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3.0 T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锥体束示踪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monitoring,IONM)技术在各种累及岛叶的胶质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以3.0 T iMRI数字一体化神经外科手术中心为平台,在iMRI功能导航结合IONM下对18例累及岛叶的胶质瘤实施切除手术。其中对10例主侧半球肿瘤采用唤醒麻醉下术中直接皮质电刺激进行语言区定位。对所有18例岛叶胶质瘤,术中均采用DTI导航结合术中连续经皮质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下电刺激进行锥体束定位。结果通过iMRI实时扫描,18例患者中有13例发现肿瘤残留,其中6例在iMRI实时影像导航下获得了进一步切除,使肿瘤的影像学全切除率从5/18提高至9/18。经Fisher检验,iMRI前、后的肿瘤切除率(包括全切除及次全切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9例因DTI导航或IONM提示切缘临近功能皮质或深部锥体束,而未强求全切除。10例主侧半球肿瘤患者中,术后近期(1周内)出现一过性语言功能障碍5例,随访至术后1个月,语言功能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或以上;18例患者中3例术后近期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随访至术后1个月,其中2例完全恢复。总体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障碍仅1例。无iMRI及IONM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3.0 T iMRI术中实时影像导航联合DTI锥体束示踪成像技术及IONM技术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岛叶胶质瘤。  相似文献   

2.
经外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行显微手术切除岛叶肿瘤的方法。方法 自 2 0 0 2年 7月至 2 0 0 4年 1月 ,采用经外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 2 6例 ,详细记录手术方法 ,术后 3日内复查头颅CT ,跟踪随访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2 6例中肉眼肿瘤全切除 18例 (其中 15例为胶质瘤Ⅱ级 ) ;近全切除 (>80 % ) 6例 ,大部切除 (6 0 %~ 80 % ) 1例 ,活检 1例。术后 19例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2 5例随访 2~ 18个月 ,1例胶质瘤Ⅳ级者长期卧床 ,1例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者术后失语明显加重 ,经高压氧康复治疗后好转 ,余 2 3例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生活状态基本同术前。结论 对于岛叶肿瘤 ,尤其是低级别胶质瘤 ,应采用经外侧裂显微手术 ,争取全切除肿瘤 ,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岛叶胶质瘤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电生理彩超组)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未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彩超且经皮质入路切除的19例岛叶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电生理彩超组术中神经电生理实时监测运动、感觉通路的完整性,术中彩超实时定位肿瘤及明确肿瘤切除情况,均采用改良翼点或扩大翼点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根据手术前后影像学分析,电生理彩超组手术全切率为66. 66%,明显高于对照组(15. 79%)。电生理彩超组中4例术后新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有3例完全恢复,1例出现远期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新出现语言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2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明显好转。术前存在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彩超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岛叶胶质瘤,提高了肿瘤手术切除的安全系数和全切率,效果更为理想。且可以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有效的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和血管,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岛叶胶质瘤的分型及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岛叶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位置将岛叶胶质瘤分为纯岛叶胶质瘤(5例),额叶-岛叶胶质瘤(12例),颞叶-岛叶胶质瘤(16例),额叶-颞叶-岛叶胶质瘤(9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10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8例神经功能完好,4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8例神经功能障碍无变化,2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2例术后随访时间6~15个月,低级别星形细胞全部生存,8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2例星型胶质细胞瘤Ⅳ级患者1年后死亡。结论 术前对岛叶胶质瘤进行分型,有助于定义肿瘤扩展范围及决定手术方式,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岛叶胶质瘤的临床特征,评估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总结影响预后的因素,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结合颞叶内侧面解剖特点,经外侧裂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岛叶胶质瘤21例患者,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显微外科手术要点、预后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病理按WHO分级分类:Ⅰ~Ⅱ级星形细胞瘤14例,Ⅲ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4例,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3例。