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放射性脑坏死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治疗的放射性脑坏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咽癌放疗后13例,行切除坏死病灶或部分切除坏死病灶联合颞极切除及颞肌下减压;其他肿瘤6例,行部分切除坏死病灶及去骨瓣减压。结果术后随访6~72个月,头痛症状消失13例,偏侧肢体麻木及偏瘫症状好转6例,癫疒间发作次数减少5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放射性脑坏死,手术可迅速缓解病人颅内压增高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后颅窝开颅术后各种非感染性原因导致的发热,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颅窝开颅术后9例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为后颅窝开颅术后出现发热,排除感染性因素后,诊断发热原因分别为皮下积液、脑脊液漏4例,无菌性脑膜炎3例,植物神经失调1例,中枢性发热1例,发热持续时间为3 d至2个月.全部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后颅窝开颅术后有多种非感染性原因可导致发热,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3.
神经外科从大体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向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 invasive neurosurgery)发展.微侵袭的概念传统上是外科领域的术语.从狭义上讲,以最小的创伤完成外科治疗被称为微侵袭外科.在神经外科领域(即微侵袭神经外科)包含了众多内容,其中锁孔手术(kcyhole surgery)和内镜手术(endoscopicsurgery)是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疗效和生存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hransferase,MGMT)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化疗耐药相关。本研究总结MGMT高表达和低表达恶性胶质瘤患者的化疗方案、近期疗效和生存情况.分析选择性化疗是否对MGMT高表达患者有益。方法:自2000年8月至2006年1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肿瘤科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成人恶性脑胶质瘤患者57例.所有病例化疗前均有可评价病灶。化疗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MGMT表达情况.对MGMT高表达者.尽量避免使用亚硝脲类或替莫唑胺单药化疗,采用不含亚硝脲类或替莫唑胺方案,或由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和顺铂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或亚硝脲类药物、替莫唑胺分别与其他细胞毒药物组成联合化疗方案(VM-26、DDP、CBP、IFO、VP16);对MGMT低表达者,不限制亚硝脲类药物或替莫唑胺的应用。结果:35例患者MGMT高表达,22例MGMT低表达,MGMT低表达组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OR)和疾病控制率(response rate,RR)高于MGMT高表达组(40.9%:22.9%和72.7%:6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例中位随访时间11.7个月(0.7~53.4)。MGMT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Drogressive-free survival,PFS)分别是8.5个月(95%CI 4.8—19.3)和6.7(95%CI 3.7—9.3),中位生存时间(overail survival,OS)分别是20.3(95%CI 14.3~)和16.105%CI 11.1~26.2),中位PFS和0S在MGMT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化疗前检测恶性胶质瘤MGMT表达情况,对MGMT高表达患者选用有助于克服耐药的化疗方案进行选择性化疗。可使MGMT高表达患者的近期疗效(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和生存时间(无疾病进展生存和总生存)达到MGMT低表达患者水平。  相似文献   
5.
脑干胶质瘤的预后相当不理想,放疗和化疗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而无论是放疗还是化疗都要求有明确的病理诊断。但是,对于弥漫生长而无法切除的脑干胶质瘤活检的必要性至今仍颇受争议,很多学者认为脑干部位弥漫生长的肿瘤活检面临很大风险却缺乏直接治疗作用.而且认为即使没有病理诊断也能够获得比较可靠的临床诊断。因此,对于有脑干胶质瘤典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患者,我们是否还有必要活检呢?本文报告一例临床诊断为桥脑胶质瘤的女性患者,患者没有接受活检,仅经过放疗和化疗,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18例瘤型脑脓肿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瘤型脑脓肿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自2000年10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18例瘤型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共有18例腩脓肿在外院诊断为肿瘤,其中诊为胶质瘤11例,转移瘤7例.冬春季节发病16例.18例均未发现原发性感染灶,2例入院前1月有发热病史.入院后白细胞总数10.1×109/L~13.7×109/L者7例,其中6例中性粒细胞比率80.8%~90.5%,白细胞总数正常11例.入院后患者均行MRI检查,14例诊为腩脓肿,2例诊为转移瘤,诊为胶质瘤及寄生虫病各一例.细菌培养结果 为无菌生长9例,革兰阳性菌4例,链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各一例.手术切除12例,穿刺引流6例.术后随访1~6年,治愈17例,好转1例.结论瘤型脑脓肿常发生于冬春季节,临床表现不典型,MRI扫描是其最有价值的辅助榆查方法 .在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中,MRS和DWI足常规MRI扫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mainly used for protect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gliomas. Methods Thirty - eight patients with gliomas were recruited to undergo DTI test and assess the status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liomas and adjacent white matter(WM) tracts, DTI can be classfied as the following types : type Ⅰ - displacement; type Ⅱ - Infiltration; type Ⅲ - Disruption.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s before surgery were compared in three groups,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s after surgery was also compared in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14 cases in type Ⅰ , 16 cases in type Ⅱ, and 8 cases in type Ⅲ.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TI types and preoperative neurological functions, as well as between DTI types and the change of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functions ( P < 0. 05 ). Conclusions DTI allows to visualizate the relationships of gliomas and adjacent WM tracts, which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growth patterns of gliomas. It is useful for neurosurgeons to select suitable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determine appropriate extent of resection.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对前颅底肿瘤实施显微手术时,手术入路的选择和颅底重建的原则.方法 回顾性总结前颅底肿瘤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借助术前影像学(CT和MR)资料,准确评估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和周边组织受累情况等,从而选择合理且熟悉的手术入路.术中尽可能在显微镜辅助下对肿瘤进行微创切除,降低术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根据肿瘤切除后颅底结构的缺损程度决定相关的修复方案.结果 85例患者中经冠状开颅(包括半冠)入路的26例.经改良翼点入路的38例,经额眶入路的13例,经额、鼻窦联合入路的9例.肿瘤镜下全切除的79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有8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无手术死亡病例.13例患者的肿瘤发生远期复发,其病理性质以恶性为主.所有颅底脑膜缺损的患者匀在一期重建,采用自体肌腱膜或人工脑膜加生物胶进行严密修复.对小于3 cm的颅底骨质缺损一般不实施重建,有5例患者的骨性缺损大于3 cm,采用了人工材料(硅橡胶为主)进行重建.全部患者中有4例在术后发生短暂的脑脊液漏,均通过保守治疗而愈合.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和周边组织的受累情况选择适当的入路,对肿瘤患者实施微创切除并在一期进行必要的颅底修复是治疗前颅底肿瘤的有效方法 .手术入路应尽量有利于病灶切除,并降低术后致残率和病死率,颅底重建时必须恢复硬脑膜的严密性,维持颅底组织的良好支撑,同时不干扰对肿瘤的术后复查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脑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放射性脑病(radiation encephalopathy,REP)是脑肿瘤或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引起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常误诊为肿瘤复发或转移。我院收治1例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3年,发现右颞叶占位,影像诊断不明确,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放射性脑病。本文就此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