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磁共振图像特征与MIB-1指数的关系。方法利用基本灰度信息、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游程长度矩阵和闵可夫斯基泛函来构建磁共振图像肿瘤区域的原始特征集,进而分别利用基于顺序后退与k-最邻近的方法(SBS-KNN)和基于离散粒子群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DPSO-SVM)对原始特征集进行优化,最后利用优化后的特征集进行分类。结果采用DPSO-SVM方法优化的特征集能有效地预测MIB-1指数的范围,在T1加权序列上准确率达到80.88%。结论磁共振图像特征与MIB-1指数密切相关。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可以较好地预测出MIB-1指数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丘脑基底节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华山医院治疗的66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丘脑基底节肿瘤.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以上病例分为导航下穿刺活检组和开颅手术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手术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术后针对性地辅助放、化疗,根据病理分型的不同,比较两组手术方法的生存率.并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术后生存率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结果 66例患者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4 ~16岁.经病理证实高级别胶质瘤16例,低级别胶质瘤14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9例,生殖细胞肿瘤19例,恶性淋巴瘤1例,其他类肿瘤7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导航穿刺活检组19例;开颅手术组47例,其中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14例,部分切除6例.共随访到59例(89.4%),总的5年生存率为65.2%.对于不同类别的胶质瘤和生殖细胞肿瘤的术后生存率,导航下穿刺活检组和开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下穿刺活检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安全性上均优于开颅组,且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低(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揭示影响术后生存率的惟一因素为肿瘤的病理分型(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分型与术前运动障碍程度对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儿童丘脑基底节肿瘤的治疗方案,除了术前影像学已经明确为海绵状血管瘤外,应先进行MRI导航下穿刺活检术,明确病理后实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可以减小创伤,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总结近年影像学在正常压力型脑积水(NPH)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进展。在Pubmed中应用下列检索词进行检索:"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maging"+"diagnosis"、"prognosis"等,共检索到67篇文献,总结并加以讨论。在NPH的诊断和预后方面,影像学检查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潜在价值也正在被不断探明。但创伤性检查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作为NPH的诊断和预后主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术中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术中核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intraoperative MR image-based neuronavigation)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的意义。方法:应用PoleStarN-20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神经导航系统施行神经外科手术22例。对其临床资料、iMRI情况,及其对手术进程和手术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22例手术中,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10例,幕上开颅肿瘤切除术10例,幕下开颅肿瘤切除术2例。iMRI扫描次数从2~5次不等,平均2.6次。共有9例术中扫描发现有肿瘤残留,其中8例(36.4%),需做进一步的切除,最终肿瘤的全切率从60%提高到86.4%。无与iMRI相关的并发症。结论:iMRI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为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皮肤切口的设计、手术进程的指导及手术结果的实时判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从而在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颅脑肿瘤的全切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头痛13例,垂体功能低下6例,视力视野影响6例,多饮多尿3例,发热3例。MRI增强病灶均呈环状强化。11例经蝶手术治疗,3例经开颅手术。术后随访头痛缓解者10例,视力、视野改善者4例,尿崩者2例恢复正常,垂体功能低下者中4例恢复正常,3例开颅手术者中2例复发,再经蝶手术治愈。结论:应用常规CT和MR术前诊断垂体脓肿困难,对鞍区囊性病变应考虑到垂体脓肿的可能。及早手术、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和适当的对症治疗是治疗垂体脓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6例病例,分析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国内首例单发的颅内段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结果 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可以发生在视神经的任何部位。首发症状为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术前与视神经胶质瘤、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困难。MRI是较有效的诊断手段。外生型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可以完全切除且可以达到视神经及视力保护。结论 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非常罕见.术前难确诊,绝大多数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病人合并有Von Hippel Lindou病,手术切除是唯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脑室前部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前者起源于三脑室壁,后者起源于三脑室邻近结构。该区域毗邻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下丘脑-垂体系、Willi's环及其穿支动脉和大脑深部引流静脉,此外还与诸多记忆功能相关结构毗邻,如丘脑、乳头体、乳头丘脑束、穹隆和内髓板,手术难度及风险均较高。神经内镜在治疗三脑室囊性病变,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方式包括经终板入路、经额叶皮层入路和经胼胝体入路。  相似文献   
8.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短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制定入选和排除标准,统一术式,比较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变化,并对存活病例进行随访(6个月),评价术后3和6个月时的预后评分(GOS)和BarthelIndex(BI)的变化。结果:按入选标准行去骨瓣减压术26例,术后死亡率为30.8%。术前昏迷评分GCS对决定手术时机有指导作用。共随访14例患者,术后3和6个月GOS分别为3.6±0.8和4.0±0.8,与出院时GOS评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和6个月BI分别为68.9±29.4和77.5±28.3,其中术后6个月BI>60者占85.7%。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不仅可作为一种“救命”手术,而且多数存活病例恢复较好。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时把握手术时机以及充分手术减压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对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改良Koizumi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6 h后在缺血侧行去骨瓣减压术,采用 TUNEL法测定减压术后4、8、16、24 h皮质和纹状体区细胞凋亡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术后4和 24 h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在术后第24小时,去骨瓣减压组皮质区凋亡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和P<0.01),而两组纹状体区凋亡细胞比例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皮质区细胞凋亡的减少可能是去骨瓣减压术对局灶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扩大额下硬脑膜外入路切除颅底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 Derome 一种改良的新的手术入路。由双侧游离额骨瓣与眶嵴和部分眶板一起形成,减少额叶牵拉,适用前、中和后颅底中线病变的手术。此入路手术16例,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和大部切除各4例,无手术死亡。15例随访0.5~9年,平均2.5年,10例无肿瘤复发、已复工,4例生活自理,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3年死于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