肿瘤全切15例(71.43%),次全切4例(19.05%),大部切除2例(9.52%)。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16例(76.19%),无变化3例,加重或新增神经功能障碍2例。17例获随访,2a生存率58.82%(10/17),肿瘤复发率17.65%(4/17)。结论脑岛叶肿瘤多为低级别胶质瘤,翼点侧裂入路利用脑组织的自然解剖间隙,采用显微外科切除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锥体束示踪成像技术在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锥体束示踪成像技术指导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手术。方法对18例岛叶肿瘤患者行经外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手术,分别在术前和术后两次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并应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fiber tracking)进行DTI原始影像数据后处理,得到锥体束示踪成像(tractography)。观察手术前后锥体束的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的变化,通过测量其连续性、完整性以及空间位移以评估肿瘤占位效应及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对锥体束的影响。结果18例患者手术均行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13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手术前后均实现锥体束示踪成像,在锥体束示踪成像上可以精确测定有效锥体束条数。结论锥体束示踪成像可以清晰显示手术前后锥体束的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及受肿瘤推移幅度,可用于指导经侧裂岛叶肿瘤手术的术前计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模态技术联合术中唤醒麻醉在Broca区胶质瘤患者语言功能区定位中的作用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Broca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2例。术前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重建语言皮质激活区域和皮质下传导通路,术中在唤醒麻醉下通过直接电刺激技术定位语言皮质和皮质下传导通路,并在术中磁共振、实时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行肿瘤切除。根据肿瘤是否侵犯中央前回腹侧部(vPMC)将患者分为未侵犯vPMC(仅侵犯额下回后部)组24例,侵犯vPMC组18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区定位情况和疗效。结果42例患者均完成术中语言功能区定位,34例(81.0%)至少有1个阳性定位点;3例(7.1%)在定位过程中出现癫痫局灶性发作。25例患者肿瘤为全切除,17例为非全切除。术后病理学证实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级Ⅱ级者23例,Ⅲ级者14例,Ⅳ级者5例。术后1个月内(近期)16例(38.1%)患者有语言功能障碍,其中12例3个月内恢复,4例(9.5%)未恢复。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84个月(中位数为24个月),14例出现肿瘤进展,其中11例死亡。与未侵犯vPMC组比较,侵犯vPMC组肿瘤的WHO级别高(P=0.011),术后近期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比率高[分别为10/18、25.0%(6/24),P=0.044],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8.4±5.2)个月、(80.7±3.2)个月]和总生存期[分别为(38.8±5.8)个月、(80.8±3.2)个月]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多模态技术联合术中唤醒麻醉治疗Broca区胶质瘤有助于在最大化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患者的语言功能。其中肿瘤侵犯vPMC比仅侵犯额下回后部者引起近期语言功能障碍率更高,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相对有效锥体束(rEPT)在评价脑岛叶-基底节(IBG)胶质瘤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和生活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手术前、后分别对14例IBG胶质瘤患者行DTI检查,计算肿瘤侧rEPT(rEPT tumor,rEPTt)值.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rEPTt值与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和KPS预后评分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术后短期和长期rEPTt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rEPTt值与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和KPS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1);术前、后短期及长期rEPTt值分别为0.7754±0.0232、0.7197±0.0423、0.9280±0.0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EPTt值有助于评价患者的康复情况,反映神经功能动态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向鞍上扩展的不同类型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向鞍上扩展的PitNET(最大径≥3 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向鞍上生长的情况, 将59例患者的肿瘤分为Ⅰ~Ⅳ型。Ⅰ型20例、Ⅱ型3例、Ⅲ型12例、Ⅳ型2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术后3个月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生化缓解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 66.1%(39/59)的患者肿瘤达到全切除, 其中100.0%(20/20)的Ⅰ型肿瘤、2/3的Ⅱ型肿瘤、9/12的Ⅲ型肿瘤、33.3%(8/24)的Ⅳ型肿瘤达到全切除。所有功能性肿瘤(包括4例肢端肥大症及1例库欣病)患者均获得生化缓解。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尿崩41例、低钠血症11例、一过性垂体功能减退24例、术后颅内感染9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及术后失明1例。