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47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2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同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创伤修复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利用贴壁生长的特性分离大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用Hpure提取伤口液刺激前后dMSCs和创伤前后大鼠皮肤组织中总RNA。PCR扩增已构建抑制消减杂交差异表达文库中485个克隆的插入片断,送北京博奥制作基因芯片。提取的RNA反转录后分别同芯片杂交,找出在细胞水平和组织水平同时高表达的克隆。将这些克隆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分离的大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呈纺锤形,在体外显示多向分化潜能。抽提伤口液刺激前后dMSCs和创伤前后大鼠皮肤组织中总RNA,反转录后和基因芯片杂交,发现可能同创伤愈合相关的13条基因,其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等可能在创伤愈合中有重要意义。结论抑制消减杂交和基因芯片结合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一种有效方法。伤口液刺激前后dMSCs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发现能为从基因水平探讨dMSCs参与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2.
核化生武器损伤防治学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当既往作为独立课程的核、化、生武器损伤防治学从三门不同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教学时,既要掌握其中的共性,也要强调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差异,这对教学双方特别是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理论教学基础上,注重核化生应急处置实训、军事医学综合演练等教学实践,进一步强化教员相关知识、装备与技能的交叉学习、培训;学员职业情操与道德素养提升以及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建立长期的学员-教员,工作单位-学校交流渠道等是巩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腹盆腔放疗照射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与肠源性感染的关系。方法 模拟腹盆腔放疗照射BALB/c小鼠,2.0 Gy/d,连续照射5 d/周,分别于照射3周、5周和6周后停照1周的时间点收集回肠组织及其内容物样本。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抗菌肽和促炎性因子的表达;用PCR检测细菌在小鼠体内的移位情况;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分析肠道微生态的特征。结果 腹盆腔照射诱发了肠道潘氏细胞隐窝素-1和-4表达紊乱,照射3周或照射6周后停照1周,小鼠回肠隐窝素-1和-4均呈现显著性降低(t=-7.43、-3.54、-4.72、-4.27,P<0.05);而照射5周小鼠回肠隐窝素-1和-4表达明显升高(t=6.15、5.75,P<0.05)。放疗模拟照射3和5周时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系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显著降低(t=-3.49、-4.19、-3.44、-4.97,P<0.05),呈现以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减少,大肠杆菌和弗氏志贺氏菌等条件致病菌增多为特征的微生态失调。受照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和血液中的细菌DNA阳性率明显增高。照射3和5周后回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显著性高表达(t=4.85、6.16、7.71、4.60、4.86、5.97,P<0.05);照射6周后停照1周时,肠道促炎性因子的表达量有所回落,但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仍显著性高表达(t=3.67、5.88,P<0.05)。结论 腹盆腔放疗可诱发肠道抗菌肽表达紊乱,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调,进而导致肠源性细菌移位及感染性炎症的发生。微生态可能成为减轻放疗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有效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充质祖细胞(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MPCs)源性的神经元样细胞肌内移植后能否维持其自身特性。方法取3周龄健康GFP转基因C57小鼠后肢长骨进行MPC培养及鉴定,选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MPC,采用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进行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后收集细胞,并制备成5×105/μL细胞悬液备用。选取12周龄健康C57小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损伤+移植细胞组、损伤+生理盐水组、假手术+移植细胞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损伤+移植细胞组及假手术+移植细胞组:将制备的5μL MPC悬液散点注入小鼠三头肌内;损伤+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取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肌内移植细胞存活情况,电镜观察肌肉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NeuN及神经胶质特异性标志物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肌内移植细胞生长良好且均匀分布于肌细胞间隙,并抑制了肌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的退变及肌肉纤维化的发生。损伤+移植细胞组定植存活的移植细胞阳性表达:NSE(58.35±1.37)%、NeuN(60.22±0.16)%及GFAP(13.32±1.65)%,损伤+生理盐水组、假手术+移植细胞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均无阳性细胞表达。结论 MPC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经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样细胞后移植于失神经支配肌内可定植存活,并能够维持神经元及神经胶质样细胞的特性,同时有效抑制了肌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的退变及肌肉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核能、放射性核素及各种放射装置在生产和生活中特别是医疗卫生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对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有效进行辐射防护的需要催生了放射卫生学。此课程涵盖了众多概念、标准、原则和具体防治措施,内容虽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和实用性,但枯燥、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本校大部分专业(包括核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都需要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何进行教学改  相似文献   
6.
