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膀胱癌模型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发SD大鼠膀胱癌的模型构建及动态变化。方法采用MNU进行大鼠膀胱灌注2mg/次,每2周1次,共4次。分别观察实验第3、5、7、9、12和14周的膀胱黏膜改变。结果膀胱灌注3周出现不典型增生,5周上述改变明显,7周有原位癌改变,9周膀胱内可见明显癌性肿块,12—14周证实为膀胱乳头状癌或浸润性癌,9周的致癌率为100%(6/6),其组织学改变及病理学特征与人膀胱癌相似。结论MNU灌注诱导构建大鼠膀胱癌模型方法简便、可靠。致癌经历上皮增生、乳头状瘤形成和癌变过程,为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鼠膀胱癌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诱癌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发Wistar大鼠膀胱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立膀胱癌动物模型的合适方法。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用MNU(2mg/2周)定期作膀胱内灌注,实验周期为14周,按计划处死大鼠,观察不同阶段动物膀胱癌的发生情况。结果60只大鼠中58只完成了实验,2只中途死亡,诱癌组(MNU组)存活39只大鼠中,病理证实为膀胱癌者37只,占92.5%,2只为不典型增生,占5%。在病理确诊的39只大鼠中,有33只联合使用尿HE染色 AO染色诊断为膀胱肿瘤,阳性率89.2%。结论MNU经膀胱灌注诱发膀胱肿瘤动物模型方法简单、药物用量少、诱瘤时间短、致癌率高,其诱发的膀胱肿瘤在组织学和病理学特征上和人的膀胱肿瘤十分相似,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在动物实验中用尿HE染色 AO染色诊断膀胱肿瘤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125^I-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UdR)在膀胱癌大鼠模型中的分布和安全性,为125^I-UdR的临床应用做准备。方法(1)大鼠膀胱内灌注N-甲基亚硝基脲(MNU)2mg/次,每2周1次,共4次。进行膀胱黏膜病理学动态观察。(2)荷瘤鼠膀胱内灌注相对合适剂量(37.5MBq/kg)的125^I-UdR,通过SPECT显像和γ计数仪测量各脏器放射性活度来了解125^I-UdR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规律;分析膀胱灌注125^I-UdR后外周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病理结果,评价125^I-UdR的安全性。结果(1)10周后大鼠膀胱致癌率为100%。(2)荷瘤鼠膀胱灌注125^I-UdR主要分布在膀胱肿瘤及其周围膀胱组织内,肝、脾、肾、肺有少量分布,外周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正常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荷瘤鼠膀胱内灌注125^I-UdR(37.5MBq/kg)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姜黄素对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模型的化学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干预组(40只)和治疗组(40只),对照组等时等量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其他三组均对大鼠进行膀胱灌注MNU,诱发SD大鼠形成膀胱癌模型(将浓度为1 mg/mL的MNU溶液灌注入膀胱内,MNU灌注时间为第2、4、6和8周,每次2 mg,每2周1次,共4次),模型组在诱发大鼠膀胱癌时膀胱灌注蒸馏水,干预组在膀胱灌注MNU时灌注姜黄素溶液(400 μmol/L),即第1、3、5、7和9周膀胱灌注,第10周安乐死大鼠;治疗组在诱发大鼠膀胱癌模型后膀胱灌注姜黄素溶液(400 μmol/L),即在第10、12、14、16、18周时间内持续膀胱灌注,在第19周时处死大鼠,获得的膀胱组织依次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TUNEL末端标记法测定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在第10周时膀胱癌的发生率为90%(9/10),干预组在第10周时大鼠膀胱癌的发生率为12.5%(5/40),治疗组第10周时膀胱癌的发生率为92.5%(37/40),比较干预组与模型组大鼠膀胱癌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姜黄素对MUN诱发膀胱癌大鼠有明显的化学干预作用;在治疗组膀胱癌形成后给予姜黄素治疗,第19周膀胱癌发生率为78.4%(30/37),与治疗前的第10周比较说明姜黄素对膀胱癌有治疗作用,可以延缓膀胱癌的恶化。TUNEL实验证实姜黄素显著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结果发现,姜黄素抑制NF-κB的激活,有效下调NF-κB调节的基因产物的表达。结论 姜黄素对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模型有明显的的化学干预作用,且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并且有效下调NF-κB调节的基因产物,来调节膀胱癌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机制,即抑制增殖,诱导凋亡,进一步发挥抗癌的化学干预作用以及预防膀胱癌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探讨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膀胱癌模型进行无创诊断的价值。