除失明患者外, 其他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向鞍上扩展PitNET的并发症较轻, 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附29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胶质瘤治疗的临床经验,探索胶质瘤综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胶质瘤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296例胶质瘤中,Ⅰ~Ⅱ级胶质瘤114例,Ⅲ~Ⅳ级胶质瘤182例。全切除240例(81%),46例大部或部分切除,10例行活检。术后行常规放疗及替尼泊苷(VM-26)和MeCCNU化疗,术后随访178例,Ⅰ~Ⅱ级胶质瘤3年生存率达74.3%,Ⅲ~Ⅳ级胶质瘤只有12.5%。对于功能区和大脑深部的胶质瘤疗效不佳。结论:手术仍是胶质瘤治疗的基本手段,应尽量全切除肿瘤,术后放、化疗仍是必须。目前Ⅰ~Ⅱ级胶质瘤控制良好,但对于Ⅲ~Ⅳ级胶质瘤和功能区及深部胶质瘤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唤醒麻醉下皮层及皮层下电刺激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累及岛叶胶质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6月唤醒麻醉下皮层及皮层下电刺激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7例岛叶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皮质下电刺激显示6例出现运动反应,7例肿瘤切除达到功能边界。术后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语言障碍6例,随访3个月,肌力Ⅲ~Ⅵ级5例,Ⅱ级1例;所有病人言语功能均恢复正常。7例术后随访24个月;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2例,4分2例,3分3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例,2分2例,3分3例,4分2例;术后12个月复发2例(其中1例死亡),术后18个月1例复发、死亡,另4例无复发、存活。结论 唤醒麻醉下皮层及皮层下电刺激联合神经导航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岛叶胶质瘤的安全性和肿瘤全切除率,能有效地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神经结构,降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功能影像构筑的研究在涉及运动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脑磁图、功能磁共振皮层运动区、神经传导束影像构筑特点,探讨涉及大脑半球运动区胶质瘤病人的微创手术,最大程度的保护运动功能。方法采用脑磁图、功能磁共振完成14例涉及运动区胶质瘤术前评估,评价运动区及锥体束的完整性及与肿瘤的位置关系;在磁源影像(MSI)神经导航指导下,采用穿硬脑膜栅栏定位法分离瘤一运动区的界面后实施肿瘤手术。结果6例患侧脑功能区移位,8例锥体束走行移位,10例神经纤维束形态完好、4例纤维束弥散。肿瘤全切1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肌力恢复正常4例、减弱2例,其余病例术前后肌力均正常。结论运动区胶质瘤的手术应综合评价运动区分布和锥体束的影像构筑特点,这对设计和指导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功能性神经导航指导下的经硬膜栅栏法肿瘤切除有助于运动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翼点入路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借鉴岛叶胶质瘤切除手术的理念及操作技巧,探讨采用翼点入路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采用翼点人路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的重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中死亡2例,存活44例.术后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4例,Ⅱ级16例,Ⅲ级8例,Ⅳ例,Ⅴ级2例.结论 借鉴岛叶胶质瘤切除手术的理念及操作技巧,采用翼点人路经侧裂显微手术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缓解急剧增高的颅内压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AIMS OF THE STUDY: New motor deficit after surgery for deep-seated gliomas can occur from subcortical ischemia of the pyramidal tract.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 validly indicate impending motor tract ischemia in cerebrovascular surgery.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utility of MEP monitoring for ischemic complication avoidance during surgery for deep-seated, specifically insular gliomas. METHODS: MEPs were recorded during 100 operations of insular gliomas. Intraoperative MEP results were correlated with postoperative clinical and imaging results. RESULTS: Useful MEP monitoring was possible in 89/100 cases, 88 of which were assessable since one patient died early postoperatively. Stable recordings warranted unimpaired motor outcome in 47/88 cases (53%). Surgical intervention reversed MEP attenuation in 26 of the remaining 41 cases (30% of the overall series) to prevent motor deficit except transient paresis in 12 (14%). Irreversible MEP changes without loss in eight cases (9%) resulted in only transient new deficit in seven cases, except one with permanent new paresis. Permanent paresis also occurred in seven cases (8%) where complete MEP loss could not be prevented. Permanent paresis arose exclusively through stroke of the deep motor pathways, whereas transient