背景:突释问题是限制多肽蛋白类微球广泛应用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已经成为PLGA微球控释系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的突释与控制的研究,对突释的原因、影响突释的因素以及减少突释的方法与措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0-12关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控释系统研究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多肽;蛋白;微球;突释;控制”或“PLGA; peptide; protein ; microspheres; burst release; control”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选,排出较陈旧和重复研究文献,保留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4篇。 结果与结论:对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突释机制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微球突释的控制,以扩大多肽蛋白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PLGA的性质、微球的制备方法、微球的制备参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微球的突释,并且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通过对上述各种因素加以适当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球的突释率。通过该方面的机制研究对指导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组融合蛋白dTMP-GH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明确其是否具有靶向分布特点。方法实验室制备dTMP-GH重组融合蛋白;用放射性125I标记融合蛋白dTMP-GH后,按100μg/kg的标准小鼠尾静脉注射125I-dTMP-GH,分别于给药后5 min、15 min、30 min、1 h、2 h、4 h、8 h、12 h、24 h取心、肝、脾、肾、股骨、甲状腺等进行放射性计数。结果制备得到纯度大于98%的重组融合蛋白dTMP-GH;125I标记率为71.53%,放化纯度为96.53%,比活度为0.22 MBq/μl;尾静脉注射125I标记的dTMPGH后30 min股骨的放射性计数占到注射总量的10%,并随时间推移经肝脏和肾脏代谢。结论融合蛋白dTMP-GH经尾静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主要分布于骨髓,具有骨髓组织偏向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防原医学是军事预防医学的主要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军事医学学科,主要研究战时核武器和平时电离辐射所致人体伤害医学防护及救治[1-2]。既往防原医学教育以专业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脱离,使学员在接受理论时十分吃力,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不利于  相似文献   
9.
microRNA(miRNA)是一大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当中的长度约22 nt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分子在骨骼肌分化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阐明miRNA在骨骼肌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可为骨骼肌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文章总结了miRNA,尤其是miR-1、miR-133和miR-206等肌肉特异性miRNA,在调控骨骼肌分化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便于进一步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羊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含有多种促进细胞增殖的营养成分,是一种较好的负载角朊细胞的生物材料.目的将人羊膜负载培养猪角朊细胞构建皮肤表皮替代物,并观察猪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单一样本研究,重复测量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1/11在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完成.猪角朊细胞取自3月龄贵州小香猪.方法将贵州小香猪的角朊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后,将角朊细胞以1.63×105/cm2的密度接种于人羊膜基质面,逐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角朊细胞的生长增殖变化情况,并于培养3 d与15 d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检测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的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后30 min内明显见到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黏附,24 h内大部分黏附生长,3 d形成单层完全覆盖人羊膜.光镜下人羊膜负载角朊细胞3 d,可见角朊细胞在人羊膜基质面黏附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紧密排列.扫描电镜下可见胞体呈多边形,多见胞膜突起.透射电镜下可见角朊细胞与人羊膜黏附良好,生长在人羊膜上的角朊细胞内有许多角质丝.生长至15 d,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均可见,细胞因过于拥挤而隆起,因老化而形成较多碎片,部分细胞有空洞形成.结论人羊膜是角朊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良好载体,对角朊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但人羊膜负载角朊细胞生长至15 d,因老化部分细胞有空洞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