方法:60只SD雌性大鼠分为实验组45只和对照组15只。实验组大鼠定期膀胱灌注MNU,每次2mg,每2周1次,共4次。对照组大鼠同时膀胱灌注生理盐水,每次0.2mL。于第14周末麻醉大鼠后进行MRI扫描检测,检测后处死大鼠,取膀胱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实验组45只大鼠14周末存活43只,死亡2只,存活率95.6%,死亡率4.4%;经MRI扫描膀胱均见异常信号,提示肿瘤形成,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存活大鼠成瘤率为100%。对照组15只大鼠14周末存活14只,死亡1只,存活率93.3%,死亡率6.7%;经MRI检查未发现膀胱肿瘤,病理检查未见膀胱癌,成瘤率为0。2组大鼠成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MNU膀胱灌注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方法简便、可靠;MRI扫描结果与病理学检测结果一致,可作为该模型的无创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膀胱内灌注华蟾素(Cinobufagin,Cino)对SD大鼠膀胱肿瘤的影响。方法:7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A组)、MNU组(B组)、华蟾素处理组(C组)、阿霉素处理组(D组)、卡介苗处理组(E组),每组15只。所有SD雌性大鼠采用MNU膀胱灌注,每间隔1周灌注2 mg/0.2 ml 1次,共6次,诱导大鼠膀胱肿瘤模型。处理组分别予以华蟾素、阿霉素(ADM)、卡介苗(BCG)行膀胱内灌注。实验结束后1周处死大鼠,完整切除膀胱,膀胱肿瘤组织行HE染色,观察膀胱肿瘤病理类型,并计算各组的致癌率。结果:大鼠肿瘤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A组大鼠14只大鼠均未见明显异常增生,B组13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C组6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D组7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E组5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华蟾素能有效拮抗、抑制MNU诱导膀胱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罗春丽  胡宏波  蔡晓钟  赵培  吴小候 《重庆医学》2007,36(14):1352-1354
目的 在原位建立膀胱肿瘤的大鼠模型.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55只,对照组10只,N-甲基亚硝基脲(MNU)对模型组SD大鼠进行膀胱灌注,于首次灌注MNU后第3、6、9周分别每次处死模型组10只大鼠以及对照组2只大鼠,在病变明显处多处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实验的12周处死剩余的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诱癌期间两组大鼠毛色、食量、营养状况及体重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对照组大鼠膀胱黏膜未见病变,12周时,所有模型组大鼠均有肿瘤形成且大多呈多发性,肿瘤大小不一;对照组大鼠膀胱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有序,形态大小未见异常.模型组均发生程度不等病变,12周时肿瘤细胞浸润可达深肌层,肿瘤细胞异型明显,细胞核较大且极性紊乱或消失,核分裂相明显.结论 成功在原位建立膀胱肿瘤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早期应用雌激素干预,观察其膀胱的成瘤情况、肿瘤大小及病理分级有无影响。方法给切除卵巢的SD大鼠行N-甲基亚硝基脲(MNU)膀胱灌注,每次2mg/R,1次/2周,共4次,以制备大鼠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随机分成雌激素提前干预、雌激素非提前干预和仅灌注MNU三组相比较。结果应用雌激素干预的二组与仅灌注MNU组相比较,在成瘤率、肿瘤大小及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雌激素提前干预和雌激素非提前干预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雌激素提前干预组肿瘤发生率更低。结论化学致癌剂N-甲基亚硝基脲(MNU)经膀胱灌注可成功建立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经雌激素提前干预明显降低膀胱癌的成瘤率及抑制肿瘤生长,为膀胱癌内分泌治疗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肺灌注显像与CT扫描在诊断放射性肺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16只新西兰白兔右肺单次照射40 Gy制作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照射前随机选取2只实验兔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照射后6周和12周分别行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12周后观察肺病理变化.结果 照射前实验兔肺CT和SPECT肺灌注显像无异常.6周时1只实验兔右肺CT出现毛玻璃样影像,左肺无明显异常,其余实验兔CT无异常;SPECT肺灌注显像未见放射性稀疏缺损区.12周时2只实验兔肺CT中右肺出现局部斑片样改变,左肺纹理增多,其余14只兔两肺纹理增多;SPECT肺灌注显像右肺均呈现放射性稀疏缺损,SPECT肺灌注显像和肺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16/16)、12.5%(2/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2周时病理学显示,两组实验兔右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左肺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和轻度肺泡充血.