deficit typically corresponded to transitory ischemia of the pyramidal tract. MEP changes attributable to ischemic events frequently occurred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uncorrelated to resection in critical proximity of the motor tract. CONCLUSIONS: Ischemia in deep-seated glioma surgery usually occurs uncorrelated to resection close to the pyramidal tract. MEP monitoring efficiently helps detect ischemia early and to avert definite stroke and permanent new paresis in part of these ca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骨窗开颅在不同分型颞叶脑挫裂伤手术中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9-08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颞叶脑挫裂伤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和CT影像表现分为Ⅰ型、Ⅱ型、Ⅲ型,采用以岩骨脊为中心的更低位大骨窗开颅。比较不同分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观察不同分型挫裂伤脑组织清除及弥漫性脑肿胀缓解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Ⅰ型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01±0.76)h、(19.45±3.98)d,均少于Ⅱ型、Ⅲ型患者,术中出血量(610.75±85.34)mL,低于Ⅱ型、Ⅲ型患者(P<0.05);Ⅱ型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4.58±0.65)h、(25.31±4.32)d,均少于Ⅲ型的(5.13±0.71)h、(30.12±3.87)d,术中出血量(671.34±92.56)mL,低于Ⅲ型患者的(745.87±80.45)mL(P<0.05)。Ⅰ型、Ⅱ型、Ⅲ型的挫裂伤脑组织均清除,弥漫性脑肿胀均得到缓解。GOS评分显示,5分14例,4分28例,3分5例,2分3例,1分1例,预后良好率82.35%。结论对颞叶脑挫伤根据分型情况选择大骨窗开颅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挫裂伤脑组织清除效果,有效缓解弥漫性肿胀,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病人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胶质瘤120例,其中高级别60例(高级别组),低级别60例(低级别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1 d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血小板计数。结果 术前,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小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组明显低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高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组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纤维蛋白原(Fig)明显高于低级别组与对照组(P<0.05)。术后1 d,高级别组、低级别组APTT、PT、血小板计数明显小于术前(P<0.05)。APTT与胶质瘤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586;P<0.05),D-D、FDP、Fig与胶质瘤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92、0.813、0.524;P<0.05)。结论 脑胶质瘤存在凝血-纤溶系统障碍,手术可加重高凝血状态,APTT、D-D、FDP、Fig与胶质瘤分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唤醒麻醉联合多种技术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唤醒麻醉下应用多种技术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的18例脑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唤醒麻醉、神经导航、术中超声、皮层电刺激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72 h内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低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Ⅰ~Ⅱ级),其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5例。术后7 d,KPS评分90分3例,80分4例,70分6例,60分1例,40分4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5例,感觉障碍7例,语言功能障碍2例。术后3个月,KPS评分90分9例,80分6例,70分2例,60分1例;仍存在运动障碍1例、感觉障碍4例,无语言障碍。术后6个月复查头部MRI显示肿瘤复发1例,术后12个月复发3例;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中唤醒麻醉下应用多种技术辅助切除脑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胶质瘤手术中对于保护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38例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行DTI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价.根据胶质瘤与其邻近部位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关系DTI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Ⅰ类-挤压型,Ⅱ类-浸润型,Ⅲ类-破坏型.三组患者之间术前神经功能状态的差异以及三组患者之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的差异分别进行比较.结果Ⅰ类-挤压型14例,Ⅱ类-浸润型16例,Ⅲ类-破坏型8例.不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之间以及小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显示胶质瘤与临近的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胶质瘤不同的生长方式,它能够帮助神经外科医生选择更加安全的手术入路和决定肿瘤切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