gi:881345)HIF-1α的CDS编码区完全一致。PBMC转染效率达38%,MNC CD34 转染效率达到42%。PBMC培养1周时,A、B、C组间CD31阳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但均显著高于D组(P值均<0.05)。MNCC CD34 培养1周后,A、B、C组间CD31阳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真核表达载体pEGFP-HIF体外电穿孔转染入PBMC,提示转染HIF-1α能促祖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效果与加入细胞因子诱导相似,其能增加祖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8.
近来对肿瘤生长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血管生成由正负两方面调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素,由不同肿瘤细胞分泌,也可在发育中的正常细胞及组织中表达,在体内调节血管的通透性,为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多种细胞提供一个纤维网络;在体外能促进基质的降解以及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运动和血管腔样结构的形成,并可动员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VEGF是诱导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生长因子。理论上来说,采用不同方法来干预或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平滑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内皮祖细胞是一种理论上非常合适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最终分化成成熟内皮细胞。实验拟证实内皮祖细胞可以定向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方法以猪为实验动物,采集骨髓单核细胞,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然后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诱导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类型。结果经过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未经诱导的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结论内皮祖细胞不仅可以分化成内皮细胞,而且可以在PDGF-BB作用下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是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内皮祖细胞是一种理论上非常合适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最终分化成成熟内皮细胞.实验拟证实内皮祖细胞可以定向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方法 以猪为实验动物,采集骨髓单核细胞,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然后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诱导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类型.结果 经过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未经诱导的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结论 内皮祖细胞不仅可以分化成内皮细胞,而且可以在PDGF-BB作用下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是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