结论 SPECT肺灌注显像诊断放射性肺损伤较CT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采取膀胱灌注 MNNG 诱发小鼠膀胱肿瘤,对 MNNG 引起膀胱上皮早期病变进行了动态观察。肿瘤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从单纯增生,乳头状,结节状增生,良性乳头状瘤,非浸润癌浸润癌这样一个典型的病理过程。诱发的膀胱肿瘤均为移行细胞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65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1周给予10%鸦胆子油乳60 m l膀胱内灌注,药物于膀胱内保留2 h,每周1次,连续6周,以后每月1次,连续12个月。定期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膀胱镜检查,并记录每次膀胱灌注后的全身及局部反应。结果365例均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随访9-36个月,平均23个月,复发35例,复发率9.6%。结论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防止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紫杉醇膀胱灌注抑制大鼠膀胱癌生长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紫杉醇连续膀胱灌注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紫杉醇组(n=20),制作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于第8周分别行生理盐水和紫杉醇制剂连续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6次。于第14周进行病理观察、测量膀胱总重量,微血管密度(MVD)和凋亡指数(AI)。结果第14周时,对照组(n=16)和紫杉醇组(n=12)大鼠膀胱均可见明显肿物,光镜下可见癌组织侵入肌层。紫杉醇组大鼠膀胱的重量和肿瘤的MVD小于对照组(P<0.01);紫杉醇组大鼠膀胱肿瘤的AI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紫杉醇连续膀胱灌注可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生长,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顺铂(PDD)和卡介苗(BCG)化学免疫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88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1)PDD和BCG交替组44例,PDD 60mg和BCG 60mg,每周1次进行交替膀胱灌注,共灌注12次,以后每1个月交替灌注1次,持续2年;(2)BCG组44例,BCG 120mg每周膀胱灌注1次,连续6次,以后每1个月1次,持续2年。结果:随讠-7年,平均4年,PDD和BCG交替组复发率为9.1%,BCG组复发率为25%,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DD和BCG交替膀胱灌注预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优于单用BCG灌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噻替哌和卡介苗化学免疫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对65例浅表性膀胱癌患术后应用噻替哌40mg和卡介苗60mg,每周1次进行交替膀胱灌注,共灌注12次,以后每间隔3个月灌注1次,持续2年。结果 随访2-9年,平均4.6年,肿瘤复发率为8.1%。结论 噻替哌和卡介苗交替膀胱灌注具有协同治疗,经只应用其中一种可明显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徐桂范 《黑龙江医学》2008,32(5):373-374
目的评价羟基喜树碱(HCPT)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HCPT 20 mg/30 mL作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12次。以后1次/2周,共6次,然后1次/月,共6次,最后1次/3个月,共4次,持续2年。结果随访18-45个月,平均31.35个月,术后2年无肿瘤复发,2年后膀胱肿瘤复发2例,复发率5.5%。结论HCPT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体林斯膀胱灌注对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膀胱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制作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于第8周行单次或连续(每周1次,共4次)膀胱灌注乌体林斯后,进行病理观察、测量膀胱总重量和检测血清IL-6的水平。结果:单次膀胱灌注乌体林斯的膀胱癌大鼠血清IL-6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连续4次膀胱灌注乌体林斯的膀胱癌大鼠血清IL-6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膀胱总重量小于对照组(P<0.01),表明膀胱肿瘤的生长被抑制。结论:经尿道膀胱灌注乌体林斯不但可引起局部免疫反应,还能调节外周血的免疫状态,可能起到抑制膀胱肿瘤的生长,达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